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黎光 劉明菊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總結“全域旅游”的理論研究進展和國內外實踐經驗,明確了“全域旅游”帶來的旅游發展轉型趨勢,同時指出雖然“全域旅游”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戰略,但是在理論層面上仍然缺乏豐厚的學術積累,學術界對“全域旅游”需要研究的內容還有很多。因此,在實踐層面,“全域旅游”的建設過程中應該注意因地制宜以及時間上的先后,形成自身的特色和競爭力,切忌盲目冒進。
關鍵詞:全域旅游 理論 實踐
我國“全域旅游”發展背景
2017年1月,在長沙召開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原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做了題為《積極實施“三步走”戰略奮力邁向我國旅游發展新目標》的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我國從現在到邁入世界旅游強國行列,需要實施“三步走”戰略。2017年1月23日,李金早署名文章《推進全域旅游實施三步走戰略》對“三步走”戰略的幾個要點進行更加詳細的論述(見圖1)。
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當前,我國旅游消費市場日益擴大,旅游產品服務更加多樣,旅游業態和消費模式更加豐富,深度觀光、休閑度假、文化體驗等旅游消費和產品供給不斷完善。為適應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結構性轉型升級需要,旅游業發展理念需要全面升級為進一步的旅游發展提供指導,“全域旅游”的提出,標志我國旅游業進入“大旅游”發展階段。
國家經濟發展大勢的必然。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符合我國國情,順應時代要求,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新的突破,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培育發展優勢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全域旅游”戰略則是旅游領域貫徹五大理念的具體方式和途徑。“全域旅游”戰略是發展理念的創新,也是發展模式的創新,是旅游轉型升級的新方向。實行“全域旅游”戰略有利于發揮旅游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的優勢。
“全域旅游”的理論研究
所謂“全域旅游”,是指將各行業融入旅游服務中,各級部門協同共管,全區域居民共同參與,充分利用旅游目的地的所有資源,為游客提供全過程、全時空、全方位的旅游服務,實現游客旅游體驗價值最大化。
我國“全域旅游”的提出。回顧我國“全域旅游”概念的演變過程,大致可以總結為三個主要的階:模糊認識階段、初步落實階段和規范推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表現形式,既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是思想理論上的創新。模糊認識階段。在我國旅游發展的早期,原國家旅游局在創建和評選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時,“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旅游理念就被部分參評、參創城市提出過,隨著這種理念的發展和完善,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事事都是旅游資源、時時都是旅游時間”。盡管這些旅游口號或旅游理念沒有明確提到“全域旅游”,但是提法本身就具有“全域旅游”的意思。初步落實階段。追本溯源到最早真正意義上的有關“全域旅游”的提法應該是2008 年 5·12 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壩州災后重建中提出的“全域景區”概念,汶川地震災害發生后,原國家旅游局、四川省人民政府迅速啟動《四川汶川地震災后旅游業恢復重建規劃》,確立以旅游業為先導產業,在災區重新優化配置生產要素,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旅游”理念在此得到初步實踐。規范推進階段。2016年1月在海口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李金早正式提出“全域旅游”的概念,并發表關于全域旅游的重要講話和文章,標志全域旅游發展的序幕正式拉開;同年,262個市縣被認定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標志全域旅游由局部地區試點轉向全國面上推廣;2016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視察時指出“抓全域旅游的路子是對的,要抓下去”;之后,“全域旅游國家發展指數”發布,“中國全域旅游發展高峰論壇”隆重舉行等,推動旅游業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路徑和方式的轉變。
我國“全域旅游”的理論研究。原國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長(2016)提出“全域旅游”,即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政策法規、體制機制、文明素質等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社會共建共享、產業融合發展,以旅游業推動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的理念和模式。這一表述得到了全國的普遍認可,但眾多學者對其內涵的解讀不盡相同。付敏、甘森(2009)在采訪報告中提出打造“全域旅游城市”,要將現實與虛擬結合發展。黃平利、樊文斌(2011)則從空間格局角度探討了大連如何建設“全域旅游”城市,強調了空間格局的重要性。厲新建等(2013)從“全域旅游”視角來研究北京旅游產業發展時,認為“全域旅游”更應該追求提升旅游質量,強調居民與游客的融合,全面歸納整理了全域旅游的“四新”、“八全”理論,該理論是我國學者對“全域旅游”首次全面的總結和歸納,為后來的“全域旅游”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魏小安(2015)認為要從“空間、行業、消費、時間、社會和發展”六方面來把握全域旅游,實現“全通、全景、全文、全品、全業、全員、全新”的發展要求。基于城鄉統籌視角,張輝(2016)認為“全域旅游”的核心關鍵是“域”,而非“全”,全域旅游重點要實現旅游的空間域、產業域、要素域和管理域完備,轉變之前以景區為主要架構、以單一旅游形態為主導、以旅游資源單一要素為核心、以部門為核心的開發管理理念,強調以空間全景化的理念。
我國“全域旅游”的理論研究總結。研究歷程:起步階段。2009-2013年為我國“全域旅游”研究的起步階段,該階段的研究成果主要以報道性文章為主,研究性論文較少。從學者研究內容來看,只是單純提到“全域旅游”這個詞語,并沒有更多關于“全域旅游”內涵的解釋。成熟階段。2013年至今為我國“全域旅游”研究的成長階段,該階段研究的重點集中在全域旅游的意義、模式、理念以及示范點實踐應用上。這些研究使得對“全域旅游”的探討更加豐富和全面,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也變得越來越大。研究方法:從宏觀層面上看,主要構建了相關的評估體系以服務政策需要,例如提出“全域旅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驗收標準,現已形成涵蓋八個方面的評價體系和四個基本準入標準。從微觀層面上看,除了少數學者以定性方法探討其內涵外,大多數學者主要以案例分析的方法具體探討某區域的“全域旅游”發展方式。研究不足:首先,理論研究的深度不足。對“全域旅游”概念的內涵及外延缺乏深入解讀,在今后研究中應該加強對全域旅游的概念內涵、表現形式以及特征功能的理論研究。其次,應該加強對全域旅游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和影響效應的研究。再次,“全域旅游”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和發展方向,在實踐中要強調的是差異化發展和因地制宜。最后,從研究方法和視角上看,“全域旅游”涉及方面眾多,是個綜合的旅游系統,今后的相關研究應注重將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地理學、生態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與研究方法綜合運用起來,并高度注重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的結合,這樣才更具有實踐指導價值。
國內外全域旅游的實踐
(一)國外全域旅游實踐
1.國外全域旅游經典實踐模式。旅游景區聯動型。該類型的“全域旅游”模式主要是以特色旅游景區為依托,將多個旅游景點有機結合起來,形成良性互動;同時附加更多的人文情境體驗和娛樂休閑方式,最終形成立體多元的“全域旅游”模式。代表性的主要有:瑞士阿爾卑斯山旅游區,該地區將旅游活動延展到每個小鎮和村落,通過旅游巴士等交通工具將它們連接起來,實現高效的聯動,使每一個地方都成為旅游的服務單元。文化娛樂主題型。該類型的“全域旅游”模式主要依托文化旅游概念,如主題公園、旅游節、影視城等,結合相關的產業鏈,加之以配套的基礎設施服務,形成全方位的旅游服務體驗。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南加州地區,該區域以海灘核心區為中心向外延伸,在沿岸各城市間形成包括沖浪、航海、文化節、特色食宿等在內的多元產業價值鏈,以迪士尼樂園、諾氏果園、環球影城等組成主題旅游項目集群。休閑生活體驗型。該類型的“全域旅游”模式以“休閑生活”為主線,將生活與享受完美結合。在法國,這種“全域旅游”突出體現在都市旅游、鄉村旅游的一體化發展上,通過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將地方農產品特色與旅游業高度結合,促進餐飲、康療娛樂一體化,實現產業疊加的增值效應和旅游體驗的全程感。
2.國外全域旅游實踐經驗總結。其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邊遠地區建設,這是形成“全域旅游”的基礎和根本;其二,要合理利用各自的特色與優勢,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其三,要以服務游客為核心,以高品質、優服務來形成長期競爭力;其四,要將觀光、休閑、娛樂、體驗與餐飲、住宿、購物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單調和割裂;其五,要依靠節日活動、重大事件等營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形成良好聲譽和品牌吸引力。
(二)中國全域旅游實踐
1.我國“全域旅游”實踐現狀。旅游資源豐富地區升級。在我國一些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如江蘇昆山市、浙江紹興市,該類型區域的“全域旅游”建設主要是進一步推動區域旅游升級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例如,浙江省紹興市提出全城旅游發展戰略,明確了城即景,景即城的定位,通過復興水城、打造文化品牌、改造城市建設、優化旅游信息服務等方式,不斷擴大旅游服務在全區域的覆蓋,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品牌,帶動產業的升級。非傳統旅游地區突圍。作為傳統旅游資源不突出或處于大都市輻射圈的地區,在“全域旅游”戰略下實現自身的突圍是個重要而困難的命題,但我國部分地區的仍積極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道路。例如,浙江省安吉縣定位于與大都市對接、服務大都市圈的多層次旅游需求,樹立自身特色,強化全局戰略思維,制定“把全縣當作一個大鄉村來規劃,推進環境、空間、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三大產業整體聯動、城鄉一體有機鏈接的全域旅游發展政策。區域內資源整合發展。更多的“全域旅游”實踐將重點放在“全域”上,它們主要擴大旅游區的范圍或將原來零散的旅游點連接起來。以山西省陽城縣為例,當地縣委、縣政府根據境內擁有的豐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以發展旅游為抓手,立足縣域,放眼全國,制定了以知名的三大景區為支撐,以縣城為支點的“3+1”大旅游發展戰略和“鄉村旅游、全域旅游、全民旅游、四季旅游”的富民強縣戰略,重點將旅游服務在全縣城內展開,在全民和全時段展開。
2.我國“全域旅游”實踐經驗總結。盡管我國“全域旅游”實踐時間較短,但是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其一,“全域旅游”受到高度重視,已被寫入國家“十三五”發展規劃中,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其二,“全域旅游”實踐突破了縣市格局的限制,在省或者大區域范圍上開始積極聯合推進。其三,各地在推進“全域旅游”的工作中,能積極將全域旅游和扶貧攻堅、新型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將“全域旅游”和三大產業的發展結合到一起。當然也存在諸多的不足,其一,部分區域只顧喊口號,對于“全域旅游”規劃、實施認識不足,普遍存在重形式而輕內容的現象;其二,發展過程盲目追求大而全,沒有突出重點,沒有挖掘自身的特色和優勢;其三,缺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建設,國際視野和長遠考慮不足,追求短期成果。
“全域旅游”帶來的轉型趨勢
從“觀光式旅游”向“體驗式旅游”轉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業發展已經進入了全新時代。在出游形式上,自駕游等形式更加普遍;在旅游消費群體方面,全民旅游的局面已經形成;在旅游需求上,從單一的觀光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轉變。我國的旅游發展已經發展到“觀光旅游、休閑度假體驗旅游并重”階段。因此,“全域旅游”概念的提出和推進,恰恰是服務于我國旅游業從“觀光式旅游”向“體驗式旅游”轉型。在推動轉型的過程中必須要發揮產業優勢,通過對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這是我國旅游改革創新、轉型提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從“門票經濟”到“產業經濟”拓展。長期以來,我國旅游業始終停留在依靠建設景點景區、賓館飯店等傳統基礎要素的發展模式上,已經不再適應大眾旅游時代的新要求,必須順應旅游消費大眾化、旅游需求個性化這些新的趨勢,轉變發展思路,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促進旅游發展轉型升級,實現旅游業發展戰略提升。“全域旅游”的提出,使我們重新重視其他要素在旅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下,依靠政府抓好統籌規劃、政策引導,搞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旅游產業鏈條向外延伸并實現有效貫通整合,以實現對旅游需求的有效滿足。
從“以點帶面”到“以面育點”整合。如今的旅游消費正在由過去的少數人、奢侈品消費發展成為大眾化、經常性的消費項目,旅游方式也由傳統的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和體驗旅游并重轉變。因此,巨大的人流對交通、酒店、餐飲、購物、娛樂、景點等產業的帶動作用更加凸顯。所以“全域旅游”要求把旅游真正融入到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當中,把各行各業與旅游真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各部門真正重視旅游、齊抓共管的大旅游工作格局,整體上旅游產業要全域布局、全景覆蓋、全域聯動、全域統籌,全業融合、全民參與、全域整合、全域營銷,形成這樣八個全域的統籌。
參考文獻:
1.李金早.推進全域旅游實施三步走戰略[N].中國旅游報,2017-2-13
2.付敏,甘森.都江堰生活將會如歌似水——專訪都江堰市政協副主席、規劃管理局局長屈軍[J].西部廣播電視,2009(4)
3.黃平利,樊文斌.大連全域旅游規劃探討[J].山西建筑,2011(35)
4.石培華.如何認識與理解全域旅游[N].中國旅游報,2016-2-3
5.張輝,岳燕祥.全域旅游的理性思考[J].旅游學刊,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