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永見
【摘要】新課標注意到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強調了實踐活動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堂要有針對性地開設教學活動,可以創設語文學習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更能解決文本的重難點問題。
【關鍵詞】語文課堂;活動設計;設計目的;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問題的提出
新課標提出語文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體驗為學習方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雖然現階段教師一言堂的現象已大為減少,許多教師多會借助各種教學活動來設計自己的語文課堂。但是,課堂的時間有限,如何更有效地開展好活動,活動設計的目的性就非常必要。
二、讓活動緊扣文本的核心價值來設計
李海林教授在《美國中小學課堂觀察》中用課例闡述活動與知識的關系,借鑒李教授的著作,筆者對課堂語文活動設計的目的性做了初步的探究。
(一)活動設計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教版七年級上第二單元《秋天的懷念》,許多孩子往往只能讀出母親對兒子的情感,卻難以讀出作者的懷念中也包含著自己對人生的渴望,熱愛生命,因此許多學生讀文章時會無病呻吟,學生的上課興趣并不大。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筆者特意設計了以下活動:
本周回家作業,設計小報,主題“一個 的史鐵生”,要求:自行查找資料,介紹史鐵生,配圖,附文字。推薦書目:《命若琴弦》《我與地壇》。周一交流評獎。
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不得不讓人感嘆:
“一個悲慘的男人”“一個真男人”“一個在輪椅上的巨人”,等等;
“搖著輪椅在園中慢慢走,又是霧罩的清晨,又是驕陽高懸的白晝,我只想著一件事:母親已經不在了。在老柏樹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頹墻邊停下,又是處處蟲鳴的午后,又是鳥兒歸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著一句話:可是母親已經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后再漸漸浮起月光,心里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我與地壇》”
“他走了。他曾經有這樣一段話,當時四肢健全的時候,可以隨地奔跑的時候,抱怨周圍的環境如何的糟糕,突然癱瘓了,坐在了輪椅上。坐在輪椅上的時候,抱怨我怎么坐在了輪椅上,不能行動了,懷念當初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他才知道那個時候多少的陽光燦爛。又過了幾年,坐不踏實了,長褥瘡,各種各樣的問題開始出現,突然開始懷念前兩年可以安穩地坐在輪椅上的時光,那么地不痛苦,那么地風清日朗。又過了幾年,尿毒癥,開始懷念當初有褥瘡,但是依然可以坐在輪椅上的時光。又過一些年,要透析了,不斷地透析,一天清醒的時間越來越少,還是懷念剛尿毒癥的那會兒時光。——白巖松談史鐵生”
本案例中,筆者通過編小報的活動形式,目的在于讓孩子對文本的了解由“陌生變為熟悉”。通過孩子課前的自主查閱資料、自主閱讀,通過史鐵生的人物介紹,對史鐵生的其他作品的閱讀,更通過學生一句話的高度概括交流,自然而然地和作者有了熟悉感,有了共鳴,甚至學生會產生代入感。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完全被調動起來,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興趣就會大增。
“把陌生變為熟悉”適合情感較豐富的、內涵較深的文章,往往是散文。學生對散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較差,就導致了孩子學習的興趣下降,而運用這一活動,就能把對學生來說有較大距離的作者情感,通過各種途徑:作者自己的評述,其他專家的研究成果,同學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成為熟悉的東西。當然,這一思想指導下的活動形式就可以更加豐富,不僅僅是編小報,也可以是小型辯論賽等,筆者這里提供的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七年級上冊第一課是朱自清的《春》,這是孩子小學進入初中后接觸的第一篇課文,孩子是懷著期待的心來上課的,如果這課沒上好,是會影響到孩子三年對語文的興趣的。但是朱自清的《春》許多孩子都已經深入讀過,甚至許多解讀可能比老師還要深,怎么讓孩子獲得新的感受,從而不失去學習的興趣?筆者設計如下活動:
朗讀比賽:任選文中描寫的片段,根據你的體會,尋找一段配樂,并結合配樂有感情地朗讀(8分),講解你的配樂的理由(2分)。
學生找到了許多的配樂,如《春江花月夜》《梁祝》《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等,無不體現了春的特點。
讓學生配樂這一活動的設想是在學生對文本已經很熟悉的基礎上,給孩子一種陌生感,形成“熟悉的陌生感”,春的每個畫面學生都能細細道來,春的每個景物學生也能深深感受到,大眾的經典的音樂學生也熟悉,而且現在的孩子喜歡音樂,把兩種熟悉的東西以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產生的“陌生感”大大刺激了學生,《春》的教學就更歡快了。
運用“熟悉的陌生感”的前提是學生對于這文本是真正地很熟悉,熟悉到你覺得沒什么好講的,學生自己都是明白的,在這前提下,給學生一點兒陌生感,學生才會興趣大增。當然,活動形式也絕不僅僅是配樂,配圖應該也可以,還有其他的形式。
(二)活動的設計為了創設學習的情境和氛圍
“語文學習就是要讓學生進入一個語言學習的環境中來”——李海林。沒有一個適合學生的語言環境,學生的學習就無從談起,更不用說參與和體驗了。語文活動的設計的一個目的就是要創設良好的語文學習情境,讓學生進入情境進行學習。
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中的《天凈沙·秋思》一文的教學設計中遇到了一個問題:詞很美,學生也愿意讀,但只是停留在讀上,該設計怎樣的情境讓孩子進入情境,從而來感受作者的凄涼感呢?為此,筆者特意設計了如下活動來開始新課的教學: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畫一幅畫(孩子對語文課畫畫還是很感興趣的),畫什么呢?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描繪了許多很有特色的景物,我們要把它畫出來。根據你的理解,在白紙上完成一幅畫作,六人小組評比,確定最佳畫作,并準備好發言,說明獲獎的理由,參與全班優秀畫作的評比。
這一活動的設計,針對的是學生對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抽象概念是個難題,筆者運用配畫的目的是想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讓孩子在具體的可感的事物中來理解,大大提高了孩子讀詞的興趣,為了最好,所以孩子會深入品讀詞句,推敲含義,也會主動詢問老師,在組內和全班評比中又進一步了解該詞,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
“化抽象為具體”這一方法,最多適用于詩詞教學中,嘗試在詩詞教學中用各種活動形式把一些抽象的轉化為具體的、客觀的形式,一定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活動的設計為了解決教學中的疑難點和重點問題
語文教學中疑難點往往也是教學的重點問題,而教學的重點問題一定是文本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突出文本的核心價值,但如何把核心價值讓孩子明白掌握是有大學問的,有時只能通過老師的講解,甚至還不一定講解得清楚,怎么辦?“搞活動”,把難以講解清楚的東西,在活動中體現,讓學生在活動中明白。
案例1:
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8課《世說新語》中的《陳太丘與友期》中對于元方這一行為的評價往往只是單一地認為元方的行為是對的,應該這樣對待友人,但是除了這點,我們教師也應該教育孩子兩方面對待,對于長輩主動認錯的原諒、寬容,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特意設計了以下活動:
根據課文內容,小組合作,推選兩位學生分別扮演元方和友人,把友人道歉和元方入門不顧這一環節表演出來,要求表演出兩者的語氣、神態。其他學生點評。
教師特意觀察學生表演時的語氣、神態,引導學生從這兩方面來點評同學的表演,從而來讓學生明白元方的行為有點兒過了,應該要給長輩,特別是認錯的長輩以機會。
此活動的設計,抓住了文本的核心價值:元方這一人物的形象分析。雖然文本更多地可能要讓學生知道的是“智慧”,但現實的教育中,我們教師不可能只從一個方面解讀,只有兩方面綜合起來才是完整的解讀。
這里筆者運用了“人物再現”的方法,把文本中的情境、人物放到學生所熟悉的環境中,讓學生在現實中感受文本中的人物。學生在表演中,會重點表現出元方的神氣和友人的尷尬,在學生分析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引導孩子從兩位表演者的神態上來思考元方這一行為的合理性,從而讓學生從兩方面綜合地評價元方。
“人物再現”的方法,適合于許多文本,特別是對于人物形象理解有難度或有爭議的文本,設計合理的活動,能比較容易讓孩子明白人物形象,更好地解決文章的重點或疑難點。
案例2:
在《皇帝的新裝》一文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只會停留在較淺的理解層次,認為皇帝只是愚蠢的,而往往忽略了皇帝的不稱職,而且正是因為皇帝的不稱職才導致了這場騙局的展開。為了彌補這一不足,筆者特意設計了如下教學活動:
你寫一份“騙子行騙的可行性報告”,重點闡明兩個騙子在行騙前的分析和準備。目的是讓學生分析皇帝這個人物形象,重點引導學生根據文中提供的信息,分析皇帝的不稱職。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也訓練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好地解決了課文的一個重點——皇帝的人物形象分析。
《皇帝的新裝》一文中核心的教學價值應該是“真”,那么作為載體,皇帝受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個方面,孩子往往會單一地認為皇帝的傻,卻不會真正讀懂皇帝,“他既不關心他的軍隊,也不喜歡去看戲,也不喜歡乘著馬車去游公園——除非是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此活動的重點是“問題探究”,讓學生在初讀文本的基礎上,重點再讀文本,重組文本。《皇帝的新裝》中設計的這一活動,需要學生對于皇帝的所有行為進行重讀,關注皇帝的所有行為,并思考作者寫作的目的,同時又得關注騙子的言行,把兩者有效結合,比讀才能真正讀懂皇帝,皇帝不僅“傻”“荒唐”,更重要的是“不稱職”,也才會明白騙子行騙成功的關鍵——“任何不稱職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
學生不喜歡對話式教學,此活動只是把零散的對話用一個主問題式的方式,通過活動展示出來,吻合學生特點,此類活動的設計可以降低學生閱讀的難度。
三、總結與反思
語文課堂活動的設計目的是讓我們教師更好地處理好文本的核心價值。活動只是外在形式,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才是重點。活動只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語文素養,不能為了活動而活動,一定是先有文本的核心價值,才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的設計。所以,教師對于文本的核心價值的把握很重要。
有效的教學活動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讓語文教學開展得更加有效。所以,活動的選擇應該適合學生,適合該學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是所有的文本教學都得設計活動,但是合理的活動設計一定是最好的方法,當教師覺得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不妨想想設計一個教學活動。當然,筆者也只是進行了初步的探究,對于活動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走進學生心里,對于其他許多的課文該如何設計活動,還得用更多的時間和實踐來加以證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李海林.美國中小學課堂觀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3]溫儒敏.語文—七年級上冊(人教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