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主席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承擔著神圣使命。思想政治工作關系的是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進步,高技術、快節奏和高強度的社會現狀要求大學生必須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學生健康成長和高校安全穩定,更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影響因素。然而現實中具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給管理帶來諸多實際問題,有的還演變為安全隱患,甚至釀成悲劇。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從“智力正常、情緒良好、人際和諧、適應環境、人格完整”這幾個判斷標準來看,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存在輕度的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強迫等心理問題。其中絕大多數都與心理因素有關。這些心理問題呈現出不同的年級差異。大一:集中表現為環境適應問題,兼有學習問題、專業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大二:出現的問題依次為人際交往、學習與事業、情感與戀愛;大三:集中在自我發展與能力培養、人際交往、情感與戀愛問題;大四:則以未來發展問題居多,兼有戀愛問題和能力培養問題等。
造成大學生這些心理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環境變化難以適應。許多學生入校前對大學的印象大多來自影視作品和新聞報道,踏入大學校園后的現實生活并非想象般充滿浪漫情懷。失落感導致的心理不平衡在新生身上表現明顯,甚至有學生會出現退學念頭。
二是人際交往沖突。主要表現為性格、人際交往能力缺乏等原因導致的人際關系糟糕。這些學生想關心別人卻不知從何做起,想贊美別人卻不知如何開口,想協調人際關系卻越協調越復雜,想與人為善卻控制不住自己的沖動而語言生硬,于是越來越難以融入集體生活。
三是情感問題。處于青春期的大學生,戀愛已是常態,部分學生匆匆加入“戀愛族”,或者成為單相思、失戀者。他們對“愛”或“被愛”缺乏正確理解,又不會處理戀愛與學業的關系,容易陷入情感的漩渦不能自拔。
四是家庭矛盾。一些學生同父母缺乏交流,甚至與父母感情不和、對立、糾紛迭起。近年來我國離婚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來自單親家庭,有的從小家庭破裂、父母離異,長期缺乏父愛或母愛,內心苦悶只能壓在心底,久而久之導致為人冷漠或對他人殘酷的行為特征。
二、 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現狀
據調查各大高校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如,新生入校心理檢測、心理健康講座、設立心理咨詢室、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及團體心理訓練等等,這些措施在重點時期和重點環節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呈現出積極的成效,但在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長效服務機制方面,還存在一些瓶頸問題。
一是學生自身對心理健康認識不足。在傳統觀念中,人們普遍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等存在偏見,不愿接受或承認,心理問題就診率較低。學生出現不健康心理狀態如不進行適當調適,一旦出現誘因(如考試壓力、失戀等)就會誘發心理問題。
二是簡單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工作。管理中,我們有時容易將學生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歸結為思想態度不端正。用思想政治教育解決心理問題就好比鑰匙和鎖不配套,結果只能是白費力氣,收效甚微。
三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供需雙方對接不夠精準。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對象以學生為主,主要依靠專業力量展開,這二者之間還缺乏有效的溝通聯動。除了課上教育、心理測量、團體訓練和學生主動咨詢求助的短暫接觸外,兩個群體的聯系還不夠緊密,很難再有進一步的深入交流。
三、 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
就如何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本文通過“一種氛圍、兩個機構、三類激勵、四種機制”加以闡述。
營造一種“和諧”氛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是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多方的密切配合,通過長期堅持共同努力營造出群體心理健康的大環境。包括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開展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暢通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機制;充分發揮心理咨詢室作用;建立心理健康網站,發揮網絡的便捷性、實時性和隱秘性,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和開通網上在線咨詢服務等。
健全兩個工作機構。即心理工作領導小組和心理工作技術服務中心。心理工作領導小組統領全校心理健康工作,并通過領導心理工作技術服務中心統籌協調具體業務工作。心理工作技術服務中心負責全校心理服務的業務指導和服務,包括咨詢者的咨詢服務、組織技術培訓、提供心理檢測及部分心理治療服務等;中心負責定期通過各種手段對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評估。
完善三類激勵措施。心理健康長效服務機制的構建與運行離不開相應配套制度的支持和保障。對心理健康工作中的專業人員、輔導員及學生骨干等三類人員實行分類激勵,將工作成效反映到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獎學金評定和選修學分等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
建立四種協同機制。一是指派心理健康主責負責人。將輔導員或專業心理教師分組,每組對口負責一個院系,了解重點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并提出相應干預措施。主責教師要持續關注這些學生的動態變化并根據需要隨時進行專業指導,幫助輔導員提高日常管理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學生兼任心理委員。每個班級選定一名積極誠懇、樂于助人、善于觀察、人際溝通良好的學生作為班級心理委員,由心理咨詢中心定期進行心理專業技術培訓,及時發現身邊心理異常的同學并反饋其動態變化,協助教師開展工作。三是關鍵環節積極跟上。在新生入學及考試、假期、畢業、重要活動等容易誘發心理問題的關鍵時期,組織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及團體心理訓練等,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心理問題。四是建立“重點人”心理健康檔案。對已經明確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逐人建立心理健康檔案作為診斷、治療的依據。由心理咨詢服務中心和院系共同完善心理健康檔案內容,包括心理測量結果、性格特征、家庭情況、日常行為表現、成長環境等個人資料。
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無論從當前在校管理,還是以后適應社會需求來說,都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和持續的關注。探索搭建系統的心理健康長效服務機制,對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促進高校管理、為社會輸送能夠擔當重任的優秀人才都將發揮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張豐韜,助教,陜西省西安市,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