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晗
【摘要】小學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啟蒙好壞,對孩子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影響很大。本文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談一下誦讀在小學生文言文學習中的重要性,以及關于誦讀學習的一些方法。
【關鍵詞】小學;文言文;誦讀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要想讓這文化之根植入小學生幼小的心靈中,就要在 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上下功夫。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的《伯牙絕弦》和六年級下冊的《文言文兩則》是人教版語文教材僅選入冊的四篇課文。如何讓學生親近文言文,我認為,“讀”是小學文言文教學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讀”領風騷,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感知、讀中培養語感、讀中感受情感的熏陶。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用有效地讀激趣,看似簡單的方法,在教學中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尊重學生個性化誦讀,引導其“美讀”
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在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個體性以及能動性的基礎上積極倡導“美讀”,即在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文學作品的內蘊。讀書時首先要向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語句,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其次指名讀,了解學生的朗讀現狀,及時糾正不正確的讀音。再者文言文朗讀在停頓、節奏、語氣等方面與白話文有較大區別,因此,在指示學生誦讀后請學生自由誦讀。學生反復誦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領悟文言文的音韻之美,也有助于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二、老師做示范求共鳴
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師永遠是孩子模仿的典型。”教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跌宕起伏的情感示范誦讀,可以促使學生的內心與文本達到共鳴。如《伯牙絕弦》中伯牙與鐘子期的知音之情,教師把古文的停頓韻味讀出來,就會一下子把學生的情感調動起來。好的示范性誦讀更能起到直觀、生動、感人、形象的效果,可以幫助學生正字音、明詞義、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老師的示范性誦讀中感受文言誦讀的魅力,進而去嘗試誦讀。為此,教師應首先提高自己的誦讀水平,示范性誦讀要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為學生樹立榜樣。
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
文言文讀法多種多樣,教師要把握學生第一次的新鮮感,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到學習文言文就像在做游戲,為學生創設一個趣味的課堂,激起他們對文言文學習的欲望。如教學《伯牙絕弦》時,配上古箏樂曲《高山流水》誦讀,既能幫助學生把握文意,又能激發他們的誦讀興趣,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創設這樣的課堂還可以在入情處加入一些體態語以有助于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如教學《學弈》時,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讀。體態語運用恰當,就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 的效果。老師如果一味解說,唱獨角戲,學生即使記住了,也難以理解,而表演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古人云:“詠歌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于文本構成的世界與兒童的生活世界是有微妙的融合與貫通的,所以在學生全身心投入文本意象中時進行創造性的再現,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內容。表演的功效在于它以一種學生所樂于記住的方法,把詞語的意思表達得更生動、形象、準確,不僅能補充闡釋有聲語言,還能代替有聲語言乃至超越有聲語言。
四、熟讀成誦,水到渠成
讀的最高境界就是熟讀成誦。人教版入選課本的文言文篇幅較短,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曾國藩在《曾國藩家書》中說:“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不能探其深遠之韻。”強調熟讀成誦的重要性。朱自清說:“偶然的隨意的吟詠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學,那得下一番切實的苦功夫,便是記誦,學習文學而懶于記誦是不成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追尋古人讀書的姿態,尋其韻味,抑揚頓挫地大聲朗讀,激起學生背誦的欲望。
五、余音繞梁,曲終不散
教師教學文言文時不能視文本為無生命的音樂,曲終就人散了,要重視多樣化的拓展訓練,讓學生在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學習氛圍中感受語言藝術那余音繞梁的魅力。兒童大量誦讀詩文,他們讀著先人留下的典籍,盡管初讀時不解其意,但會潛移默化地對他的人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季羨林先生說:“我覺得一個小孩起碼要背200首詩,50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而人教版小學教材僅編排四篇古文,這是遠遠達不到這個要求的。因此,小學語文教師不能拘泥于課本中數量有限的古詩文,應該給學生推薦一些淺易的文言文,為其文言文學習鋪下墊腳石。如學習《楊氏之子》后可以讓學生閱讀《世說新語》,學了《伯牙絕弦》后可以推薦《望梅止渴》《黔驢技窮》,學了《學弈》后推薦文言版《夸父追日》等。在日常授課中選擇與文言文有關的成語、典故、歇后語、對聯、寓言等來滲透,以此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
反復誦讀自古以來就是學習文言文的主要途徑,不僅能提高學生語感,而且啟迪學生智慧。誦讀是開啟學生走入文言文學習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就讓我們的小學生文言文學習從誦讀抓起吧。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