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語文學習而言,“理解”與“表達”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開,只有這樣,才會發揮出語文課程的獨特價值,才能體現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基本特點,我們的學生通過語文的學習,才能既“得意”又“得言”。
關鍵詞:理解;表達;語言;形式
在閱讀教學中,寫,是一種運用;讀,也是一種運用。“語用”應涵蓋語言文字的“理解”與“表達”兩個層次,二者是一種交織、遞進、融合、螺旋上升的關系,不能割裂,更不能舍棄,偏重任何一方。但是,目前很多課堂只是一味地強調“表達”,進行專門的語言文字訓練,從而忽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出現了教學上的嚴重偏向。那么,造成這種教學現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認識?相應的改進策略又是什么?本文試著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一些粗淺看法。
一、 原因探析:為何掀起“語用熱”
(一) 矯枉過正,冷落“理解”
多年來,我發現閱讀教學實踐都存在一個弊端,就是傾向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忽視了對文章表達形式方面的探究,語文教學曾一度把目標定位在“理解”上——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把握中心主旨,結果一篇課文學完了,學生只記住了幾個詞語,弄懂了幾個人物,明白了“課文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什么道理”之類以內容為主的知識,至于方法呢,能力呢,一無所有。因此,學生讀了十幾年的語文后,仍舊討厭閱讀、害怕寫作。這種只關注內容的教學顯然是偏離軌道的。這是需要我們理清的。我們的語文教學要和“內容分析式”說再見(崔巒語)。這是在對教學實際的效能和方向提出了警醒。從繁瑣內容分析走向語言學習。然而,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卻出現了矯枉過正的現象,走向了另一個誤區:過分強調直接的語言文字訓練,完全忽視甚至冷落文本的內容理解。
(二) 誤解“運用”,排斥“理解”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一再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边@一表述,簡單而又直接地指出語文課程的核心理念、主要目標應該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是語文教學回歸本原,也是語文課程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然而,隨著2011年版“課標”的頒布實施,教育界便出現了一種說法:閱讀教學就是要把一篇篇課文作為習作例文,研究其寫作方法,并遷移于寫作訓練,誤認為:閱讀教學無需理解課文內容。于是,我們的語文教學研究的方向又迅速地發生了改變,從原先的只注重“內容理解”的教學中紛紛掙脫出來,產生了許多新的想法、新的做法,尋找到“語言運用”的新配方,“語用”瞬間成為閱讀教學的“霸主”。由此,掀起了一股“語用熱”。
二、 準確把握:“理解”與“表達”的關系
(一) 理論意義上的界定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內容情感與表達形式的統一,因為從來就不會有無內容的語言形式,也不會有無形式的內容。也就是說,語文學習過程理解語言文字和理解內容是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這好比如:我們要體驗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必須通過對內容的理解來進行,沒有對內容的理解,只重分析,怎么可能有語言形式的把握。同樣,沒有對語言形式的把握、體會,也不會有思想內容的意義的把握。因此,內容與形式是互構關系,不能截然分開。語言文字運用,“理解”與“表達”缺一不可。
同樣的道理,如果單純地強調文章形式的重要性,只注重語言訓練的學習,而拋開內容進行語文教學。這樣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而且將導致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割裂,造成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極度下降。
(二) 葉圣陶先生曾有過這樣的論述:“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成一種習慣。這兩方面必定連成一貫?!?/p>
溫儒敏教授曾指出:“語文教育的核心和落腳點是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钡@個能力是基于“理解”與“表達”的相互交融之中的。
薛法根老師一直以來都認為閱讀課應關注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做到既能正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又能正確地理解課文的表達形式,兩者兼顧。顯而易見,幾位大師都一致認為:就語文學習而言,“理解”與“表達”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是完全一體化的?!氨磉_”固然重要,但“理解”同樣不可或缺!所以,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文本內容的“理解”,片面地追求“表達”的效果。甚至將理解排斥到課堂閱讀教學之外,從而變成內容的“理解”遭到不應有的冷遇。
三、 實踐探討:構建“理解”與“表達”相統一的教學體系
基于以上理念的指引,在大力倡導新課標的今天,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讓理解和表達相輔相成,以“語用”為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文本的例子的作用,充分利用文本所呈現的語言現象,用自己的敏感與智慧適時地點撥與指導,引領學生在文本中多走幾個來回,讓學生讀懂“寫什么”,進而指導學生讀懂“怎么寫”,遷移“怎么寫”。這樣既“得意”又“得言”,使學生通過文本的學習,領悟遣詞造句的妙處,習得習作的方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如此才會發揮出語文課程的獨特價值,才能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課程基本特點。
那么,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該怎么去實踐探索呢?一種思路是從整體閱讀的感悟出發,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學習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的。
另一種思路是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象入手,以品味語言為核心帶動對課文內容情節和思想的理解,即教師強化學生對語言的表達特點及語言對思想內容表現力的認識,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
例如以下有這么一個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讀科利亞挖木匣的這一句話,看看作者是怎樣寫出科利里亞挖木匣的過程的,仔細找找,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個詞?
生:“挖”字。
師:一個詞連續出現了幾次?(五次)你從中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要連用五個‘挖字?作者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這位教者以“為什么要連用五個‘挖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發問,引領學生學習,讓學生通過特殊的表達形式破譯了語言表達的密碼,加深了學生對動詞連用的妙處的理解。這只是其中的一種思路。其實,閱讀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從理解文本內容入手進行學習,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理解語言形式入手研讀課文。無論按照哪一種思路來進行教學,只要能做到言意兼得,皆是有效的教學方法。
總之,閱讀教學不能在“理解”與“表達”兩者極端的誤區中游走,單線獨進,應雙線并進、雙軌運行。因為“理解”與“表達”實在是不能分裂的,只有“完美融合”,才是最佳境界。
參考文獻:
[1] 蔡建新.“寫了什么”與“怎么寫的”[J].語文教學通訊,2011(5).
[2] 郭樂靜.關注“言語表達”,優化閱讀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3(6).
[3] 吳建英.“語用熱”現象的冷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3(10).
[4] 王敏.“語用熱”:從虛浮走向理性建構[J].語文教學通訊,2013(11).
[5] 陳林.語言文字訓練,不要忽視了內容[J].小學語文教師,2013(12).
作者簡介:周業慶,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朱口鎮第一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