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卓彪



【摘要】“微作業”是指教師基于對某一教學目標或重、難點而設計,通過網絡微社交軟件發布的,學生能短時間內通過網絡微社交軟件完成并實時提交,并及時得到教師個性化反饋與評價的課外作業。它具有簡單精練、針對性強、個性化明顯、實時操作的特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個性化發展(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課外作業)。實踐性“微作業”,是傳統紙質課外作業的補充和延伸。
【關鍵詞】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微作業給學生搭建了解和探究傳統文化的平臺
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它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民間習俗和傳統節日被人們所重視,不僅因為慶典儀式之隆重,而且因為是人們集中寄予某種精神向往的特殊日子。我們的孩子是民族的未來之花,他們在慶祝節日之際,是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也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探索之旅。借助傳統節日的契機,有目的地讓孩子們接近傳統文化,親近母語,了解相關民俗知識,熏陶于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必會激發孩子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也體現了新課標關于“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的要求。教師利用傳統節日,結合微作業獨特的優勢,針對學生實際情況,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適時發布主題鮮明的實踐性微作業,為學生搭建了解和探究傳統文化的平臺。
小學生喜歡在節假日期間參與實踐性活動,時下QQ也是他們愛不釋手的“新寵兒”。那么,通過QQ家校群給學生設計并發布其喜聞樂見的實踐性“微作業”,如此一來就能貼合他們的生活,培養他們對語文的興趣,發展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讓教師和家長起到督促引導作用,避免浪費寶貴的假期。
二、實例探析
(一)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
【實例1】
作業要求:寒假開始了,你是不是很激動?對這一次寒假,你一定有個小計劃吧?去旅游,做義工,走親訪友,看一本好書,學一樣本領,跟家人一起大掃除或做特色小吃……請說說你的寒假計劃,可以列點說(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也可以按周計劃來說(第一周做什么,第二周做什么),還可以用其他方式說,但一定要說清楚,盡量不卡頓不重復。時間在兩分鐘以內。
本次“微作業”的設計目的是意圖讓學生通過練習,清楚而自信地口頭表述自己的春節(寒假)小計劃,能夠有條理地按照先后次序說清楚春節(寒假)假期中打算完成的主要事情,例如去一次旅行,參加志愿者活動,拜訪親友,學一門藝術,鍛煉身體等。
經過查看和評價,學生提交的“微作業”中學生基本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口頭表述清楚春節(寒假)期間最想做的若干事情,并按照提示,運用列點說的方式(一是什么,二是什么),或按周計劃來說(第一周做什么,第二周做什么),相對有條理。更有一點值得欣慰,就是大部分學生開頭都用一句話道出本次語音作業的主題,諸如“我有一個春節小計劃”“在寒假里我有以下幾件事情要完成”等,這是“開門見山”的表達,同時讓聽者知道說話者所要表達的主題,頗有點習作中的“總起句”的味道。比較有共性的問題主要是詳略不當以及沒有抓重點來說。
(二)加深了解傳統文化知識
【實例2】
人們過年的時候一般都會在家門口貼春聯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愿望,請仔細觀察一副春聯,并拍照上傳(使用上傳圖片功能)。語音上傳要求:1.根據春聯的常識完整、流利、正確地讀出所上傳的這一副春聯;2.讀完之后,說出這副春聯的主題是什么,例如:這副春聯的主題是“長壽/發財/贊美春天……”(用一兩個關鍵詞概括)。提示:1.不僅要讀準字音,還要想想上下聯的順序、春聯由幾部分組成;2.在40秒之內說完以上兩點;3.圖片和語音都要上傳,且語音所說的就是照片中的那副春聯(照片清晰)。
本次“微作業”的設計目的是利用春節來臨的契機,讓學生主動去觀察春聯,了解春聯的相關常識。學生在完整、流利而正確地讀出春聯的同時,必先親自通過查閱圖書、網絡搜索等方式去了解春聯的歷史由來、組成部分、從右到左看等常識。學生從眾多春聯中選擇其中一副朗讀和上傳時,必定會從字面上去揣摩該副春聯的主題是什么,用自己積累的詞語來概括。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讓學生在明確的學習主題與要求之下去主動探究的過程,并且在此過程中訓練學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當然,對朗讀春聯(對聯)的節奏、停頓等方面也有訓練提高作用。
以戚同學為例,她能準確地朗讀對聯,并能概括出它的主題是關于“家業”“發財”。同時,我以疑問式和建議式的評價語去引導他們自己更進一步地去了解春聯或者楹聯的其他相關知識。
(三)傳統節日結合教材主題
【實例3】
清明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祭祀前輩、緬懷先烈的傳統日子。剛好,我們學到第四組課文,認識了機智的小夜鶯,了解到寧死不屈的雨來,讀到一封充滿失去父親之痛的信。結合“清明”和“戰爭”的主題,你是否想到一些有關的事情呢?趁這個機會表達一下吧。微作文要求:
1.題目自擬。2.字數在140字內,不含標點,不可超過140字。3.“戰爭”不僅是暴力對抗,還可以是發生在周圍的;可以是寫實的,可以是想象的;可以是人與物的,可以是物與物的;可以是某個場景的刻畫,可以是充滿感情的贊頌。
本次“微作業”是想通過打字提交“微作文”的形式,結合當時四年級下冊第四組課文“戰爭與和平”的教學進度,讓學生圍繞“清明”與“戰爭”的話題來思考,運用發散思維,想到銘記屈辱,祭奠英烈,維護世界和平,珍惜幸福生活。同時,教師給予一定提示,鼓勵學生另辟蹊徑,寫一寫身邊的“戰爭”,不僅僅是暴力(使用武器)的對抗,還可以是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對抗。學生既可寫實,也可想象;可以寫充滿感情的贊頌詩,也可以寫引人發笑的小爭吵。不過,“微作文”借鑒網絡微博的形式,限制在140字內,這樣有區別于平時每個單元的習作,不會給學生增加負擔。同時,學生可趁這個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寫出有懸念又詼諧幽默、有個性又吸引眼球的“微博”,體現了“微作文”篇幅短小而靈活有趣的特點,增強了學生自我表達的動機。
以周同學提交的《冷戰爭》為例,她的微作文從真實的戰爭想開去,寫她家庭發生的一次“冷戰”,可謂別具一格。第一次提交時,她首先把父母各自偷懶,不想做菜而導致吵架的事情簡單說清楚,然后集中筆墨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場面。不過,小作者忽略了冷戰中的“冷”字含義,大篇幅寫了父母倆吵架的對話,這就稍微偏離自擬的標題了。我鼓勵小作者進行修改,主要寫她爸爸和媽媽互不理睬的表情和動作,其他部分盡量精簡,突出重點即可。
修改后,小作者開篇即轉入細致描寫爸爸和媽媽互不理睬對方的場景,把家里“安靜”中卻彌漫了濃重的“火藥味”的冷戰氣氛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當中有爸爸、媽媽面部表情、動作、聲音的細節刻畫,也有自己內心恐懼不安的真實表達。最后發出言盡而意不盡的感嘆:“我是這‘戰爭中無辜的‘難民!”如此充滿諷刺而又無奈,讀來讓人感到詼諧有趣之余,筆鋒直指家庭“冷暴力”給孩子帶來的不良影響,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勾起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關注與反思。
三、實際運用中的有關問題
微作業在傳統節日中的運用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布置要及時。找準時機,及時發布。時下人們對傳統節日普遍都有“一時火熱”的心理,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的興趣廣泛,容易受新鮮事物吸引,能對某個傳統節日保持幾天的“熱度”已相當不錯。教師最好就在節日前兩天就發布具體要求和提示,讓學生有時間去思考如何去完成,并給予學生充分的心理準備,不至于太倉促導致學生緊張焦慮。
2.家長要配合督促。每當節假日來臨,家長和孩子都會比較疲憊,或忙于外出旅游,或忙于走親訪友,在大量消耗體力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忘記微作業,這個時候需要家長切實到位地提醒與督促。
3.必要時應給出作業樣例。在實施過程中,微作業的具體要求會根據主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學生的理解和遷移運用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但是模仿能力較強,所以教師在發布微作業時,考慮到傳統節日當中的文化內涵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理解困難,所以要適當地給出一些模板、示例,指引性更加明顯,讓學生更明白具體要求,做起來更容易一些。
四、總結
微作業在傳統節日里的使用是有價值和意義的,它能抓準節日的契機,讓學生以此為切入點,主動了解節日里的文化內涵、民族精神和傳統習俗,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民俗文化。當然,教師要找準時機、合理發布,并及時評價反饋,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同時,教師平時應注意在具體操作中的小問題,不斷總結,集思廣益,努力尋求解決方法,創新作業形式與內容,讓微作業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給小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更“實惠”的服務。
參考文獻
[1]韓軍.小學語文課外作業現狀分析及對策[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1(12).
附 注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課題名稱:基于微社交軟件的小學語文“微作業”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編號:2014YQJK050)。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