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木添
【摘要】漢語言是我國的官方語言,是中華文明的載體。而語文學科作為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石和學好的鑰匙,因此具有培養學生良好的文化素養,為專業技能服務和學生今后職場發展奠定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技工學校中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離不開學生的語文能力,最起碼要先審清題目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學習。今天的技工學校作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中最關鍵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是為了培養技術熟練工人,在習總書記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當前,就要求所有的技工學校結合自身以及當地教育資源的特點,合理地展開教學,爭取培養更專、更精、更好的社會主義新時代藍領人才。文章從作者的自身經驗出發,合理地剖析了當前社會中技工學校語文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闡述了如何更好地開展技工學校語文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語文學科;職業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43 【文獻標識碼】A
一、技工學校語文教學現狀
技工教育是我國職業教育中的中等職業教育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一種以培養基本職業技能“熟練工”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性質和特點表明技工教育的教育對象不是升學的學生,而是畢業以后就能找到工作的求職者。這是世界上通行的職業教育顯著區別于普通教育的重大特點。與此同時職業教育的實用性又恰恰說明,職業教育所教育的并不是理論知識,更不是學歷文憑,它是滿足某種職業或者說滿足工作需要的一種職業能力,通常意義表明,它就是一種以培養職業能力為主的教育。教育部頒布的《職業教育學》一書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的功能就在于“職業”二字。由于過去的認知錯誤,我國的技工教育仍未能脫離普通教育,是不少人投機取巧輕松獲取學習經歷的避難所。更遑論職業教育中的“職業”特點,在以往的教材選用,還是在教學模式等方面,仍然擺脫不了普通教育的影子。造成如此的局面是多方面的,更是充滿著無奈。相當一部分技工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能認識到技工教育區別于學歷教育,但可供技工學校來選擇的教材太過稀少。
尤其是語文學科,首先是專門面對技工學生的語文教材明顯不足,其次是就算選擇了技工學校的語文教材,而里面的內容也是“換湯不換藥”,同樣是和普通學歷教育中一模一樣的形式和內容,更有甚者是完全一樣就是名字不同。這就導致了技工學校的語文學科教師不得不按照教材上的內容進行講解,技工學校的教師都是嚴格按照國家事業單位選拔的標準,層層篩選出來,其素質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技工學校的學生往往是初中階段學習的“失敗者”,其自身的理解能力比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學困生。常見的技工教育語文教材中仍舊涵蓋了普通高中教材相同的各種文章載體,普通高中教材中的理論分析在技工教材中同樣詳盡,技工學校的學生和普教學生一樣要認真而詳盡地學習每一篇文章,最終也只能是囫圇吞棗,無法消化。技工學校現用的語文教材均采用資深學者或各個歷史階段文化名人的大作,而并未考慮職業學校學習技能這一最為主要的教學目的,教材中所選文章中怪字癖詞頻頻出現。但技工教育中根本不需要如此紛繁復雜的高難度文章,真正意義上的技工學校語文學科教育應該以訓練與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主。比如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時,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篇課文,首先是為他們掃除生字生詞障礙,然而做到這一點,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試問還有什么感情來朗讀文章,更何況怪僻字詞日后基本上不常用,技工學校的學生也一定記不住。所以,與其讓學生為學習這些怪僻字詞而浪費大量的時間,不如讓他們用這些時間鞏固、復習常用的,而且對日后就業非常有幫助的字詞。不妨把時間節省下來,用在技工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上。
其次,在教學手段上,由于技工學校語文教材趨近于普通高中的語文教材,所以教學方式同樣離不開普通高中的教學手段,教師不得不帶領著學生逐字逐段地分析課文,同時還要挖掘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的老套路,學生煩、教師更累。根本沒有時間再去培養和訓練技工學生實際上應該掌握的語文技能。
二、改變技工學校現狀的意義所在
職業教育的辦學方針說白了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工作,任何形式的素質、能力、品德培養都建立在找到工作的基礎之上。通過作者調查發現,就作者所在的技工學校的畢業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體現出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是差異較大的,整體情況極其不理想。語文學科教育作為職業學校最重要的基礎課程,有著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任務。技工學校一切以就業為主,因此就算是語文學科教學也必須從學生語文實際基礎和未來就業需要出發,為學生獲得全面的語文能力和素養,感受優秀文化,塑造積極樂觀和奮發向上的態度,以適應今后的職業生涯和人生的道路。
三、技工學校語文學科的探索改革
(一) 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地位
語文學科從最基本的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再到中高等職業教育,到最后的高等教育均得不到重視。作為技工學校來說,不僅要求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同時更要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必須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教育。語文課程在各級別學校中都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重要之處已不言而喻。技工學校或者說所有各級別學校來看,語文能力都是任何一門課程學習的源泉,看不懂題目、讀不懂概念,再談任何學習都好比是空中樓閣。可以說要想增長專業知識,提高職業技能,拋開智力問題和自身能力問題來看,最主要的就是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真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是刻不容緩的。
(二)利用拓展閱讀,培養新工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打造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人民軍隊。而技工學校的學生應該也是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一樣,要培養一批有新工匠精神的學之能會、招之能干、干之能任的技工學生隊伍,從而充斥到祖國各個企業崗位當中,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而助力。
在技工學校的語文教育中,要用閱讀拓展來培養相關新工匠精神。除了學校教務處規定的教材之外,更要結合技工學校的特點,購置一批能使技工學校學生所接受的閱讀書籍。在規定的語文教學課時中劃出一部分,專門用來進行學生的拓展閱讀。語文教師在拓展閱讀的教材上,要結合當前實際,在“新工匠”精神的引領下,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下習近平語錄、精神、講話等書籍。考慮到這些書籍往往境界高深,教師們可以選擇一些市場上專家學者的解讀本,同時在學習這些書籍時教師們要注意講解,并結合相關的多媒體技術進行講解。除此以外,還可以選擇一些行業內的高精尖人才和技術能手出版的著作,這些著作中往往記述了一個員工從幼稚到成熟的心路歷程,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注意選擇同專業的“大牛”書籍。在進行這些書籍的拓展閱讀時,要結合中央電視臺制作的《大國工匠》紀錄片進行學習。書籍和紀錄片兩者相輔相成的拓展閱讀,來充實技工學校學生的心靈。這些學生往往都是學習困難、又或者心理有問題的“問題”學生,拓展閱讀的進行,可以幫助這些學生更好地體會“新工匠”精神的內涵。這樣全方位、立體化地把“新工匠”精神植入到技工學生的潛意識里,才能有助于培養技工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進而使其良好地完成學業,最終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新工匠”精神。
(三) 結合古詩詞進行教學
中華文明的寶藏是燦爛而瑰麗的,也是極其高深和復雜的。需要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夠進入中華文明的大門。在《論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魯國時期,有一名官員認為孔子的學生曾子其學識要比孔子還高,而曾子卻認為只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才能夠領略到孔子的學識魅力所在。而在技工學校的學生,往往基礎較差,但并不能因為其是學困生,就不對他們進行文學素養的培訓。這就要求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師不斷探尋教學方式。古詩詞對于學生的文學涵養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作用,但古詩詞往往境界高深,學生學起來也很枯燥。如果能用較為新穎的方式進行古詩詞的教學,則事半功倍。古詩詞其實通常意義上來講,可以簡單理解成歌詞,可以用演唱的方式唱出來。比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就是被人們傳唱了千年,語文教師可以在學校的音樂教師配合下,積極開發學生的“腦洞”,既可以演唱現有的被改編成歌曲的古詩詞,更可以和學生一起給古詩詞譜曲。學生在演唱古詩詞和給詩詞譜曲的過程中,往往就會潛移默化地理解詩詞作者的感情世界和詩詞的含義。這種新穎的方式,不但豐富了技工學生枯燥的學校生活,還可以提高學生文學涵養,長此以往更能為培養具有新工匠精神的工人隊伍而助力。
四、結語
以上幾點是作者結合自身在技工學校語文教學方面的經驗而總結的做法,雖然很簡單,但形式多樣,學生經過學習之后,有一定的收獲。面對新的世紀、面對習總書記的新工匠精神的要求,技工教育語文學科教學正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楊雙燕.職業學院語文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實踐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4).
[2]范春蓮.對改進技工學校語文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4(7).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