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寶恒
摘要: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從基層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發現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分析改變家長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方式的必要性。
關鍵詞:家庭教育;農村;問題;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家庭教育是終身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奠基的作用1。多年來我一直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接觸了眾多的家長,發現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深感改變家長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方式的必要性。家長的素養決定孩子的發展之路,提升家長素質和提升學生素質同等重要,學校和社會共同擔起這個責任,挖掘家長潛力,教育之路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概括起來有如下幾點:
一、不懂習慣培養對人成長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說:“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性格態度多半能夠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這句話告訴我們培養良好行為習慣應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可我們的家長總以“孩子還小,長大了自然就好了”為借口,放縱孩子行為,甚至成為孩子錯誤行為的幫手2。
家長背著書包,學生低頭玩手機,這種現象每天都能看到。誰該背這個書包?手機玩上癮了又是誰讓他第一次玩的游戲?你有沒有在他人面前夸耀我的孩子手機玩的比我溜?家長的一味遷就,讓幼稚的孩子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背書包上學家長該背,玩手機和學習相比,玩更刺激。久而久之,培養好習慣的時機錯過,發現問題嚴重性后再去糾正,難了。沒辦法只能無奈的面對。我們是否可以總結為家長的不作為固化了孩子的錯誤行為。
培養習慣,家長是否應該和學生同步?
習慣來源于生活,習慣養成非一日之功。作為家長要從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培養孩子,給他們提供好習慣終身受益的機會。
勞動習慣的培養我們農村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麥田、菜園……。讓他們參與其中,他們會體會勞動的艱辛,懂得珍惜;也讓他們體會靠雙手,可以創造財富,可以磨練意志。勞動是光榮的。可是我們的家長把這塊陣地也丟失了。炎炎烈日,夏秋搶收,家長寧可累的半死也不讓孩子幫幫手,送點水也不行。為什么?耽誤學習,路上不安全。
勞動本身就是學習,學習技能,學習生存的本領,體驗快樂與幸福3。你不讓他浪費饅頭,他卻不知饅頭是怎樣來的,他不知道浪費可恥。可當他有了勞動體驗后,相信我們不用再空洞的說教了。
習慣決定未來。既然我們想培養孩子,我們就要從習慣抓起,要求孩子有什么好習慣,自己就應有什么好習慣。和孩子共成長是社會對我們的需求。
二、忽視環境因素對人成長的影響力。
(1)我做過很多家訪,所到之處,衛生狀況令人擔憂。院子物件亂擺亂放,沙發上堆滿雜物,墻壁上隨處張貼……著名學者于丹說“房間凌亂的家庭,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你所居住的房間藏著自己的生命狀態,藏著孩子的未開。你是一個邋遢的人,你的生活狀態和心情也會雜亂無章。孩子無意間就會模仿父母的做法,生活也是沒有條理,如作業亂放,物品亂扔,衣服上油跡斑斑。臟亂差影響人的心情這是共識。其實做一個清爽之人乃舉手之勞,只是這部分家長沒意識到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人人都希望環境優美,心情舒暢。那么你和孩子一起從整理家務開始。
(2)心理環境影響:農村人生活節奏慢,特別是農耕機械化以來,農忙時間明顯縮短,有了大量空暇時間。只好聚在一起打牌來消磨時間,吵鬧聲不絕于耳。這樣的環境你讓孩子在臥室安靜的學習根本就不可能。長時間下去,孩子學習的動機完全會被打消,甚至會影響到心理健康。我們的家長不一定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三、忽略遷移墨化的力量
孔子曰“讀書若水,川流不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性格的影響不知不覺就完成了。農村常有這種現象:兒女住著二層的平房,父母住著低矮的瓦房;兒女用空調取暖乘涼,父母卻搖著蒲扇,冬天燒點柴火取暖;有的甚至和父母一墻之隔,卻老死不相往來。父母的養育之恩蕩然無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消失殆盡。試想,孩子生活在這種家庭氛圍中,他汲取的是什么?父母的行為決定了孩子的判斷,即使你用千言萬語去解釋也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自己也有老的時候,孩子會怎樣對待我們?想想就后怕。給孩子做忠孝的榜樣,勝過你的千言萬語。
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溺愛,暴虐……
四、辦法策略
1、開辦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道德水平和科學教育方法。①“請進來,走出去。”聘請教育專家定期向家長傳授科學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從理念上突破。利用當地教育資源,組織家長參觀孔府孔廟,孟府孟廟,從文化上引導。引導他們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改變錯誤認識,提高自身道德修養。②“示范引領。”我們身邊不乏優秀的家長,請他們現身說法,從事例中感知,使教育形式更加直觀。③學校開放,讓家長實地觀察孩子的在校表現,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空洞的說教蒼白無力,用具體的例子作指導,讓孩子心服。④創辦家長微信群,提供老師與家長,家長之間交流的平臺,及時發布信息,推薦,交流育子經驗,提高教育水平。
2、借助政府或民間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影響感化,形成風清氣正的村風、民風。
近幾年,文化下鄉活動開展的轟轟烈烈,傳遞著正能量,。“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村民思想改變了不少,良好的民風村風正在形成,為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學校有責任和義務幫助社會深入做好這項工作,使每個家庭都成為“文明家庭”,我們會接收更多的“文明學生”,教育的幸福感會明顯增強。
農村文化的背景,既有傳統文化的精髓,也有封建文化的糟粕,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積極引導他們在健康的文化活動中提高素質和修養,我們要轉變觀念,明白培養學生和教育家長同等重要。
參考文獻:
[1]何永平.新時期農村家庭教育的問題與思考[J].貴州教育,2011(1):19-21.
[2]蔡金發.農村高中留守子女家庭教育缺失的現狀與對策[J].發明與創新:教研之窗,2011(4):6-7.
[3]何紅霞.農村學校應對農村家庭教育環節薄弱的迫切性和六點做法[J].現代企業教育,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