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2017年兩會期間,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一再成為社會熱點,2017年底,隨著十九大對文化傳播、文化自信的闡述及英語學科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英語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起來。筆者分別從新課改教材內容、原則、課堂情境創設等方面,結合本人實際教學經驗,簡單的分析了新課改理念下的初中英語課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關鍵詞:新課改;新理念;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曾經說“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不在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去中國化是很危險的”,由此可知,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基,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作為一位初中英語教師,英語教學肩負著雙重任務:一方面要學習英語國家文化;另一方面要傳播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為此,筆者結合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與思考,談談初中英語教學如何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一、把握教材內容,滲透傳統文化
2017年兩會期間,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再度成為社會熱點,如“傳統文化要進校園”、“對各級各類學校教材進行修訂,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等。2017年底,隨著十九大對文化傳播、文化自信的闡述及英語學科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入,英語教育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愈發緊密起來。用英語傳播中華傳統文化既適應了教育發展趨勢,也將為傳播中國文化、增強文化自信蓄積能量,可謂順天應時。
新課改的英語學科教材中,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素材。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以教材為依據,在教學中恰當地把握分寸。潛移默化地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既不要把英語課上成政治或歷史課,也不能忽視教學內容中蘊涵的傳統文化教育因素。如2014年3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目標英語教材中,在九年級第二單元中國節日話題中介紹了端午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和潑水節教學時,可以滲透中國傳統節日教育;在第五單元講述了孔明燈的發明以及它的象征意義時,可以滲透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第六單元談到了茶的發明時,滲透茶文化;總之,新課改的初中英語教材有很多內容可以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只要教師把握好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有機結合,就能充分體現英語課的育人功能,實現新課改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二、把握貼近生活原則,滲透傳統文化
初中英語新課程的特色之一就是課程內容貼近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善于列舉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事例進行傳統文化宣傳和教育。可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身邊事,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潤物細無聲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通過學生熱衷于過西方節日(圣誕節)的這一現象,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引導學生分析西方傳統節日,解除學生對西方節日的向往與神秘。如我經常告訴學生們萬圣節就是西方傳統的鬼節,還告訴他們萬圣節的起源以及慶祝方式。然后問他們萬圣節和中國的哪個節日比較接近,學生馬上就想到了清明節。因此,我又引導學生分析清明節的來歷及意義,以及青少年應怎樣繼承這一傳統文化?以此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習得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同時受到本土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
三、創設課堂情境,滲透傳統文化
新課改倡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獲得終身發展的素質。在學生的參與下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創設優美的教學環境和藝術氛圍。可以將學生思想和情緒立即轉移到課堂教學濃郁的氛圍之中,使學生產生學習的欲望。如在講述中秋節Full Moon,Full Feelings(《月滿,情濃》)時,我從教材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出發,開展了講述傳統民間故事的活動。學生們經過精心準備,補充了逄蒙、玉兔、吳剛砍樹、“后羿射日”、后羿與嫦娥等故事,讓整節課充滿了濃厚的古代神話的色彩。以學生的故事作為導課,深入挖掘,課程進程完成的得心應手,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也更加透徹。同時還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試著用英文講述其他中國神話故事,如“哪吒鬧海”“女媧補天”“精衛填海”等。就這樣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將傳統文化知識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簡介:王文艷(1978—),女,苗族,貴州松桃人,本科,中學一級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