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澤德
摘 要:輿論事件的命名關系到傳播者的立場,一定程度上影響受眾對事件的認知,典型的輿論事件命名更是對互聯網文化的充實。目前大多數輿論事件的命名繼承了新聞標題的概括性和客觀性,并延續了新聞六要素的思路,這樣能夠運用有限的文字準確表達相關事件。傳播效果是輿論事件命名的內在要求,不同事件,命名方式也有區別。
關鍵詞:輿情事件;命名;互聯網
1、輿情的概念
輿情是“輿論情況”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社會管理者、企業、個人及其他各類組織及其政治、社會、道德等方面的取向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態度。
在傳統媒體運營中,民眾基本上處于被動接受信息一方,沒有形成規模化的民眾反饋渠道。然而,互聯網和自媒體給予民眾更多的發聲渠道。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說,輿情是基于新媒體產生的。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近兩年的輿情事件頻發,且受互聯網文化的影響,輿情事件的命名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仍然有一些可以總結的規律。這些規律與輿情的本質相關。首先輿情的主體是民眾,民眾具有規模大等特點。其次,輿情討論的對象是社會事件,社會事件有一定的傳播范圍,且影響較大。此外,輿情的構成要素是民眾的態度,態度大體分為贊同、否定和中立。最后,互聯網是輿情肥沃的土壤,網絡文化的多元性影響著輿情事件的命名。也就是說輿情是廣大民眾對有一定影響力的社會事件的發生、變化產生的認知和態度。
2、輿情事件命名規律
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互聯網輿情監測分析的機構,新華網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中心可以對傳統媒體的網絡版,各大網站及論壇、微信、微博等平臺進行監測,并進對相關數據行分析,發布輿情報告。
新華網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中心發布了《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按照事件發生時間和熱度兩個指標整理了,2016年社會熱點輿情TOP30表格(以下簡稱表)。
表中的輿情事件具有代表性可以作為系統的研究樣本。首先從事件影響力度來看,具有典型性。輿情本身是民眾對某事件的態度取向,不論影響力度是指事件的輻射范圍還是影響深度,以上事件都可以作為典型的輿情事件進行分析;其次,涉及的時間跨度長,為2016年1月至12月;再次,涉及的話題廣,包括戶籍改革、環境污染、教育管理、網絡治理等;此外,涉及多個地域,例如北京、湖北、安徽等地區。最后,表格是新華網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中心綜合監測各類網絡信息后,進行分析后得出的成果,因此以上表格具有研究價值。
2.1輿情事件命名簡潔
從表中可以看出,輿情事件名稱較簡潔。首先,字數少,15字及以下字數的標題占標題總數的73.3%。除了文件、政策類話題外,其他話題的輿情名稱字數均在10字左右,文件型名稱最長也是24個字。最短標題僅4個字,分別是“雷洋事件”、“南方洪災”。 其次,概括性強,利于傳播。輿情根植于民眾之中,這就要求傳播內容言簡意賅,通過簡單陳述在民眾間流傳開。因此,表中的輿情名稱借鑒了新聞六要素的思路,將誰、何時、何地、何事中的介個要素進行組合,以最簡單的方式將事件傳達清楚。例如:“山東問題疫苗事件”、“ 湖北江蘇高考‘減招風波”、“ 多地現非法使用童工”等。
2.2輿情事件命名客觀、準確
首先,明顯態度傾向的詞語僅為 6.67%。表中30個輿情事件中,多是陳述事件本身,例如:“河北大賢村洪災事件”、“ 多地大學生陷‘校園貸旋渦”等。在輿情事件名稱中很少有傾向性詞語,例如:“東北女孩怒斥廣安門醫院號販子”、“ 湖北仙桃民眾抗議垃圾焚燒項目”等標題中出現“怒斥”、“抗議”等詞語。然而這些詞語僅是對事件內容的客觀概括,并非事件傳播者的態度傾向。僅有“甘肅農婦殘殺四子后自殺”、“ 人社部治理:‘奇葩證明,取消無依據證明蓋章”中“殘” 、“奇葩”等字表達傳播者的情感態度,但并不會對受傳者的認知產生很大影響。即使如此,包含態度類詞語的標題數僅占事件總量的比重不到十分之一。
其次,輿情事件的命名準確,避免反轉輿情。網絡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網民互動性好,是我們主要的信息來源。然而,一旦形成網絡事件便不好控制。因此,在信息傳播之前,需要對信息的準確度進行再三確認,以防造成不良后果。在一些官方未定性或不確定的事件面前,事件的命名均采取模糊方式,以確保準確度。例如:“羅爾涉嫌詐捐輿情風波”、“ 中關村二小疑似‘校園欺凌事件”、“ 趙薇新片撤換男主戴立忍 對方或涉‘臺獨立場”等標題中,由于信息發布時一些消息未得到驗證,使用“涉嫌”、“疑似”、“或”等詞語確保客觀立場和準確表達。相反,如果不用相應詞語,很容易引起反轉輿情,不僅會給事件主體帶來名譽上的損失 ,還會引起網民的不良反應,影響整個網絡生態,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后果。
2.3輿論事件的命名采用借代等修辭手法
為了更好的傳播效果,一些傳播者為了讓標題更形象、標題富于變化,采用了借代等修辭手法。例如:“安徽男子‘右腎失蹤風波”、“ 湖北江蘇高考‘減招風波”、“ 安徽高考‘眼鏡門事件”等。以上標題均是使用事件中的某一名物來代表事件整體。2016年安徽高考期間,考生眼鏡可疑,監考老師中途沒收眼鏡進行調查,半小時后確定此眼鏡并非作弊工具,考生稱此舉影響到考試心理。這件事情得到社會上很多人的關注,尤其在追責上引起民眾的探討。在該事件的命名上,使用核心事物眼鏡做標題,代指整個事件。并且,網上單獨輸入“天價魚”、“右腎失蹤”、“減招”、“眼鏡門”等詞語便能搜索出相應事件。采用借代手法,使信息接收者看標題便可大致明白事件引起關注的重點,在“安徽高考‘眼鏡門事件”中,事件重點在于高考和眼鏡,將兩者關聯,還可以引起受眾的好奇心,增加事件的趣味性。此外,輿情事件的命名還涉及到夸張等修辭手法,如:“哈爾濱‘天價魚事件”。
2.4輿論事件善用詞語模命名法
詞語模是批量產生新詞的框架,新詞可以由不變的詞語模和變化的事件組成。例如:“門”、“天價”都是網絡上常用的詞語模。“門”作為詞語模最早用于“水門事件”。之后,“門”就代表有負面影響的事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及相關事件的影響逐漸擴大,“門”這個詞語模得到廣泛應用,不僅是政治事件、娛樂事件,商業行為也以“XX門”命名。傳播范圍較廣的便是2008年的艷照門事件。在近兩年的輿情事件中,也不乏類似情況。例如:“哈爾濱‘天價魚事件”、“ 安徽高考‘眼鏡門事件”等。
本文以 新華網網絡輿情監測分析中心發布《2016年度社會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報告》為研究樣本,在分析了2016年社會熱點輿情TOP30的標題后,認為輿情事件的命名有以下特性。首先,輿情事件因迅速傳播的需要,其命名沿襲了新聞標題簡潔的特色。還需要考慮互聯網上,輿論帶來強大的社會效應,因此,輿情命名還要恪守客觀、準確的要求。此外,受互聯網文化的影響,輿情的命名還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及詞語模等方法。
以上規律有利于保持民眾對事件的獨立思考,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同時適應互聯網環境,促進互聯網文化的發展。
(作者單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公共管理與傳媒學院,北京 1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