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珂玢
【摘要】繼黨的十八大提出“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和服務型政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后,十九大又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政府應該繼續改進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
2012年1月1日,財政部發布了《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的通知。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對于防腐倡廉、推進行政事業單位改革、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進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內部控制包括五要素: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其中內部控制環境是其余四個要素的基礎,是其他四要素能否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內部控制環境好比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地基和鋼筋結構,若是沒有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可能出現缺乏有效的風險評估、控制活動失效、信息與溝通不暢、內部監督將不到位等問題。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和優化,為保障內部控在行政事業單位內有序實施和有效運行,從而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而打牢基礎。
【關鍵詞】行政事業單位 內部控制 內部控制環境
雖然在行政事業單位內推行內部控制是順應時代的要求,但是在此過程當中卻存在許多問題。本文將溯本追源,重點從國家、社會、單位以及人員四個層面分析在內部控制環境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為內部控制在行政事業單位內得以順利、有效地實施提供參考意見,以期提高行政事業單位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
一、行政事業單位在內部控制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一)國家層面
我國在內部控制方面雖然已經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等法規,但是針對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法規卻只有《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這一部。而且這部法規還在試行當中,足以見得我國法律法規在內部控制,尤其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上面的不完善。
(二)社會層面
第一,隨著內部控制在我國的逐步推行,少數特殊行業例如電力行業已經根據行業特點出臺《電力行業內部控制操作指南》,但是絕大部分行業沒有根據行業特點量體裁衣、摸索適合本行業的內部控制規范。
第二,各級財政部門在行政事業單位內推行、實施內部控制這一工作當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宣傳、帶頭、管理、統領作用。
(三)單位層面
第一,缺乏科學合理長效的內部控制機構。很多單位的內部控制領導小組、成員小組形同虛設。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工作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單位為了應付上級下發的內部控制自評工作,匆忙設置了領導小組、成員小組,但這些內部控制機構在自評過后的日常工作當中并沒有發揮作用。
第二,制度設置不完善。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其實每個單位都有一定的流程、規章制度,但是這些流程、規章制度或零散不成體系,或陳舊過時不能跟上當前的管理模式。若是沒有科學完善、與時俱進的制度,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就容易受到人為的影響,容易受單位人事發生變動的影響,這有悖于內部控制的目標。
第三,單位負責人對內部控制認識程度較低。有些單位負責人對內部控制的理念尚未理解,對于內部控制的認識可能僅是從財務人員那里獲得只言片語,認為內部控制就是做一些評分表,并沒有意識到內部控制能夠對管理活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個人層面
很多行政事業單位編制有限,為了維持正常的辦公,就需要聘請一定的編外人員。但是編外人員流動性較大,工資待遇與在編人員存在一定差距,導致很多編外人員的工作態度積極性不高,時時出現“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另外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普遍認為內部控制是財務人員的事,對于內部控制的認識非常有限。
二、改進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議
(一)國家層面
完善內部控制相關法律法規。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使推行內部控制的單位有法可依、有規矩可尋,只有國家層面營造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才能為各級行政事業單位順利、有效實施內部控制創造條件。
(二)社會層面
第一,財政部可以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特點,出臺相關的配套指引,同時鼓勵各級財政部門量體裁衣,細化制定出符合本地實情的內部控制指導辦法,更具針對性地指導行政事業單位建設和完善內部控制。
第二,各級財政部門可以定期組織相關的培訓會議,例如可以針對單位負責人召開會議,目的在于使單位負責人對內部控制有更深入的了解,逐步在單位負責人的腦海里滲透其重要性;又可以針對內部控制專員召開專業知識培訓會,提高其專業勝任能力等。
(三)單位層面
第一,建立科學合理長效的內部控制機構。分單位層面、業務層面完善行政事業單位組織結構設計,合理配置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一般說來,單位的重大決策由單位領導班子和分管業務的負責人共同決定,決策機構不負責具體業務執行和業務監督;執行機構是具體執行決策的機構,因為這些職能機構在單位中直接實施內部控制活動,所以要明確權責和職能分工,要保證不相容崗位分離,關鍵崗位實行輪崗;另外,監督機構與決策機構和執行機構互不交叉、重疊。
第二,設置科學完善的制度。重新梳理行政事業單位的業務流程、規章制度,淘汰陳舊的流程、制度,同時使零散不成體系的流程、規章制度系統化、常態化。
第三,加深單位負責人對內部控制的認識。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通常是“一把手工程”,只有單位負責人高度重視內部控制,內部控制才會得到有效執行。在內部控制的建設中,負責內部控制的人員或部門要積極與單位負責人溝通,讓單位負責人實時了解內部控制的建設進程,如取得了哪些成效和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四)人員層面
第一,加強全員培訓。首先通過基礎培訓,讓全員了解到內部控制不是一個部門的事,更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整個單位所有人員、所有部門的事。其次,通過專業知識培訓,提高人員專業勝任能力,挖掘人員的潛在能力。對行政事業單位不斷出現新業務、新情況,更應當建立完善的培訓體系。具體的培訓形式,可以邀請專家學者現場授課,積極參加各級財政部門舉行的培訓班、自學、交流探討、開展知識競賽等活動,不斷提高員工在內部控制的能力和素質。
第二,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適當提高編外人員的福利待遇,對于優秀的編外人員可任命一定管理崗位,從而提高編外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這樣有利于內部控制在全單位的有效鋪開、實行。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是行政事業單位實施內部控制的先決條件,通過從國家、社會、單位、人員四個層面改進優化行政事業單位的內部控制環境,可為內部控制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保障,從而加快實現全面深化改革目標、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效率。
參考文獻
[1]段椰.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環境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6.
[2]蔣大華.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環境分析[J].財經界(學術版),2014: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