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兵
摘要:根據教育部關于“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的原則,作為常年工作在一線的農村小學美術教師,我們認為對于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挖掘與開發,同樣屬于建立三級課程體制的重要范疇。面對家鄉優秀的的傳統工藝美術課程資源,我們完全可以挖掘出來加以充分利用,彌補學校美術課程的單一性與現實中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差異性,發揮傳統美術工藝課程資源的獨特優勢,使學生在從小便耳濡目染的傳統工藝中學習到自己家鄉特有的工藝美術形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積極地將美術知識的審美性與實用性聯系起來,也是當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農村 美術教育 傳統工藝
一、傳統編織工藝課程的實施背景
根據教育部關于“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的原則,作為常年工作在一線的農村小學美術教師,我們認為對于傳統工藝美術資源的挖掘與開發,同樣屬于建立三級課程體制的重要范疇。面對家鄉優秀的的傳統工藝美術課程資源,我們完全可以挖掘出來加以充分利用,彌補學校美術課程的單一性與現實中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差異性,發揮傳統美術工藝課程資源的獨特優勢,使學生在從小便耳濡目染的傳統工藝中學習到自己家鄉特有的工藝美術形式,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美術課程的興趣,積極地將美術知識的審美性與實用性聯系起來,也是當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師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姚村鎮位于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家鄉——曲阜,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悠久的民間傳統美術的歷史,是一塊非常肥沃的美術教育的實踐沃土。姚村的席編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席廠村、紀家村、黃屯村曾經是專為孔府提供席子的專業村莊。席編作品行銷東北三省,尤以黑龍江的哈爾濱為重點出售地。建國后,姚村傳統席編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藝人們改進了編織工藝,使席編作品更為實用、美觀。用高粱或蘆葦秸稈篾條編制而成的各種類型的白蔑涼席,溫涼如玉。藝人們不僅能用紅白兩色高粱篾條在涼席上編制出剁口形、條形、方形、菱形等花紋,一些席編能手還可以編出花瓶、燈籠、鮮花、燭臺等精美紋樣,以及“福”、“祿”、“壽”“喜”、“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等吉祥文字。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機械化工業的巨大沖擊,上世紀七十年代后,席編開始逐漸衰落下來,從事席編的傳統藝人已經越來越少。
二、整合優秀資源傳承寶貴技藝
姚村傳統編織文化是魯西南地區的勞動人民在長期勞作和創造中發展起來的具有本地區特點的文化。如今社會不論國家的強弱或大小,都有其風格獨特的傳統和民族文化。每個國家都非常重視自身傳統美術工藝的挖掘和保護,因為失去自身文化的民族必然被世界文明所淘汰。上個世紀90年代,日本文部科學省頒布的《學習指導要領》和美國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都大量包含了中小學傳統文化藝術課程的保護和開發的相關條文,并且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浙江等一些教育比較發達的地區在傳統美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方面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我國臺灣省也非常重視開發和利用鄉土資源,內容涉及“鄉土藝術活動了解”、“鄉土造型藝術”、“鄉土表演藝術”的具體的實驗活動,這些成功的教育案例為我們進一步開發和利用傳統工藝美術課程資源時提供了參照。
我們鎮共有九所小學,與城市的孩子們相比,我們學校的學生缺乏接觸到國家美術課程中開設的部分內容的機會,所以我們全鎮小學美術老師組成傳統編織教研小組,研究旨在以本地區傳統涼席編織的鄉土資源為基礎,立足地方,立足教學實際,聯系學校教材的內容和本地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彌補國家美術課程與農村美術課堂教學的差異性為目的,發揮鄉土美術課程資源的優勢,以挖掘和整合本地區傳統美術工藝為基礎,通過對編織工藝技法的保護和開發,設計出形式多樣的美術教學活動,使學生在傳統美術資源的利用和學習中參與、體驗,以培養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觀察能力。從而達到充實學校美術教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編織課程和我鎮特有的傳統藝術教育模式。
三、積極探索形成特色課程
姚村席編工藝精良、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著積極地文化和藝術作用,是魯西南地區典型的歷史人文、傳統習俗的文化表現之一;是歷經長時間發展的、具有濃郁地區特色的傳統文化藝術形式,擁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姚村鎮傳統美術教研小組八位老師密切聯系小學美術教材中設立的“造型與表現”、“設計與應用”領域的相關教學內容,結合本校已經開展的傳統編織教學成果的經驗,將姚村席編工藝的歷史和作品賞析巧妙地穿插滲透到相關聯的美術課堂中,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家鄉傳統工藝的魅力,了解姚村席編的傳承脈絡。
為了讓孩子們學習傳統編織的積極性更高,鎮中心中學借助校園科技藝體節的機會,特意開展了全鎮小學生傳統編織比賽、舉辦傳統編織藝術展覽,并組織各校編織興趣小組的同學進行定期互訪交流。在歷年舉行的全市師生作品展中,我們的席編作品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淳樸的風格屢屢獲獎……在這一次次的活動中,鐘情于傳統編織技藝的師生們的技術和能力得到顯著的提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本《傳統編織工藝》的地方美術教材也隨之應運而生了。
四、結語
經歷了這幾年對傳統編織工藝的教學研究之后,我深深地感到:美術課堂教學不能是一枝獨秀,要與家鄉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互相交融在一起,互相補充,互相促進,才能散發出醉人的屢屢芬芳。孩子們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如何引領他們充分運用好身邊的傳統美術資源,讓孩子們了解家鄉優秀的傳統藝術,從而形成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的學習能力,這是擺在每一位農村中小學一線美術教師的課題。現代美術教育家伊頓曾說過:“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尤其是藝術教育,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的精神創造”。付出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獲。只要通過我們自身的不懈努力,立足地方,吸收和學習優秀的傳統美術教學實踐經驗,將家鄉寶貴的傳統美術吸納到課堂教學當中,充實學校美術教育,繼承和發揚家鄉寶貴的傳統技藝,我們一定會為農村的美術教育作出自己的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省曲阜市姚村鎮陳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