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摘要】隨著金融市場的發展,消費信貸日益發達,且近年來開始向高等院校推進擴張進程,并受到大學生群體的熱力追捧。消費信貸在解決當代大學生的收入與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日益嚴重的消費問題。本文從大學生消費信貸的現狀入手,對大學生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以期引起社會關注。
【關鍵詞】大學生 消費信貸 對策
2016年3月,河南一名在校大學生墜入“信貸魔窟”,負債百萬跳樓自殺的新聞震驚了無數國人。據新聞媒體報道,該同學在不同的借貸平臺辦理網絡貸款,種類達到了數十種之多,并冒用28名同學的身份信息非法借款達到了六七十萬,最終導致債臺高筑,走上絕路。類似這樣的校園信貸悲劇還有很多,惋惜之余,何如解決不良信貸套牢大學生的不良傾向,提出針對大學生消費信貸問題切實有效的應對策略值得我們深思。
一、消費信貸概述
(一)消費信貸的內涵
消費信貸是金融創新的產物,是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資金,用來滿足滿足消費需求的一種信貸方式,消費信貸的貸款對象是個人,它是以刺激消費,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為目的,用居民未來收入做擔保,由金融機構向消費者提供的以特定商品為對象的貸款[1]。我國的消費信貸是1979年之后才逐漸興起,它在刺激消費、拉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獲得政府的支持,不斷發展壯大。
消費信貸是信用消費的主要形式,它具有以下特點:一是先消費后付款,商品買賣與資金借貸相結合;二是以自然人貸款為對象;三是以個人信用為基礎[2]。
(二)大學生消費信貸的內涵
大學生消費信貸,指的是信貸平臺把在校大學生鎖定為目標客戶,將他們作為核心信貸主體,開辦信貸業務。當代大學生崇尚個性,追求時尚,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有著強烈的消費需求和消費欲望,消費觀念也比較超前,對于信貸平臺推出的“享受高品質生活,讓夢想觸手可及”的宣傳理念也十分認可。因此,在消費信貸日趨流行的大背景下,許多金融機構著力開發以大學生為核心主體的校園信貸。從2014年開始,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名校貸等多家專門針對大學生的信用貸款,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并獲得了多輪天使投資,紛紛強食著高校信貸市場。
二、大學生消費信貸的現狀
(一)大學生消費信貸的主要形式
大學生消費信貸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大學生信用卡,由商業銀行提供一定的信用額度;二是近兩年新興起來的大學生分期貸款。
1.大學生信用卡。由于我國信用卡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較晚,大學生信用卡市場起步更晚,2002年招商銀行推出首張針對大學生的信用卡。隨后國內各大銀行開始面向大學生發放各種形式的信用卡,并受到大學生群體的熱力追捧,發展迅猛。據2009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信用卡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為36.7%,在這36.7%的信用卡使用者中,人均擁有信用卡數量達到1.9張[3]。
雖然信用卡市場在高校校園蓬勃發展,但由于大學生收入的不穩定、消費的不理性以及缺乏家長的監督等原因,導致了大學生因信用卡過度消費而無力還款的事件時有發生。據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薛洪言的調查,2009年底,銀行業信用卡不良率高達2.83%,大學生信用卡不良率則在4%左右[4]。2009年8月,我國銀監會向各大銀行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在該通知中明確不得向無固定收入的在校大學生出售信用卡。至此,信用卡業務在高校范圍內擱淺。
2.大學生分期付款。大學生信用卡逐漸淡出校園之后,大學生消費信貸進入低迷期。但是,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大學生消費信貸出現了新形式。螞蟻花唄、趣分期、分期樂、愛學貸、名校貸等多家專門針對大學生的信用貸款,不斷涌現出來;一些民間小額貸款公司將業務范圍拓展進高校校園,并在校園里張貼廣告以吸引大學生。這些不同名目的分期付款,手續簡單,方便快捷,深受不少在校大學生的熱捧,因為無需任何信用評級,只提供身份證和學生證就能辦理。而大學生經常逛的天貓的很多商家,以及唯品會、京東、亞馬遜,甚至支持所購商品3000元額度以內無息分期,這無疑大大激發了大學生的購買欲望。
(二)大學生信貸消費的領域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易于認同新興的消費形式,張揚個性,追求時尚,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研究表明,大學生信貸消費主要用于滿足購物、娛樂及創業等方面的需求,大學生信貸消費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1.數碼電子產品消費。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逐漸涌入我們的生活。在互聯網時代,智能手機憑借著不斷豐富的個性化功能、高效率的信息傳遞、價位高中低不等的優點,成為大學生的“閨中密友”;由于學習及生活娛樂的需要,電腦也慢慢成為大學生的必需品;追逐時尚的大學生們喜歡曬美食、曬風景、曬自拍,所以一部專門用來記錄生活點點滴滴的數碼相機也變得十分必要。這些數碼電子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大學生中間流行和認可的品牌價格也不菲,使得這些種類的產品消費占大學生信貸消費的比重最高。
2.考試考證消費。大學生們為了應對逐年增大的就業壓力,增強自己在就業時的競爭力,往往在校期間會選擇考取各類語言證書、計算機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專業技術證書等,這些證書的考試報名費、教材費、培訓費等,本身就是一筆較大的支出。另外,大學生在擇業時期,輾轉在不同的城市應聘面試,這些費用對于無固定收入的大學生而言,無疑加重了他們的經濟負擔。不少大學生在面對考試考證的經濟壓力,會通過消費信貸來解決。
3.休閑娛樂消費。當代大學生除了“學習生活”的主旋律以外,還比較注重休閑娛樂,他們年輕又富有朝氣,雖經濟條件有限,但依然追求高品質、高質量的生活方式。現在中西方的各種節日都在校園里盛行,聚餐、送禮物也就必不可少;假期外出旅游,畢業旅行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部分大學生攀比心重,服裝、化妝品都刻意追求名牌;部分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不惜重金購買各種點卡、裝備。這些項目遠遠超出了一般家庭家長所提供的生活費用。
4.創業消費。2015年,我國政府開始鼓勵創新創業,并提出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許多高校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也將“創新創業教育”加入進來。然而作為創新創業新生力量的大學生在開展創業活動時,卻遇到了資金瓶頸。大學生初入社會,經濟、人脈都很有限,很難及時找到投資人提供資金支持;很多商業銀行鑒于大學生未來償債能力不足也不愿意辦理貸款業務。這樣一來,不少創業大學生無奈之下只好選擇手續簡單、放款迅速校園信貸。
三、大學生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
(一)助長了不良消費風氣,不利于大學生養成健康的消費觀
雖然大學生群體觀念超前,易于接受新鮮事物,消費信貸尤其是分期購物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的購物需求,但是他們取得的資金或者分析付款所購買的商品大都與學習生活無關、并不是學習生活中的必需品。另外,大學生作為年輕人,攀比心重,消費時缺乏理性,導致他們常常盲目消費、過度消費。校園貸款方便快捷地為大學生提供了資金,進一步刺激了大學生的購買欲望,為他們的不良消費奠定了基礎。而各大網絡平臺為搶占消費市場,所推行的分期購物免息、打折等促銷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大學生盲目消費、跟風消費等不良消費觀念的形成。
(二)門檻低手續便利,信用違約風險突出
針對大學生群體的各類校園信貸,通常只需要一張身份證一張學生證,沒有信用評級,也無需財產抵押。當一筆債務到期而大學生無力還款時,往往會采取向另外一家平臺貸款去償還上一家的債務,諸如此,大學生很容易陷入“連環債”。負債連同滯納金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的時候,信貸機構的工作人員便會電話催債,上門圍堵,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及生活學習,部分同學甚至被逼走而無奈放棄年輕的生命。如果拒不還款,信貸機構就會把違約大學生的相關信息上報給金融機構,使大學生終身背負不良信征的污點,嚴重影響大學生的個人信譽。
(三)校園金融監管不力,侵害大學生的利益
健全的監管體系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目前,我國并沒有專門出臺相應的法律措施來監管校園信貸,對為大學生提供貸款金額的機構以及分期付款的網絡平臺也缺少法律約束。這就導致校園信貸機構及其分期付款平臺缺乏門檻,在與大學生匆忙簽訂貸款合同時,并沒有清楚的披露違約利息及其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大學生的切身利益。例如,2016年的3月份發生的一起大學生一紙狀書告銀行的案例中,大學生張某因為7年前信用卡透支399元,如今連本帶息卻要償還3萬余元,而且銀行在這中間沒有任何提示,另廣大網友不禁感慨“大學生信用卡,坑你沒商量”[5]。同時,國家相關部門對一些不法信貸機構懲罰力度不足,致使這些信貸機構違法成本較低,通過向貸款學生收取高額的貸款利息的方式攫取暴利。
四、關于大學生消費信貸問題的應對策略
我國法律對于大學生消費信貸方面的監管漏洞,導致了消費信貸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是一把“雙刃劍”,在輕松購買商品、獲得資金的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負面問題。面對近年來頻頻發生的校園信貸套牢大學生事件,如何應對大學生消費信貸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引導大學生形成科學的消費觀
俗語說“習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念,會讓大學生受益良多。各類校園信貸機構在助長大學生不良消費風氣的同時,也因大學生最終無力償債而讓自己身陷財務困難的泥潭。因此,我們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科學消費觀念的培養。首先,信貸機構應設置合理的信用額度,充分進行風險評估,不應該為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而盲目授信[6]。其次,學校應開設相關的課程、講座、主題班會,向廣大大學生宣傳科學的消費知識,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最后,大學生應努力強化個人的責任意識,避免盲目跟風,鋪張浪費,逐漸形成科學的消費觀。
(二)樹立信用意識,培養信用文化
人無信則不立。大學生信用意識淡漠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悲哀。樹立大學生的信用意識,培養信用文化,要做好以下三點:第一,信貸及銀行機構要完善貸款手續,在簽訂貸款合同之前對貸款大學生的資信進行評級,信用等級越高的學生取得的貸款數額越高,而對資信差的同學不予發放貸款;第二,學校及家庭要常常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努力弘揚中華民族的誠信作風;第三,大學生自身也要高度重視誠信問題,要了解到不良信用記錄將會給未來的人生留下污點,影響未來分期買房、分期購車甚至職業生涯的發展[7]。通過以上方法,信貸機構、學校、家庭及大學生本人共同努力,多管齊下,幫助大學生成為新時代的誠信人。
(三)完善校園信貸監管體系
校園信貸業務涉及的大學生數量眾多,影響很大,必須建立健全校園信貸的監管體系。第一,建立校園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法規,從法律層面上規范信貸機構及大學生的行為,并且努力確保大學生消費信貸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第二,逐步建立追償機制和懲罰機制,打擊披著校園消費信貸的外衣,卻在行高利貸之實的非法機構,維護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第三,通過建立行業協會來增強校園信貸機構的自律性,行業協會作為信貸監管體系的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消費信貸的監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大學生消費信貸迅猛發展,它解決了大學生消費與收入之間的矛盾,雖然存在的問題重重,但我們并不能就此而全面否定消費信貸的積極意義,而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正視問題,并努力解決問題,使消費信貸在大學生中間盡可能多的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曉靜.中國消費信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2]曾霄翌.淺析當代大學生消費信貸存在的風險與防范[J].教育教學,2016(11).
[3]我愛卡新聞頻道.大學生人均擁有信用卡數量1.9張.[N/OL].(2009-12-27):http://news.51credit.com/guonei/225306.shtml.
[4]薛洪言.校園信貸市場調查:大學生信用卡不良率4%左右[J].清華金融評論,2016(03).
[5]華商報.大學生信用卡何以坑你沒商量.[N/OL].(2016-04-12):http://news.sina.com.cn/0/2016-04-13/doc-ifxrcizu4089862.shtml.
[6]陳鵬.消費價值觀對于大學生信用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3(16).
[7]趙娟,何波.高校學生信貸消費與誠信思考的教育[J].中國市場,20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