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長期以來我們的古文教學“重知識”而“輕文化”的現象,提出對學生加強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指導,通過進入情境,深入文本,古今對照,遷移拓展,歸納整理等方法,切實提高學生文化素養,從全局上把握文化環境增強文化意識,繼承深厚文化傳統,提高古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古代文化常識;古文教學;文化傳統
長期以來我們的古文教學為了應試的需要“重知識”而“輕文化”。教師們在古文的字詞句章的講解上投入了很多精力,使得學生在古文章法翻譯技巧上積累了必要的經驗,卻在古代文化的教學中蜻蜓點水。我們一字一句地講解文言文,解釋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為的是讓學生讀懂淺易文言文。最終可能學生讀懂了文字,卻并不能很好理解文章內涵,為什么?應該就是缺了古代文化這一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考試大綱》新增考點“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然而即使是在“古代文化常識”這一考點迅速升溫的情況下,教師們在真正文言文教學中仍對古代文化常識認識不夠。以單一地獲取重要的字詞句的意思為學習古文的目的,很容易割裂文本,很難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精髓,文中一些重要而又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其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也就難以被真正理解。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產生的,包括作者的思想無一不是一定時代的歷史文化品格的反映。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可以從全局上把握文化環境有利于幫助學生開拓思路,教師只有從全局上把握這種文化環境提高文化意識才能在教學中開拓學生的思路。
一、 進入情境,深入文本
《鴻門宴》中有一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這一句話學生自然是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白文意的,但如果學生不能關注到其涉及的古代座次方位與尊卑等級的關系,那么,學生就不能很好地領會作者在這邊介紹座位的用意,進而無法完全領會人物形象,影響對主題的理解。又如《荊軻刺秦王》中“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我們得先了解“徵”為古代五聲之一,樂聲中徵調變化,常作悲壯之聲,結合荊軻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聯系文化常識的認知,進入情境,歷史畫面就似乎重現在眼前,學生就能更好地深入文本,整體領會此處的悲愴之情。再如《孔雀東南飛》中有“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這樣的句子。古時計算時間將一日分為十二個“時辰”,“黃昏”是“戌時”,相當于現代的晚上7時至9時;“人定”是“亥時”,相當于現代的晚上9時至11時。了解這個時間就能更好地進入情境,感受蘭芝絕命時“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的冷寂悲傷的氛圍。
二、 古今對照,趣味盎然
古文所寫的內容,所描繪的時代的確離我們比較遠,所以很多學生會覺得古文讀起來有些隔閡。其實雖然朝代變了,人情人性卻幾乎沒變,歷史似乎也常常重復。古文中有大量的文化常識發展到現在,名稱變了,但功用相似,對于這些文化常識的學習,假如用古今對照的方法,把古今意思放在同一層面上對照,就容易掌握,更會引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如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吏部相當于現在的組織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績、升降等;戶部相當于現在的財政部,主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禮部相當于現在的宣傳部,主管典禮、科舉、學校;兵部相當于現在的國防部,主管全國軍事;刑部相當于現在的司法部,主管刑法、獄訟;工部相當于現在的建設部,主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又如科舉考試,級別多,結構復雜,但只要和現在的考試制度進行比照,就容易理解多了。以明清為例,科舉考試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院試相當于現在的中考,這是最初級的考試;鄉試相當于現在高考,這是省級考試;會試,相當于現在的大學專科或本科畢業,這是國家級考試,但國家不包分配;殿試,這是更高級別的國家級考試,皇帝親自主持,考上的進士從此官服加身、榮耀無比,相當于現在的本科或研究生畢業,基本都能找到工作。用這種古今對照法學習古代文化知識,學生容易理解并接受,而且非常感興趣。
三、 遷移拓展,由此及彼
遷移是一種由此及彼的能力,在古文教學中,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識特別多,零星積累比較容易遺忘,所以在講解某一知識點時,我們可以用遷移拓展的方法。如在文中遇到“先考”一詞時,老師首先說清此詞的意思:對已故父親的敬稱。然后自然會講到“先妣”——對已故母親的敬稱。這時順便就可以遷移拓展講一講家人的稱呼,比如家嚴、家慈、膝下、泰山、拙荊、賤息等,它們也都是對自己家人的稱呼。“家嚴”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家慈”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母親的謙稱;“膝下”是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泰山”是古代稱妻父;拙荊是謙稱自己的妻子;賤息是謙稱自己的子女。老師還可以再講對別人親眷的稱呼:令堂、令尊、令兄、令弟、令妹、令坦、令郎、令愛、千金。只要師生用心留意,學會知識遷移拓展,就可由此及彼,逐漸增加古代文化常識的儲存量。
四、 歸納整理,建構體系
古代文化常識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別到了高三,師生就很有必要對古代文化常識進行歸納整理,建構成一個較完備的體系。《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已故古漢語研究大師馬漢麟先生的遺著,馬先生將古代文化常識分為十四類,分別是天文、歷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和什物。何譽軍先生主編的《高中新課標語文高考文言文化常識專項突破》(人民東方出版傳媒、東方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也非常適合高中師生閱讀,何先生就初中、高中課內古文文化常識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的梳理,并且作了課外古文文化常識拓展,非常值得借鑒。當然分析近年高考題,我們還發現,高考題目的設置是有所偏重的,主要是集中在職官沿革、教育科舉、姓名字號等方面。這既是選文特點使然,也是古代文化常識的重點使然。教材梳理探究部分也特意提出了以上三方面的重點,同時這些內容也是古代文本出現頻率較高的知識點。當然,我們還是應該高度重視天文地理、紀年紀時、禮儀制度等內容。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雖龐大卻有序有趣。加強古代文化常識的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突破古文學習難關,繼承深厚文化傳統。
參考文獻:
[1]馬漢麟.中國古代文化常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188.
作者簡介:孫美紅,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