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時代浪潮下,“互聯網+教育”成為教育發展必然趨勢,在國家大力推行職業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化教學在具體課程中的運用現狀究竟如何,筆者在調查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對策,旨在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基礎會計;會計職業教育
信息化時代下,現代信息技術在我國會計領域的應用日新月異,如SAAS、XBRL、物聯網和智慧地球等陸續成為會計實務領域新熱點,同時更給信息化發展相對滯后的會計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筆者所在學校是一所數字化校園,基于云計算中心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建有泛雅教學空間。《基礎會計》課程是一門在一年級開設的專業基礎課,會計類相關專業的必修課,也是經濟與管理系其他專業的基礎課程,主要闡述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核算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承擔著引導財會類專業學窺見會計學門徑,啟發學生認知會計學體系以及指導學生處理并解決會計實務問題等重要作用,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技術性的特點。學校在專業建設中將此作為精品課程重點打造,建設了一套數字化教學資源,購買的網中網的基礎會計實訓教學平臺。在此背景下,筆者針對《基礎會計》課程近2年的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樣本為會計與財務管理專業553名學生,收回542份問卷。
一、 運用現狀
(一) 運用面很普及
問題1你的老師有建設教學空間嗎?
問題2你的老師在教學中使用過哪些教學資源?(可多選)
統計數據顯示所有教師都有在課程中使用信息化教學。
(二) 運用頻率差異較大
問題1你的老師一學期內在課堂上使用PPT輔助教學的次數?
問題2你的老師一學期內使用教學空間的次數?
問題3你的老師一學期內使用實訓平臺次數?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在具體教學中,不同的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的頻率不一,PPT使用頻率最高,其他相對較少。
(三) 學生認可度不一
問題1你對老師建設的教學空間滿意嗎?
問題2你對老師在教學中使用信息化教學的態度是?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從學生的角度看,目前的信息化教學并不令人滿意。
二、 原因分析
基礎會計資源建設最多,學校的硬件軟件也都充分,其在教學上的作用并沒有真正發揮出來,達到期待的結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 信息化教學意識尚未深入
一方面從主觀上來講,一些老教師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教學,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他們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懷有深厚的感情。從客觀上來看,老教師們捏慣了粉筆,對信息
技術運用不大熟練,也就不方便去嘗試用計算機進行教學。
另一方面,教師們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理解并不深入。大部分教師并沒有接受過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系統培訓和學習,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理解很單一,往往僅限于課堂上播放課件和微視頻,到機房進行實訓軟件的操作等,沒有具體的、系統性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認識。
(二) 優秀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匱乏
雖然有了精品課程等教學資源,但目前這些教學資源主要是課件、電子教案和微課視頻,因此課件成為目前最為普及的信息化教學運用的資源,微視頻也就是放在教學空間里任由學生點擊學習。一方面信息化資源在開發時的時間、精力成本等都很高,因而優秀的作品也就比較少,大量的資源只是一堆數據堆砌在那兒,教師在使用時有一種食之乏味的感覺,比如教學中教師們發現操作類微課資源和實訓平臺很多,而認知類的資源卻很少,而《基礎會計》的教學對象是一年級的學生,缺少的恰恰是關于社會、關于企業環境等的認知。另一方面各種信息化技術和資源在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沒有科學系統的設計,只是分散式的簡單插入。
(三) 課堂教學與行業發展脫節
《基礎會計》的教學信息化與會計行業的信息化是分不開的,目前社會上的會計信息化水平已經相當之高。而我們的教師只在課堂上拿著教材在教學,課程還是以手工會計信息系統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指導思想進行教學,不管我們用多么好的信息化教學模式去教學,也可能只培養出學生會計信息孤立的思維模式,不利于學生掌握現代管理理念,也就難以適應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要。
三、 應對措施
一方面我們要讓教師們有意識地積極使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如何科學合理地運用好它。
(一) 更新觀念用起來
積極宣傳信息化教學種種好處,營造全面運用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氛圍,制定得力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嘗試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術和手段進行教學,并為教師創造方便學習和使用的環境與條件,為信息化教學做好思想上、行動上的準備工作。
(二) 系統培訓用對了
首先,從大的層面上有必要針對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具體知識對教師們進行系統培訓,讓教師們正確的、系統的認識信息化教學模式。同時配套培訓信息技術設備和技術軟件的操作運用。
其次,針對《基礎會計》課程本身,以學為中心,以泛雅教學空間為平臺,劃分教學階段:課前學習、課中學習、課后作業與輔導、課終測試與評價。根據課程體系,梳理課程知識脈絡,充分整合現有資源,去糟粕存精華,根據需要重新開發新的優秀資源,科學設計教學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再次,具體教學實踐中,積極展開同行間的教學討論與交流,共建共享教學資源,開設多種類型的信息化教學模式的公開研究課,在更大的范圍內吸引建議和積累經驗,修正教學方式方法,以提升教師專業教學水平。
最后,根據一年完整的教學過程與資料,反思教學中發現或者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評價與反饋。
(三) 結合行業用好了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只是技術本身,真正運用好信息化教學技術,單單就課程本身是遠遠不夠的。真正達到較好的境界,自然很重要的一點是離不開專業本身的發展。教師有必要到會計信息化水平較高的企業進行實踐,了解行業新動態,首先讓自己成為會計信息化人才。當然也可以借助企業的力量,將企業技術引入校園,建立產教融合的真正實訓平臺(目前筆者所在學校正在建設中),而非虛擬的,將真賬實操引入課堂,讓教師和學生一起在工作中學習專業知識。帶著這樣的理念和技術融合到《基礎會計》課程的教學中去,建立以提供對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的財務報告為中心的課程內容體系,進行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有機結合的具體案例設計。當然這是比較高的一個境界,教學改革發展任重道遠。
四、 展望
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凸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已有的網絡教室、校園網、Internet和教學軟件充分利用起來,使之真正為教學服務,并充分借鑒行業的發展使其深入到教學改革中去,才能確保會計信息化人才建設與我國全面推進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要求相適應。
參考文獻:
[1]李建紅.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會計”微課資源開發及其使用[J].職教通訊,2017:49-51.
[2]檀鋒.淺談中職基礎會計信息化教學[J].海峽科學,2012:74-75.
[3]王盛.會計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礎會計》課程教學[J].財會月刊,2012:95-97.
作者簡介:徐曉云,江蘇省南京市,南京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