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美好的事物都是非常之向往的,這是一項十分自然的趨向性舉動。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有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認識到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而語文課程作為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說,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基于此,本篇文章針對高校語文課程中的審美教育一題展開了研究,同時結合高校語文審美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進建議,以期能夠對各位教育界同仁帶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高校語文;語文教學;審美教育
一、 前言
在最近幾年來,我國的高校語文教學水平一直處于不上不下的尷尬狀態,很多教育者乃至學生自身都認為,語文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學習語文的最大作用無非是能夠讀懂文章而已,忽略了語文教育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實際價值。面對此種情況,如何能夠讓我國的高校語文教學體系得以轉變,讓語文課程變得更加富有藝術美感,這將是所有高校語文教育者都需要去重點思考的一項問題。
二、 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一) 開闊學生視野,提升審美能力
高校語文同高中語文課程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性,高中階段的語文課程主要是向學生傳授一些閱讀技巧和寫作技能,而高校語文則一改往日的教學體系,更加側重于語文知識強化與自主訓練,試圖通過語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繼而將語文課程中所蘊含的文學之美淋漓盡致地展現給學生。因此,通過在高校語文課程中滲透審美教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充分地感受到審美愉悅,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內含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的審美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
(二) 完善學生人格,提升人格魅力
如今,我國教育體系中所實施的素質教育,其教育本質就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能力,讓他們在高校教學體系中養成自信的精神、樂觀的態度、寬廣的胸懷以及完善的人格。正如孔子所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同樣適用于高校語文教學,在學習的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將審美、人生以及人格這三者巧妙的融合到教學體系中,通過恰到好處的審美教育來讓學生的人格變得更加完善,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人格魅力。
三、 高校語文審美教育中所存在的問題
審美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情感能力,其中主要包括鑒賞力、感受力、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等,當學生已經能夠具備上述能力后,他們的人格與人性就會愈發健全,從而為其日后的獨立成長打好基礎。
在我國傳統的教育體系中,應試教育思想是一直存在的,這就導致教學方法中包含了較多的功利性,阻礙了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對于正處于風華正茂階段的大學生來說,他們的創新能力與想象能力受到了阻礙,不得不將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到考級、考資格證書上,久而久之就會將學習與就業、學習與賺錢劃上等號。另外,從思想觀念的角度來分析,學生已經習慣去被動接受由教育者所灌輸給自己的知識,因此在日后進入到社會中也更加容易隨波逐流,從而成為一個缺少獨立意識和個性思想的“工匠”。
相比較來看,更加理想化的高校語文教育應當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獨立學習意識,讓他們可以脫離傳統教育體系中的條條框框,在面對文學知識時可以展示出獨有的審美意識和辨別能力。總的來說,導致高校語文教學過于功利性的主要原因有兩點,即為社會中的就業壓力與對審美教育不夠重視。
在過去的一次高考中,有一篇作文題目名為《戰勝脆弱》,很多大學生所描寫的都是,自己家中有親人突然離世,自己或其他親人在痛苦中努力生活,最終戰勝脆弱、走出悲痛。但是經過了后期了解后可知,有相當多一部分學生所描寫出來的“人生經歷”都是憑空捏造的,他們筆下的“過世”親人其實都還健在。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一方面是由于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過于單調,另一方面則是源于審美教育的缺失。在大學生的認識當中,他們覺得只有親人過世才是一種不幸,但是卻不知道生活中還有其他需要我們去展示的困難和打敗的脆弱,明明自己的親人仍然活在世上,但是卻為了完成作文而編造他們已經去世的謊言,這是一種十分嚴重的情感缺失。由此可見,在日后的高校語文教學中,教育者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讓他們懂得如何通過寫作來抒發內心的真實情感,而不是去為了獲取高分來進行虛假捏造。
四、 加強高校語文審美教育的策略建議
(一) 引導學生感受教材中的文學之美
在高校的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古詩詞、現代詩歌、散文以及優秀文學著作等等,教育者應當充分運用這些寶貴資源來引導學生深入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文學之美,讓他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理解作者所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從而結合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來產生更多的感悟。例如,在高校教材中有很多描寫唯美愛情的古詩詞作品,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以及柳永的《鳳棲梧》等等,教育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詳細介紹一下這些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帶領學生跨越時空來找到古詩詞中的語言之美,感受作者所要向人們傳遞的思想情感。
事實上,無論是現代文學作品還是古典文學作品,其中都蘊藏著值得我們去品讀的審美韻味,而教育者所要做的是將這些審美元素挖掘出來,在不增加學生學習壓力的基礎之上來開展審美教育。例如,我國的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他的很多文學作品中多有著關于美好情感的描寫,教育者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引發學生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此外,在一些中國的優秀古典文學作品中也包含著大量的審美教育元素,例如對于真善美人格的追求、對于丑惡社會現象的抨擊等等,教育者可以通過一些豐富有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接受審美教育的同時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二) 指導學生深入解讀文學作品
在高校語文課程中,當學生已經能夠初步了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審美元素,那么教育者就可以在此基礎之上對文章內容展開更進一步的解讀與分析,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性格特點、學習能力以及情感處理方法來設計教學方案。毋庸置疑的是,高校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經過眾多學者反復挑選和研究后才確定的,因此在這些文學作品中蘊含了非常豐富的教學價值,教育者應當利用好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圍繞教學目標來靈活開展教學活動。例如在教授《春》這篇課文時,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優美語言來描述春天的美麗景色,教育者在向學生講解文章內容時,可以將春天分成多個不同的場景,同時結合文中的人物特點來進行生命之美與自然之美的講述,讓學生可以從內心深處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和神奇,從而為祖國的和諧發展奉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三) 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多媒體技術在高校語文課程中的應用也愈發頻繁。在高校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就如同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運用得當將會進一步擴大學生的文學視野,如果運用錯誤將會讓整個課堂變得過于雜亂,不利于學生的高效率學習。
在高校中,很多大學生都對現代小說與武俠小說充滿了興趣,例如張愛玲的《半生緣》《金鎖記》;王小波的《黃金時代》;東野圭吾的《白夜行》《解憂雜貨店》;金庸的《笑傲江湖》《射雕英雄傳》等等,教育者可以將這些文學著作中的某一個片段拿到課堂中來,并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來向學生播放一段相對應的視頻片段,讓學生對比一下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中的異同之處。此外,教育者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他們根據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來自行編寫劇本,并將其演繹出來,此種方法不僅能夠將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出來,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從另外的角度來感受到文學作品的獨特魅力,從而讓高校語文課堂的教學氛圍變得更加活躍。
(四) 將審美教育貫穿于高校教育的整個過程
高校在進一步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要積極構建出一套完善的審美教育體系,對傳統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落后觀念進行更改,以此來促進高校大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在日后,校方要從管理、教學、引導等多個方面同時著手,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積極向上、健康高雅以及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時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來開設第二課堂,讓學生可以輕松自如的享受文化之美。例如,高校可以舉辦一些“文學朗誦會”“辯論會”“文學沙龍”等活動,在校內網中單獨開設文學閱讀和討論板塊,為大學生搭建出更多審美教育平臺。此外,校方還要給予文學社團以更多的扶持和幫助,通過一些當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讓他們有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將大學生群體的優勢與特長充分發揮出來的同時,為其日后的成長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付玉靜.高校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研究[J].知識經濟,2017(8):66.
[2]關彩軍.強化大學語文的審美教育功能[J].文教資料,2016(26):26-27.
[3]胡宏杰.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研究[J].語文建設,2015(9):3-4.
[4]王艷杰.高校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分析[J].才智,2015(2):40.
作者簡介:
臧慧璞,吉林省延吉市,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