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春燕
【摘要】長期以來,很多老師對學生的口耳訓練并不重視,重“文”輕“語”、重“寫”輕“說”的現象相當普遍。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這種狀況有所好轉,但要真正達到“說”“寫”并重的地位,還需要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因此,我們有必要在認識上進一步提高,在措施上進一步落實,逐步實現其科學化和藝術化。
【關鍵詞】小學語文;聽說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聽說訓練的要求
(一)速度要求
速度是效率的體現。在聽說訓練時要把速度作為重要的質量指標。可以先訓練學生按通常的表達速度,用自然語調說話;再訓練學生限時“逼”說,逐步培養快速表達的能力;還要訓練學生根據具體情境掌握語調,形成快慢相宜、運用自如的“速度”能力。
(二)態度要求
多年來,口語污染的現象極為嚴重,針對這種狀況,大綱提出了聽、說態度的要求。根據大綱精神,聽話注意力要集中,邊聽邊想,要體現對說話人的尊重和禮貌;說話要先想后說,表達得體,態度自然,聲音適度,正確使用禮貌用語;更要注意語言健康、舉止文明。
二、聽說訓練的原則
(一)訓練內容的生活化原則
教師順應,利用學生生活的內容和需要組織訓練,可以最有效地促進其言語的發展。從聽話訓練的課型看,一是專門的說話課,單獨劃出課時列入課表;二是課前五分鐘口練,其內容可能是對課文學習的鋪墊,也可能是對社會上、學校里的熱門話題的議論;三是結合閱讀、作文課隨機進行的。后兩種都屬于直接向生活取材,是值得提倡的。
(二)訓練組合的效益觀原則
聽、說能力是不可能孤零零地培養的,它是一種綜合性訓練。第一,要抓住訓練的側重點。第二,要注意組合的可行性。第三,要體現組合的開放性。
(三)訓練措施的針對性原則
要針對學生語言的實際,抓其主要矛盾。在起步時,要讓他們“想一想”,多一些組織語言的時間。說話過程中教師要學會耐心地“等一等”,逐步使之敢于說,樂于說,善于說;如果是言語污染的,就要加強日常行為規范的要求,培養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心靈美的建設來促進語言的凈化和美化;如果普通話較差,就要加強語音方面的輔導,使其能準確使用普通話,提高言語交際水平。
三、聽說訓練的方式
(一)側重于“聽”的
1.聽辨。比如有辨音的,指名讀課文后問一下:剛才這位同學哪里讀錯了?就是要求學生聽準讀音;有辨詞的,刪減一些詞語后,進行聽辨比較,從而體會這些詞語的重要性;有辨句的,比較一下句式的不同,語氣、語調有什么變化,就是通過聽辨把握句式的特點。
2.聽寫。主要有:記錄性聽寫,比如記錄佳詞妙句或課后規定的某篇文章,用“寫”來檢查“聽”;記憶性聽寫,比如幾乎每課都規定學習的生字生詞或重點詞句,以“寫”來檢查“記”;選擇性聽寫,即隨著老師講解的進行,選擇自己認為重要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是一種獨立聽記能力的鍛煉;整理性聽寫,即根據課堂筆記,整理出最主要最關鍵的材料,作為對聽課的總結。
3.聽品。俗話說:“聽鑼聽聲,聽話聽音。”“聽”而后“品”,是提高鑒賞能力的重要渠道。內容包括:聽音品味。比如讓學生結合閱讀聽錄音或聽分角色朗讀課文里的人物對話,揣測人物心理,想象人物情態,然后討論這些對話的特色。這樣,通過品評就能比較深刻地認識人物的內心世界;聽音品情。比如讓學生聽教師范讀重點句段,品評教師是怎樣讀的。老師為什么這樣讀,就是引導學生借助聽音去體會課文里人物的思想感情。而教師根據課文特點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嚴肅,或詼諧幽默,或低吟淺唱,都有助于叩響學生心靈的琴弦,提高學生品情的層次。
(二)側重于“說”的
1.復述情節。(1)簡要復述,即用簡單連貫的語言講述課文的基本情節。要注意一抓主要,二抓連貫。主要的抓住了,基本內容就出來了;做到連貫,情節的完整性就有了保證。(2)詳細復述。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安排記憶的“支撐點”幫助復述,這些“支撐點”可以是圖片、提綱、問題、主導詞等。
2.講述插圖。(1)描述畫面。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有順序有重點地描述畫面內容,而這些內容往往也是課文的重點所在。(2)組合畫面。把同組教材中相關的畫面放在一起,引導學生重新觀察,并要求根據確定的主題重新組合。(3)補充畫面。根據訓練需要,對一些插圖,可引導學生對有限的畫面加以補充、擴展,在腦海里浮現更加生動豐富的畫卷。(4)比較畫面。利用插圖中的有關內容,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性觀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特點。(5)概括畫面。課文里有多幅圖,可要求學生各用一句話概括圖畫的內容,這實際上與段意的概括是相通的。
(三)表述見
比如根據老師的要求,回答相關的問題,大致包括擇詞擇句,概括段意、主題,說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等。另外,也包括在課堂討論或論辯中發表自己的見解,因為是“論辯”,對言語與邏輯思維的結合,對言語的表現技巧都提出很高的要求,為了提高成功率,要做到善攻(主動駁辨對方)、善守(積極防范)、善轉(抓住有利時機作順應性變化)、善斷(作出結論時當機立斷)。無疑,真正達到“四善”的境界,除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升高,綜合能力得以增強外,還得依靠長期的切實的訓練。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