楊卉
【摘要】所謂“主張”,即“對如何行動持有的見解”,可見,對于我們所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點滴行事中均體現了自己的風格,隱含著自己的主張。如果個人見解終將影響教學行為,乃至學生對學習產生幾近深遠的影響,那么我們作為教者,就應該考慮是否能在日常教學傳授知識的同時,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做鋪墊。思考良久,把個人的教學主張確定為“思至維新,導而學成”,做一解釋,就是“思考所達到之處,思維便可能產生創新,由教師的引導而最終達到學生能力的形成”。簡言之,以思維為支撐、以學生為主體。
【關鍵詞】思維創新 ;課堂引導;學寫方法;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主張緣起
(一)思維導圖與“思至維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如是說。思考之于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我所謂的“思考”,又涵蓋了另一層含義,這層含義便是基于我的課題研究“借助思維導圖構建學生語文知識體系”之上的。魯迅先生曾寫文章中提到“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我的語文教學中,我思維導圖不僅只是學習的工具,更是思維的建構工具,于是結合自己偏于條理型的教學風格,我最終將自己的教學主張確定為“思至維新”。這里提到的“思”“維”的內涵,應是基于思維,而高于思維的是思考、思索、深思,是多維度、求創新的。
(二)自信教育與“導而學成”
2016年,樹勛小學任國權校長提出了“自信教育”的主張,著力打造“自信少年”。而自信的學生,能力必定是強的。借此,我看到學生能力形成對成長的重要。而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透過課程培養學生能力,關注學生差異,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圍繞著學習方式的形成、學習能力的提升、核心素養的提高等理念在教學中的不斷深入、扎根,讓我對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產生了思考。我認為,教師真正應該處于教學中的引導者位置,提升并關注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自由、自主、自信,哪怕是“自我”地發展。為此,我再次將教學主張融入“導而學成”,由此,我的教學主張完整而明確了:“思至維新,導而學成。”
二、教學主張實施路徑
(一)整理思路,提升學習效果
作為語文教師,立足于“功在課前”的理論指導,我主張課前學習階段,學生對所學課程形成條理分明的思路。主要表現在不泛泛地進行字、詞、句、段的單項化學習,而是建議學生將知識進行整體架構,形成以單元為中心的整體知識內容的學習,圍繞單元主題,理解教材是如何選擇文本做支撐的。對學生進行主題突出的教育及素養方面的提升,這是教材編者有意設計的。因此,讓學生能夠圍繞主題進行知識的建構,方便學生高站位地理解并掌握作者行文的思路、思想,對學生學習課文而言,應該是有益的。
(二)重點明確,引導課堂教學
1.圍繞核心素養,推進自主學習。語文教學的核心素養,是“語言建構與實施;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基于核心素養,并結合南關區提出的“生態教育”理念,使我意識到,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思維深度廣度的發展,審美能力及知識內化等,均要憑借課堂教學得以實現。因此,在我的課堂教學中,總是不斷嘗試以某一語文知識為核心,以課程為載體,以個性化學習為主,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2.以教師為主導,明確本體性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丟不得,但是我以為,教學中那種每篇課文泛泛地用近乎同樣的方式去講解,如學習生字,解釋詞語,讀懂句子,注重修辭……這些中規中矩的方式,恐怕已經有些因循守舊了。在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注重語文學科的本體性教學,即課文是為學生學習語言、學習閱讀、學習表達服務的,這應該與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做區別。例如“天上的太陽紅紅的,好像圓圓的大蘋果。”這句話,出現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讓學生知道它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方法,還要讓學生模仿這個句子去說幾個充滿語言色彩的句子,學以致用。
3.以“語感”培養為目標,注重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注重語文的綜合性、實踐性特點。學生學習語文,更多在于語感的培養,也就是學生能夠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有了這樣明確的目標,并在教學中不斷向這個方向努力,總有一天我們會將它執行得恰到好處。
(三)領域創新,拓展知識視野
樹勛小學的校訓“明理、健美、勤奮、創新”中,提到的創新,應該是著力培養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及創新實踐的學生,作為語文教師,同樣應培養學生創新的能力,以適應“新時代”“新思想”對他們的要求。幫助學生對所學的語文知識領域進行創新,可以從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開始。視野開闊了,思路才能不受局限,所謂見多識廣,也才可能為創新定下基調。學科中所謂的創新,或許不是體現在具體形式上的、可見的,卻應該是隨著學生思考的成熟,隨之而來的意識上的創新,學習方法上的創新,對知識掌握中的創新,延展出語文學習的更寬領域,從而達到學習的自主與自覺。
三、多思善省
其實作為一線教師,往往最缺乏的就是對教學整體的理論性提升,因此在寫自己的教學主張的時候,也覺得難度相當大。總覺得即使平日里可以將課程說得頭頭是道,卻未必能夠用適合的文字,把自己的教學主張闡述得詳盡具體、淋漓盡致。因此在邊思考邊落筆成文的結尾處,再一次回顧我的“教學主張”,總覺得還是膚淺、單薄,不夠厚重。我相信,伴隨自己教育理論的不斷學習,教學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對自己的教學主張也會不斷訂正,不斷完善,最終實現教學主張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不斷完善、前行。
(編輯:張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