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超/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多年來,北大附小積極探索多元的傳統文化教育模式、努力搭建傳統文化教育結構、精心設計傳統文化系列課程,“北大少年行”研學課程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成果。今年四月,北大附小六年級畢業班的學生們再一次踏上了傳統文化這輛“永動列車”,迎來又一站——行走中華大地、踐履華夏文明的研學旅行課程。
哪些地方最能代表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什么地方更適合六年級的畢業生?什么樣的路線真正能讓學生浸潤傳統文化?研學旅行的線路確定是課程規劃中至關重要的一環。課程團隊的老師們圍繞傳統文化教育的課程目標,以歷史文化為經線,地理區域為緯線,最終確定了陜西、安徽、山西、山東四省的歷史文化名城。無論是十三朝古都西安,擁有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還是儒家文化發源地曲阜,民間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集散地的晉中,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聚集地。
這四條研學路線能夠為學生勾勒出更為全面豐滿、多元紛呈的中華傳統文化圖景,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浸潤、暢游其中。然而,傳統文化主題鮮明、內容多元整合的課程設計并非一蹴而就。課程團隊通過實地踩點,對每一條線路、每一項活動進行體驗和考察,圍繞傳統文化的主題,對活動進行反復的篩選、打磨、修改和設計。以山西線路為例,增加了楹聯體驗活動;刪減設計不夠細致的官道巷;增加《又見平遙》大型實景劇觀賞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平遙人的道義精神和血脈傳承。
本次研學旅行課程以課題為抓手,實行跨班級、跨學科、分層次、分類別的整體項目式學習,與一般旅行有很大不同。
在學生自主設計的課題中,我們不僅看到了傳統文化的烙印,更看到了兒童視角下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風貌。他們的課題研究難度不一,方法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內容緊扣傳統文化、包羅萬象,視角更是從傳統文化本身拓展至與現代文明、西方文化的關系。
《徽州古建筑視覺文化研究》課題組成員將威尼斯水城和徽州水鄉的景色描畫于服裝設計稿紙上,將古建門前的石雕圖案巧妙融入了鴨舌帽的設計中,將北大附小八字校風篆刻在徽州牌樓上,將古建門窗的特色元素呈現在女孩們的裙子上。《探究徽州建筑中的科學》課題組成員則用理性的思維、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行傳統文化的探究,完整經歷提問質疑、查閱資料、討論分享、專家支撐、問題聚焦、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匯報成果的研究過程。為了弄懂“天井的通風與什么有關”,他們自己建構模型,模擬通風實驗,利用數學知識并輔以圖畫分析馬頭墻防火的原理。
結合兒童的日常生活,用他們喜歡的方式來滲透傳統文化,往往事倍功半。因此,我們的研學旅行課程始終將參觀與體驗活動有機融合起來,讓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探究。
在徽州,同學們在月沼寫生,書寫楹聯,制作徽墨、燈籠,學習竹編、竹雕、黃梅戲和草木染工藝,甚至還背起籮筐上山采茶,在墨韻與茶意中,以一種與文化完美契合的意境感受文化、品味文化、浸潤文化;在山西,同學們嘗試剪紙、制作花饃、演繹晉商之道、還原經商過程、組裝木結構建筑,在親身體驗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晉商文化。在山東,同學們行拜師禮、射箭、投壺,體驗古代“六藝”,攤煎餅、磨豆腐感受民俗文化……
不同于一般課程通過量化形式評價學習效果,本次研學旅行課程倡導多元開放式的效果評價,即開展課題研究成果的匯報展示活動。同學們將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通過多元個性的方式呈現在匯報的舞臺上,極具創意性和文化性。
例如,山西團晉商文化課題組集體“發表”并“出版”晉商文化論文合集、美食課題組共同繪制《山西面食的一千零一種吃法》手繪美食錦囊,“陜西夢幻少年組合”現場獻唱陜西方言歌曲,自彈自唱改編歌曲《研學之路》。傳統文化之魂在這樣的古今匯通、雅俗共融、視聽相和、中外關聯中流入了孩子們的心里、記憶里、血液里。
這一次畢業之際的研學旅行深度聚焦傳統文化,將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所學、所識、所悟作一次總結、升華、延續。課程的實施貫徹了“以校為本,以師為導”的模式,由學校教學副校長牽頭、校領導班子四人帶隊,六年級主課、科任共33位教師共同組成研學課程團隊,全權主導、獨立擔綱整個課程的開發,參與規劃、設計、實施、評價的全過程。研學旅行課程把課堂從教室延伸到了一個個傳統文化的遺存之地,讓同學們在行走與體驗中將傳統文化內化于自己的言行中,在玩樂中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外化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中。無論是在徽州的茶園、陜西的考古坑地,還是在曲阜的“亞圣殿”、山西的榆次老城,孩子們彰顯的是“言儒雅、行端莊”的禮儀風采,印刻的是“專心學、痛快玩”的童真臉龐,彰顯的是“卓不群、合相長”的出類拔萃,傳遞的是“懂欣賞、善分享”的大氣風范。
行走天下,知行合一。希望北大附小的孩子們帶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走向未來的人生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