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中考信息席卷而來,新中考題型出爐了——課外文言文將再次登上中考舞臺。大家興奮著、驚訝著、焦慮著。文言文以其年代的久遠,行文簡練,古奧難懂,與口語相脫離不被大家所喜歡,加之還有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奧的詞語,還有許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更是讓學生所懼怕。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課內的文言文已經覺得很困難了,還要考查課外文言文,這無疑對老師和同學們都是挑戰。
關鍵詞:課外文言文;閱讀;關系
其實,我們平時所接觸的文言文都是我國古代文化中最厚重的,選入教材的就更是厚重中的厚重。所以,無論中考、高考文言文如何考,我認為重視課內文言文的學習仍然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法寶。只要平時抓好基礎、培養興趣、提高遷移能力,我們一定能克服文言文這個難關。
一、 把握課文;重視朗讀
古語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走進文章的最好的方式,是整體把握文意的首要前提,特別是認真的誦讀。學生在誦讀中感受文字,進入情境、品味語味、領悟情感,在學習課文時,最好引導學生盡量能把課文背下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積累一些名言佳句,其實也是在積累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例如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石潭記》(柳宗元)《岳陽樓記》(范仲淹)《醉翁亭記》(歐陽修)四篇文章都是寫景記游的散文,所寫景色不同,卻都是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收獲了字詞,還了解了范仲淹、歐陽修都是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志士。他們學完一篇文章就等于把握了這個文人的主要風格,也了解了這類文章的特點。
只有平時養成了讀文言文的習慣,才不會在遇到課外文言文時覺得生澀難以理解。那么,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有什么好的方法嗎?首先采用默讀或散讀的方式快速讀全文,整體感知,了解文章相關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局等,從而達到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的目的。然后再細細的品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情節,抓住主要人物。最后,在了解文章的相關內容后,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通過把握人物的描寫,特別注意一些細節的描寫,這些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本質和用心,從而幫助我們理解文章的主題。
二、 理解文意;積累字詞
在初中文言文的學習中,很多老師和同學都認為,把文言文的學習放在字、詞、句的理解上,字斟句酌,枯燥單調,滿篇之乎者也,艱深難懂,花費了功夫卻沒有用。其實不然,課外文言文閱讀會運用到很多課內學過的文言字詞,這就要求我們培養知識遷移的能力,只有把課本上的知識掌握牢了,才談得上遷移。
所以在平時文言文學習中,要注意以下知識的積累:
1. 是積累文言文中特殊字詞的用法,即: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2. 是積累特殊句式,如: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
雖然只有兩個方面,但積累量比較大,有的也很有難度,所以很多同學就犯難了。這些特殊字詞和句子如果放在一起看起來是很多,但每篇文章里卻不多,只要每學習一篇,就整理、默記下來,三年的時間,那積累的量是很可觀的。而且有些詞句老師在上課的時候還會反復講解并強調,加上各種參考資料會對這些特殊詞匯和特殊句子的用法都總結出來,只要我們愿意積累,上課用心聽講,下課勤翻資料勤整理,或每一課做一張知識卡片來幫助記憶,或每課小測來提高記憶積少成多,這樣初中三年,肯定會積累不少的文言詞匯,那還用害怕課外文言嗎?
3. 是背誦積累經典名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些句子,要么是點明了文章主旨、要么是寫景的美句。積累這些句子,除了能應對默寫或文言文的問題,還可以給我們日常的談吐和寫文章錦上添花。
同學們要學會建立自己的“文言知識庫”,特別要把握好每篇課內文言文的課下注解中的實詞、虛詞、常用句式等,要做到“學而時習之”,并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既要有縱向對比,又要有橫向的比較。如果堅持三年,同學們的文言文詞語辨析能力會大大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興趣也會增加,這為閱讀課外文言文打下很好的基礎。
三、 立足課文;學會遷移
(一) 遷移就是“學以致用”,課外文言文,理解詞語、疏通全文的時候,一定要聯系學過的知識,萬不可望文生義。這點對于字詞理解方面更為明顯。以我們周末學案中的練習《鄭板橋開倉濟民》:“鄭燮,號板橋,清乾隆元年進士,以畫竹,蘭為長。曾任范縣令,愛民如子。室無賄賂,案無留牘。公之余輒與文士暢飲詠詩,至有忘其為長吏者。遷濰縣,值歲荒,人相食。燮開倉賑濟,或阻之,燮曰:‘此何時,若輾轉申報,民豈得活乎?上有譴,我任之。即發谷與民,活萬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這段文字中“案無留牘”的“牘”與《陋室銘》中的“無案牘之勞形”的“牘”都是“公文”的意思;“公之余輒與文士暢飲詠詩”中的“輒”與《五柳先生傳》中的“飲少輒醉”中的“輒”意思是一樣“就”。
還例如《人虎》中的“使偵者緣木而視”中“緣”與《桃花源記》中“緣溪行”的“緣”意思相同“沿著”;“有負囊至者則嘯以為信”中的“負”,其實也是在《醉翁亭記》中的“負這個雨天”中見過。
(二) 猜讀,利用字形特點,猜測字義。因為漢字自身的特點,形聲字在漢字里占了約85%,弄懂形聲字的字義對我們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幫助。字的形狀和字的表義之間很多都有密切的關系。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字形來把握詞義,從而理解文章的內容,把握作者情感和意圖。
要弄懂形聲字,首先要弄明白形聲字的形旁,它對我們結合句意推斷該字的詞義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從“月”的字多與肉有關。
會意字、指事字同樣可以猜它的意義,如:《口技》中“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的“間”原指陽光從門縫中照進來,這里引申為“夾雜”。同學們學會根據字形猜字義,文言文學習將更加有趣。
利用組詞特點,猜測詞義。比如“縝少孤貧,事母孝謹。”《范縝篤學》
少(年少),孤(孤兒),貧(貧困),孝(孝順),謹(恭謹)
通過實踐,我深深地體會到,“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從提高學生學習文言能力出發,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讓學生不厭惡到樂在其中,使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充滿更多的韻味和生機。
作者簡介:羅利,廣東省深圳市,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