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政治雖然是高考科目,但在許多師生心中,一直都不是主科,因此其課后作業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如何布置作業、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完成作業成為許多政治科老師工作的盲區。筆者認為,高中政治科作業是必須有,但又要有別于其他學科,應該體現出其學科的特點和原則。
關鍵詞:政治科作業體驗性;時代性;實踐性;多元性;激勵性;研究性
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強調“政治科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學生政治能力和政治素養的培養”,這當中,作業的科學設計、批改和落實是提升學生政治科能力和素養的重要環節。而這個環節在實際教學中又往往被師生所忽略。因此,開展政治科的作業設計的研究就顯得特別有意義。筆者在主持《高中政治教學中個性化作業的設置研究》課題研究后,深刻地體會到,高中政治科作業的布置必須立足社會發展現狀,著眼于學生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的成長的需要,增強作業的體驗性、時代性、實踐性、主體性和研究性。
一、 要貼近現實生活,增加體驗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但一直以來,由于傳統教育過度強調知識的簡單灌輸,忽視了學生的現實生活體驗,因此在作業的設計上,更多的是“什么是”“為什么要”“如何做”等等機械模式化設問,而且許多作業的答案就是從書本中查找、摘抄就能解決。這些脫離學生生活的、不食人間煙火的作業,讓學生感覺學習政治科知識索然無味。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回歸生活,因此作業的布置上,就應該更多地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在完成作業時感受到政治科的現實作用,從而增添學習的興趣。例如,在《政治生活》第四課“權利的行使:需要監督”這一內容進行作業布置時,我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如下作業:①到學校財務科,查詢學校對高中生收費的明細及依據。②調查學校周邊影響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不利因素,通過信件或電子郵件的方式向區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建議。這些作業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關系密切,也能讓學生學以致用,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碰到的現實問題,既提高知識水平,又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要開闊學生視野,體現時代性
政治學科的一大學科特點就在于它的時代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加強學生時政素養的培養和訓練,就必須適時地布置一些時政作業,例如在每年3月的兩會期間,我會讓布置以下作業:請通過大眾傳媒查詢我國現任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全國政協主席分別是誰?他們在兩會期間分別做了哪些事?他們為什么必須這樣做?據此推斷我國的政權組織形式和美國、英國有哪些不同?然后形成紙質作業在課堂上分享。這樣的作業能促使學生通過電視、網絡、報紙等大眾傳媒搜集時政資料,結合課本知識來了解我國現行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制度,掌握黨和國家政策制定的時代背景和現實意義,增強對政策的理解,提升其政治認同感。
三、 要培養動手能力,體現實踐性
脫離現實生活的政治教學是枯燥的,而立足于學生現實生活經驗的政治科教學與作業設置,能讓學生感受到政治科學習的有用性,進而提升學習政治的熱情。例如,隨著移動支付的發展,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的次數越來越多,而這些支付都離不開銀行發行的儲蓄卡或者信用卡。因此在講授“信用工具與外匯”這一內容時,我課前布置的作業就是,到商業銀行去辦理銀行卡,并向銀行工作人員了解幾種常用的支付手段。學生通過這種生活化的作業,可以更深刻地了解課本的知識和生活常識,并且在與社會、他人的交往活動中,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并且真正感受到政治科學習的應用價值。
四、 要改革作業評價方式,凸顯多元性、激勵性
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理念是要改革原有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建立起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在這種機制下,學生既是被評價對象,也是評價主體。評價的內容除了課后紙質作業外,還可以是課前調查、課堂問題解答等。評價的方式包括教師評、學生自評、互評等。這種多元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發展自我評價能力。
同時要對學生的知識學習和能力發展要給予更多肯定性評價。教師在傳統的作業批改過程的主要作用是糾錯,對學生的作業批評多表揚少,缺少激勵性和針對性,導致學生害怕政治科作業,從而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信心。因此在作業批改過程中,既要幫助學生找出錯誤和缺漏,也要多采用激勵的方式,多一些激勵性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學習后的進步和成長。老師對學生的贊賞,往往是學生努力學習的巨大動力。
五、 要變換形式,注重研究性
過去的政治科作業,更多的是文字性的,以知識考查為主,而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為學生提供足夠的選擇空間和交流機會。因此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多采取撰寫時政小論文,開展辯論賽、社會服務等形式多樣的作業,同時要適當增加一些研究性作業,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走訪,寫經歷,寫感受,寫調查報告。例如,針對去年開始時興起來的,號稱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我就讓學生以此為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去調查人們使用共享單車的頻率、感受,碰到的困惑等問題,并由此形成相應的調查報告,以課堂上交流、分享,以達到正確使用、充分利用這一新生事物的目的。
總之,政治科作業的布置、批改,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如何充分利用這一環節,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以達到“減負增效”的目標,是一件很值得廣大政治科老師去反復思考、不斷改進的大事。
作者簡介:陳發達,福建省廈門市,福建省廈門市第二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