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其昌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鮮明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在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今天,城鄉差距逐漸拉大更是加劇了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鑒于此,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為了走好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就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振興鄉村”戰略,切實發展鄉村經濟,幫助農民增收。下文我們即主要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城鄉一體化、旅游經濟發展等方面,論述了發展鄉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鄉村經濟;農民增收;新時期
一、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集中力量發展鄉村經濟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自愿參加的,以農戶經營為基礎,以某一產業或產品為紐帶,以增加成員收入為目的,實行資金、技術、生產、購銷、加工等互助合作經濟組織。立足實際而言,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對鄉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大有裨益,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能夠為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在新時期的農業發展中,需要的加大資金投入,以夯實農業生產基礎。在傳統鄉村經濟模式下,個體農業當先而市場化、規模化、標準化的現代農業模式卻難以建立,農業發展融資渠道的開辟也存在很大的困難。然而隨著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就能夠加大農業生產規模,并形成一種市場化、規模化的農業生產模型,如此一來便能夠有效地整合農村資源,并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其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能夠有效降低和分散農產品交易的價格風險。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能夠推動規范化的農產品市場交易模型建構,從而促使農民獲得產品教育的價格優勢。其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有利于規模經營,并創造農產品品牌效應。創造品牌效益是市場經濟商品銷售的主要手段之一。農產品交易作為市場經濟商品交易的組成部分,創造農產品品牌效益也具有重要意義。在新時期,農民參與合作經濟組織,不僅能夠增大農業生產規模,同時還能夠有效創造農產品品牌效益,從而為農民帶來更大的回報。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發展鄉村經濟的過程中,為了切實有效的幫助農民增收,那么我們就可以積極鼓勵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加入合作經濟組織。為了保障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我們還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首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農民預期收益。在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合作經濟組織剛建設起步的階段,為了解決合作經濟組織資金不足、管理經驗不足的問題,當地政府就應該提供必要的額政策保障如信貸支持、財政扶持等,為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提供驅動力量。
其次,加強機制建設,完善合作經濟組織制度。在政治指導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完成之后,就應該盡快建立起合作經濟組織民主管理機制,讓廣大農民參與到組織的管理與農業經營生產中,從而真正意義上帶領農民群眾自主增收。
最后,因地制宜做好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工作。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域跨度較大,所以不同地區的水土資源、氣候條件都不甚相同。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農業生產的情況也各不同相同。因此在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要結合當地農業的實際情況,從而建設其具有本土特色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推動特色化農業快速發展。
二、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經歷了幾個重要的階段,其第一階段是“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戰略改革階段,在改革后的一段時期(1979--1984年)我國農業主要由體力勞動為主的小農經濟為主,在此階段我國農民收入實現了年均17.3%的快速增長。第二階段是以機械化生產為主的農業時代,該階段農業生產水平也得到極大的提升。第三階段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體的現代化農業。現目前,我們也正處于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重要時期。然而在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城市化建設卻以更快的速度大步向前,從而將城市與農村的經濟水平差距逐漸拉大。城鄉經濟發展失衡問題也逐漸成為制約鄉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增收的重大難題。鑒于此,新時期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并幫助農民增收,我們就應該加強城鄉一體化建設,并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以現代農業技術為驅動力的現代農業體系,積極將新的農業生產技術引進到農業生產之中。其次,打破城鄉之間的制度框架,實現城鄉資源的快速流通,實現城鄉資源共享互利,從而使城市建設帶動農村建設。最后,全面鞏固惠農政策,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保障三農建設。
三、積極開發農村資源自然,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項目
廣大農村地區擁有豐饒優質的自然資源,在旅游項目開發上存在很大的優勢。新時期鄉村經濟的發展應該推動傳統農業經濟向旅游經濟發展,要加大力度開發旅游文化產品,提升農村資源的附加值,從而實現農民增收。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我們還需切實做好以下工作:首選豐富農村旅游產品類型,向游客提供新奇的、自然的、幽靜的、新的旅游休閑空間。其次,延伸產業鏈,提升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空間。最后,完善鄉村旅游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加強鄉村旅游產業的配套設置,打造優質可靠的旅游品牌,從而提升鄉村旅游項目的市場競爭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目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顯然不再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而是逐漸演變成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則無疑是黨的十九大對社會主義建設新矛盾判斷的最好佐證。在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中,為了全面推動社會快速穩定發展,我們就需要解決上述矛盾,并切實發展鄉村經濟,幫助農民增收,以此滿足其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下文我們即主要論述了新時期發展鄉村經濟并幫助農民增收的相關策略。
參考文獻:
[1]趙彬伽. 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互促關系思考[J]. 福建質量管理, 2017(13):136-137.
[2]余良珍. 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考[J]. 商場現代化, 2007(7Z):251-252.
[3]周杰, 袁春振. 基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 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