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期下,伴隨著現代教育的深入發展,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做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要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活動,從而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鑒于此,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下面對此進行分析。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物理;實驗教學
一、 前言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觀察為前提的學科,在物理教學中,實驗是最基本、最關鍵的教學策略之一,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實際觀察能力、科學意識等有極大的幫助。由于初中物理的知識大多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知,加上學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好奇心理,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生活化實驗,減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難度,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動性。
二、 初中物理實驗生活化的意義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從學生生活的視角出發,注重學生在生活中的感受、體驗,其主要是通過構建生活化的情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講解,促使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應用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心理,鼓勵學生利用學到的物理知識對實際生活問題進行思考、解決。在初中物理實驗設計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如何來自生活、如何讓生活更好地走向物理、怎樣在生活中顯出物理的內涵”。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及學生的具體生活經驗,充分利用生活資源,對實驗教學進行創新、優化,消除教材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隔閡,讓學生真正地感受到學到的物理知識對于生活的價值,加強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認可度。
三、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生活化策略
(一) 實驗器材生活化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要想實現真正的生活化實驗,就需要解決實驗器材生活化的問題,也就是說在進行物理實驗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相應的實驗器材,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將深奧的物理現象展現出來,使得學生更加輕松的觀察、了解。在初中實驗教學中,實驗器材的合理性會對實驗結果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影響到學生對于實驗原理的理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利用學生身邊的資源,開展實驗教學活動,從而獲得良好的實驗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包含了物理現象,只要細心觀察,就可以發現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是物理資源,如比較常見的礦泉水瓶、紙杯等,都可以巧妙地應用在物理實驗中,同時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資源,開展自主性、創新性、趣味性的實驗,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溫度》的相關知識時,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溫度計工作原理的理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這樣的實驗:利用一個玻璃小藥瓶,將自來水裝入瓶中,并向瓶中滴入幾滴紅墨水,然后將瓶子用橡皮塞蓋好。用一個比較細的塑料管插入橡皮塞中,學生就會發現,塑料管中會形成一段水柱。這時教師將瓶子放在裝有熱開水的杯子中,對塑料細管進行觀察就會發現,水柱高度會上升;然后將瓶子取出來,放在裝有冷水的杯子中,則會發現水柱的高度下降。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學生就可以很輕松的理解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加深了學生對于溫度這一課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二) 實驗情境生活化
在初中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要讓學生學會物理知識、物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知識對于生活的作用,所以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考慮,如何將實驗情境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接觸情境,實現物理知識向生活的貼近,讓學生感受到物理是生活的一部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創建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對于生活有意義、有幫助,從而促使學生產生學習欲望,更加主動的探究物理知識。
例如教師在講解《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學生在實驗中接觸凸透鏡比較少,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將光屏、蠟燭、刻度尺、凸透鏡等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那么學生往往會在實驗中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實驗興趣。對學生來說凸透鏡是一個很陌生的事物,學生在實驗探究時是為了任務而完成,并不是為了興趣去完成,實驗效果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如果在實驗開展之前,教師為學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光學用具,如照相機、投影儀、眼鏡等,學生就會直接感受到凸透鏡形狀、結構,同時學生還會產生很多疑問,“為什么近視眼戴上眼鏡就可以看清東西?眼鏡片有什么作用?照相機在拍照過程中是怎么調焦距的,照相機的鏡片有什么功能?”學生在對這些光學器具產生疑問的同時,經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共同點是凸透鏡片,在這種好奇心的驅動下,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凸透鏡成像實驗,就會讓學生感覺趣味無窮,單調的實驗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形象。
(三) 實驗過程生活化
對初中生來說,物理實驗雖然充滿了樂趣,但是其本身是一個比較復雜、難度較大的系統活動,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思維想象能力、觀察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實驗,教師應該做到實驗過程的生活化。教師在進行實驗過程設計時,需要對學生的生活思維水平、生活學習習慣等進行考慮,促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實驗。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其目標十分明確,就是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理現象有科學的認識,同時能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總結出一些物理規律,在進行物理實驗設計時,也需要從這一目標出發,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易到難逐步控制,這樣學生學習起來會感覺十分輕松。
例如教師在講解《聲音的特性》這一課時,需要組織學生通過實驗,對聲音的特性與物體關聯,由于學生在生活中對于聲音的響度、音調、音色有比較直觀的認識,但是對于影響聲音的響度這一特性,只是停留在拍打物體的力量強弱上面,對于影響聲音音調的因素也缺乏系統的認識,其關鍵在于生活中物體的振動十分隱秘,學生無法直觀的觀看。因此,在實驗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力氣對音叉進行敲打,這樣音叉在和懸掛的乒乓球進行接觸時,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用大的力氣敲打音叉,乒乓球的振動幅度明顯,反之振動幅度小,實驗效果十分明顯,這就幫助學生突破了思維限制,從而更好地總結出發聲體振動的振幅與聲音的響度有關。
(四) 實驗應用生活化
對于物理,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十分緊密,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物理知識,還需要讓學生意識到為什么要學習物理知識,不能帶給學生一種物理就是抽象概念、規律的印象,這對于學生物理知識的綜合應用有極大的影響。對于物理實驗,其應該回歸生活,要讓學生在實驗中逐漸養成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意識。在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教學越來越看重理論與實際相互結合,在教材中也設置了“想想做做”欄目,其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更好地進行知識應用,體驗實踐成功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欄目的優勢,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小實驗、小制作,加深學生對于物理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平面鏡成像》時,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制作一個簡單的潛望鏡;在學習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后,學生能知道在減弱噪聲時,理論上可以通過阻斷噪聲傳播、避免噪聲進入耳朵等方式,但是在實際中,要想降低噪聲帶來的影響,就需要通過關窗戶、植樹造林、戴耳塞等方式。通過這樣的小操作,可以極大地提升初中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同時還能讓學生切實意識到生活中很多現象都可以通過物理知識進行解釋、解決。開展這樣的探究性實驗,能極大的擴展學生思維,讓學生靈活的應用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并在實踐中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提高。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標準下,要求初中物理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對物理知識進行體驗、感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初中物理教師必須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念,要加強學生實際生活與物理知識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生活中的趣味性實驗,從而更加輕松的理解物理知識。
參考文獻:
[1]彭波,王惠.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J].湖南中學物理,2016(9):163-164.
[2]韓媛媛.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分析[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4,32(12):67-68.
[3]蔣玉英.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與研究[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5(2):66.
[4]過文煌.初中物理實驗課堂生活化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教研論叢,2015(12):132.
[5]劉曉封.初中物理實驗的生活化教學初探[J].理科考試研究:初中版,2014,21(2):58.
[6]孫楊.基于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7(25):141.
[7]李林春.淺談生活化的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7(6):66.
作者簡介:
林文麗,福建省廈門市,廈門市思明區觀音山音樂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