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常平 黃于卜
摘 要:公寓是我國高等院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不容小覷。本文通過研究發達國家高等院校公寓管理模式,結合我國民辦高校管理工作實際,論述如何解放固有思想,打破傳統觀念,在學習先進經驗和成功做法的基礎上,探索適合民辦高校公寓管理的新模式和新機制。
關鍵詞:民辦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模式
高等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必然要與高等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相適應。公寓既是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直接反映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風貌。通過與發達國家高等院校交流互鑒,與我國高校公寓管理模式進行比較,厘清制約管理水平提升的主因,探討解決管理分工不清的方法,逐步強化管理薄弱環節的實效,構建適合民辦高校公寓管理的新模式,以期為管理者的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一、發達國家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模式的特點
(一)英國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點
英國高校采用住宿學院制的公寓管理模式。住宿學院出現于13世紀80年代的劍橋大學,經過不斷地發展和完善,現已逐漸演變為不同學科和院系的學生交叉住宿。住宿學院有體育館、餐廳、圖書館等配套設施,不同的公寓樓成為不同的“小型社區”。英國高校普遍認為青年學生有改造社會的義務,并把品德教育和知識儲備放在首位。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理論性較強,在生活中才能學到真正的生存技能。住宿學院正好切合這一點,不僅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還對學生的意志品質、價值取向、學術興趣產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比較科學的公寓管理模式。英國高校規定,低年級學生全部住校,高年級學生可以自找住處。多科性工藝大學和高等教育學院一般不提供住宿,多數學生走讀,住宿比例一般維持在10-30%。[1]
(二)美國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點
美國高校公寓管理引進類似社會化的運作。學生在申請住宿時必須先向公寓主管部門提交相關材料,有趣的是學生可以和學校議價。如果學生希望住雙人公寓,還要負責找到合租的伙伴。美國學生有住宿的權利,也附帶很多義務。例如,嚴禁賭博、攜帶槍支、吸毒,按時交納費用,遵守相應的留宿和待客制度等。辦學規模龐大、辦學經驗豐富、辦學歷史悠久的高校,大多采取“自辦學生公寓”的模式。有的高校招聘高學歷(一般為碩士以上)人員或專門的助理具體執行公寓管理;有的高校聘請教師擔任公寓管理員,能夠很好地與學生交流;有的高校選擇優秀學生擔任樓長或層長,實現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在美國,通過大學服務機構住宿的比率偏低,大部分學生通過社會團體或校外組織解決住宿,充分體現高度的社會化特征。[1]
(三)法國、德國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點
法國和德國高校的學生服務工作一般由社會化機構承擔。高校設立專門的辦公室負責聯絡服務機構和本校學生。這種公寓管理模式有以下主要特點:
(1)這種社會機構在法國被稱為“學生服務中心”,德國則稱為“學生事務局”。兩個國家的機構都為學生提供社會化服務。對于機構來說,服務的價格和質量是其生存的關鍵因素。對于學生來說,雖然需要付出更多費用,卻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豐富業余生活。對于高校來說,引進社會機構管理學生事務,可以節省大量經費和人員。[1]
(2)社會機構一方面是為提高管理效率贏得競爭優勢,另一方面是為降低經營成本贏得生存空間。“學生服務中心”隸屬于法國教育部,具有經費自主權和獨立法人資格,包括總部和分部。總部負責對分部的調配和監督,分部直接對學生公寓實施管理。德國的“學生事務局”設有國家和地方兩級,管理層設有代表大會、總經理和董事會。[1]
(四)日本高校公寓管理模式的特點
日本學生公寓管理采用高等院校與社會機構聯合經營的模式。高校實行評議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后勤由事務局統一管理,另一些大學的后勤工作由直屬校長領導下的庶務課承擔。日本的社會第三產業和“全國大學生活協同組織聯合會”(簡稱“生協”)等社會群團組織,參與公寓運營的程度比較高,在全社會范圍內聘任有能力和經驗的人員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生協”作為后勤服務的“合作社”,服務領域和服務體系幾乎遍及全日本各高校。高校無償為其提供設施,甚至免收其水電費。“生協”以低于市場10-15%的價格為高校提供相同的產品。政府對高校后勤社會化實行低稅或免稅的優惠政策,管理資質較高的公司都會積極參與競標。高校只需保留極少量的人員,以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轉和簡單維護。[1]
二、我國民辦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一)健全公寓管理制度,規范學生日常行為
完善的規章和長效的機制是推進公寓管理的根本保證。民辦高校應高度重視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注重增強學生遵紀守法的自律意識,達到管理和育人的雙重目的。以人性化和民主化較強的以獎促管,取代強制性和約束性較強的以罰為主,激發學生參與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贏得學生服從管理的認同感和獲得感,引導學生成為管理的支持者和受益者。杜絕“重制度,輕落實”的錯誤做法。應采取定期檢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結合的方式,從最基本的內務衛生抓起,嚴格檢查標準,強化檢查考核,公開檢查結果,將量化成績納入素質教育考核體系,使公寓管理更具實效性和權威性。一整套完備、可行、科學的管理制度,不僅能夠增強對內管理的信息化、常態化和規范化,而且能夠做到對外管理的有規可循、執行的有章可依、結果的有據可查,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凈化學生的生活環境。[2]
(二)加強公寓文化建設,創新品牌活動載體
公寓文化既是家庭文化的延伸,又是校園文化的折射,更是社會文化的濃縮。公寓文化建設在養成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關系到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質量。民辦高校應主動占領文化高地,強化輿論宣傳,注重人文關懷,從側重行為規范轉變為側重文化熏陶,將高校外化于形的剛性規定轉變為學生內化于心的自覺行為。有力地推進民辦高校管理的重要載體非創新公寓文化活動莫屬。指導以求知探索、增強體質、勤工助學為主題的學生活動,組織喜聞樂見、異彩紛呈、品位高雅的“公寓文化節”,既能從整體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能從局部反映個體的特點和風格。以公寓文化的無形力量夯實高校的育人基礎,形成大環境影響小環境,小環境支撐大環境的良性循環。在建設文明公寓、創新活動載體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發現美、鑒賞美、感悟美和創造美的能力。[3]
(三)打造公寓管理隊伍,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公寓管理工作的成敗極大程度上取決于師資隊伍的建設。由學生管理部門牽頭,其它職能部門配合,打造具有專業依托和學科背景的,能夠適應民辦高校需要的公寓管理隊伍。民辦高校應以專兼聘和老中青相結合的方式,兼具人性化管理和親情化服務,加強管理者的培訓和指導,優化管理者的素質和結構,提升管理者的層次和水平。在公寓管理實踐中,大多數民辦高校吸納具有管理意愿的學生從事具體工作的范圍比較窄、層面比較低,往往停留在檢查內務衛生、評選文明公寓、組織文化活動等事務性工作上。以實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為目的的學生公寓權益委員會,是公寓管理可以借助的重要力量,不僅能夠約束學生的行為、施展學生的才干、釋放學生的潛能,還能夠有效縮短管理跨度、緩解管理壓力、提高管理效率,用學生的青春熱情和實際行動來塑造具有時代風尚的生活社區。[4]
公寓管理模式的轉變是新時期民辦高校管理者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深化改革的時代要求。民辦高校作為特殊的市場競爭主體,應恪守“服務學生”的原則,更加關心學生的實際利益,認真對待學生的合理訴求,切實解決學生的現實問題。面對民辦高校建設和發展的新要求、新任務和新形勢,管理者應當找準工作重心,凝練新理念,開拓新思路,探求新途徑,努力開創學生公寓管理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趙杰藝.普通高校文明寢室管理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31-133.
[2]陽麗霞,蔣小琴.論民辦高校學生公寓的管理[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1(3):126-127.
[3]李文鋒.高校大學生寢室管理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教育教學論壇,2010(3):115-116.
[4]李曉靜.民辦普通高校公寓管理機制的探索[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2):41-42.
作者簡介:姬常平(1984—),男,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黃于卜(1991—),女,黑龍江通河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