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對會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分析了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高校對會計專業的設置要及時做出調整,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同時,本文通過研究發現,當前我國現有的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已經已無法滿足當前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所以需要更新會計教學理念,改革會計課程體系,進而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會計專業 產業結構 調整 設置
一、引言
當前,我國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腳步,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近年來發改委等部門對《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進行了修改,在修改后的目錄中明確規定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總體導向是:著力發展高新技術,以及幫助自主創新類企業的更新升級,逐步實現我國經濟發展的綠色化和低碳化,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信息化與工業化進一步融合。并且,產業結構調整導致我國就業結構和人才需求產生了新變化。同時,會計專業作為我國高校中的主要專業之一,在社會經濟發展和變革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作者主要研討了產業結構調整對會計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以期為產業結構下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借鑒作用。
二、產業結構調整對會計專業設置的影響
(一)產業結構調整需要應用型會計人才
隨著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我國各行業中企業對高級財務會計方面人才需求逐漸旺盛。據相關機構預估數據顯示,在未來幾年內高級財務管理人才將會變得非常稀缺,缺口將達到60%以上。而目前,我國內地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主要來自海外和港澳臺地區,幾乎沒有內地培養出來的人才。因此,我國內陸地區需要對會計專業進行創新與變革。當前,我國內陸地區高等教育主要面向科研和教學,培養的大部分人才偏向于研究型人才方向,并且這些學生畢業后主要向科學研究方向發展。但是我國企業對對具有應用價值的實務知識和操作能力相關方面的需求比較旺盛,對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而企業的在這一需求正式我國高校會計專業設置中所缺少的部分。所以,我國對應用型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并且這一趨勢將是一種潮流,將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進而,我國高校應迎合這一戰略,調整會計專業教學模式,培養出符合企業需求的會計人才。
(二)產業結構調整需要復合型人才
會計方面復合型人才主要是指集傳統會計和現代會計為一體會計人才,即能做傳統會計賬目,也能對現代會計工作進行審查和分析。并且,也擁有較強的專業研究能力和較高學歷。同時,隨著網絡飛速發展,會計不斷朝著信息化發展,許多操作均是由網絡信息處理和傳播實現的,因此,要求相關會計人員要具有較高能力以及較高資歷,以及還是一名擁有較高水平的計算機操作人員。此外,隨著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財務軟件不斷更新換代,這一趨勢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不斷學習,做到與時俱進,并且掌握最新的做賬和記賬方法,以及各種財務軟件最新使用方法。所以為了滿足當前經濟發展需求,以及產業結構調整需求,我國高校會計專業設置應滿足復合型人才需求,即能使用最新會計方法進行做賬,又能熟練使用計算機技術。
(三)產業機構調整需要全球型會計人才
當前,我國合資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主要包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國企業在中國開設工廠等形式,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一些會計事務所的跨國業務和國際化經營變得越來越多,進而對高級會計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目前,我國會計從業人才大約有1300萬左右,其中能滿足國際需求的人才大約為40萬左右,但是真正能承擔起國際會計事務的人才不足7萬。因此,在這一嚴峻形勢下,使得我國高校不得不調整當前會計專業設置,對其進行不斷創新與變革,滿足產業調整對國際化會計人才的需求。其中,高校會計專業創新的主要方向是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溝通能力、擁有國際會計專業知識,以及具備國際思維的會計人才為主要調整目標。
三、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進
(一)教學理念創新
為了適應產業調整的戰略,我國高校對會計專業進行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在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指導下,遵循特定人才培養計劃和培養目的,通過對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進行管理和評價,對高校會計人才教育理念進行創新。高校應在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不斷發展的環境下,實現對教學理念的創新與發展,實現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創新,進而提高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具體而言,高校可以利用國家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的方針政策,創新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對人才的知行統一、學思結合、以及實踐能力等方面培養。知行統一主要要求學生能夠在具體社會生活中,對其所學到的書本內容進行應用,實行實踐與書本知識相結合。學思結合主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應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關注學生興趣所在點,為學生營造良好思考和勇于創新的教學環境。我國高校培養主要集中在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等環節不斷創新,并將創新意識融入到會計教學的各環節,采用國際化、能力化、開放化特色人才培養模式,對會計教學理念進行不斷創新,滿足產業結構調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
(二)人才培養創新
目前,我國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我國高校應遵循當前主要教學理念,按照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的以提高學生服務國家和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勇于創新的探索精神,以及善于解決問題能力為指導,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在實際培養人才過程中,人才培養應以德育教育為主,動手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領域。因為會計人才在企業財務管理中擔負著重要角色,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基準要求對其從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其次,高校對會計人才的培養應做到職業教育和專業教育協調發展。因此,高校會計專業在教學內容和教學課程設置方面,應借鑒國內外會計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并將其融入到高校會計教育內容當中,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加相關會計資格考試。
參考文獻
[1]張丹丹.構建與東莞市產業結構調整對接的會計專業建設研究[J].商情,2015:196-196.
[2]童德元.構建與重慶市產業集群及涪陵區重點產業結構調整對接的會計專業建設研究[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7):00272-00272.
[3]徐光偉,譚瑾.產業結構調整、高校改革與會計人才培養聯動機制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2):165-166.
[4]吳媛媛.產業結構調整下會計人才培養創新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3):149-150.
基金項目: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課題批準號:NGJGH2017215。
作者簡介:蘇敏(1985-),女,碩士,內蒙古師范大學青年政治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