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 近年來,大學生學術道德成為熱點問題,學者們對大學生學術道德的內涵、現狀、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影響因素及改變現狀的對策進行了多視角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作者對現有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以期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學術道德 文獻綜述
一、文獻檢索與梳理
筆者在中國知網以“大學生學術道德”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到91篇文獻,包括期刊52篇,約占總數的57%,學位論文23篇,約占總數的25%。期刊文獻中王雯姝和杜晶波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上發表的“當前大學生學術道德缺失現象分析及引導”被引用頻次最高,共計66次。發表文獻數量排名前三的作者是張英麗、杜晶波和黃成華,他們就這個主題分別發表了5篇、3篇、2篇文獻。其中尤以張英麗對于該主題的研究最為深入,她運用實證研究法,從現狀、因素及對策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全面的論證。發表文獻最多的機構分別是河南師范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及沈陽建筑大學。
不同年份文獻發表篇數及年度文獻發表趨勢見圖1,從下圖可以看出,關于大學生學術道德研究的文獻數量整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其中2015年文獻發表數最多,共15篇,約占總數的16%。15年來的大學生學術道德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02年至2011年為第一個階段,即起步階段。文獻發表數量較少,約占總文獻數量的28.6%。2012年至2017年為第二個階段,此階段文獻數量雖有一定的波動,但總體上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約占總文獻數量的71.4%。
二、研究背景
近年來,一些高校教師被指存在違反學術道德現象,如2010年西安交通大學的李連生教授引起了人們對高校教師學術道德的關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日益轉變為人才和科技的競爭。大學生是祖國發展的生力軍,是我國參與國際競爭、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力量,大學生的學術道德更重要,良好的學術道德是促使其創新能力與科研能力提升的前提。因此,國內眾多學者紛紛對大學生的學術道德現狀進行研究。筆者共選取了15篇比較有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文獻,以期對國內“大學生學術道德研究”進行比較系統的總結分析,為今后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三、研究現狀
(一)對學術道德及大學生學術道德內涵的研究
因道德是學術道德及大學生學術道德的上位概念,所以不論是學術道德還是大學生學術道德,學者對其的定義都是從道德概念出發的,將道德概念運用到二者之中,對其進行定義。
江新華認為“學術道德的本質應是從事學術研究活動的主體——人的道德”,因為學術研究是一種活動,無法產生道德問題,由此引入道德的概念,將學術道德定義為“指從事學術性研究活動的主體,在進行創造性研究活動的過程中,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之間關系時應遵守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1]。
王雯姝和杜晶波認為“大學生學術道德是指大學生在求學、治學的過程中形成的、與學習研究活動相關聯,依靠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維系并發生作用的有關善與惡、誠實與虛偽等觀念和行為原則、規范的總和”[2]。
盡管對學術道德及大學生學術道德內涵的研究并不多,但從現有研究看,學者基本對其內涵達成了一致的意見。
(二)對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研究
目前,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研究普遍采用問卷調查法,通過對問卷調查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客觀真實地反映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學者們通過調查一致認為大學生學術道德存在缺失與失范現象。
王雯姝和杜晶波對沈陽某高校的調查表明在學術道德意識方面,八成以上的學生對學術規范和知識產權方面的知識了解很少,三四成的學生對學術道德的作用不能正確認識,超過半數的學生忽視學術行為與道德的關系。在違反大學生學術道德方面,“9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同學有作業抄襲行為,近80%的大學生認為同學有不同程度的隨意拼湊實驗數據的行為,僅60%的大學生認為同學有不同程度的考試作弊現象,六成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有隨意從學術期刊上抄襲論文的現象”[3]。劉明亮對豫北兩所高校的調查表明僅有7.5%的學生表示對學術道德內涵非常了解[4]。張英麗對國內22所高校的調查從學業成績的獲得、論文撰寫及榮譽的獲得三個方面反映了學生不同程度的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如考試作弊(32.4%)、做“槍手”(12.6%)、論文作業抄襲(47.9%)、從別處粘貼文章應付論文作業(66.6%)、引用他人觀點而不注明出處(49.3%)及小部分地向老師行賄和打招呼[5]。
由學者們的調查可以看出,當前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學術道德意識薄弱,不能有意識地遵守學術道德,難以認識到違反學術道德的危害;學術道德認知程度較低,對學術道德的內容及哪些屬于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了解甚少;違反學術道德現象較為普遍,一是群體數量大,多數學生存在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二是涉及的范圍廣泛,包括學業成績獲得、論文撰寫及榮譽獲得等。
(三)對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影響因素的研究
大學生學術道德存在失范現象,已達成共識。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這種現象的出現?學者們對于這個問題紛紛表明了自己的觀點。張英麗和程永佳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自編的量表進行數據分析,得出“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受到認知、態度等心理因素的影響”的結論[6]。張英麗還通過一系列假設和模型分析,最終得出包括“學術規范教育、誠信氛圍、同伴行為和了解規范”在內的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行為具有較好的預測性,即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行為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7]。丁潔從理念管理視角出發,從內因和外緣兩大方面闡述了造成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因素。內因表現為:人與名利復合體的構建,使人喪失了真正的自我平衡及缺乏對自身的認知。外緣表現為:“大學學術領域理念管理的缺失,大學中道德模范的典范力量微弱及學術道德評價機制不完善。”[8]劉娟認為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影響因素有五個方面:“社會誠信缺失不良環境的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弱化、高校學術道德管理體制存在弊端,大學生群體知識產權法制意識淡漠及教師要求不嚴或學術道德失范。”[9]華正偉認為“大學生價值觀的錯位”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學術道德行為,體現了主體性的缺失[10]。此外,還有學者認為學校教育的缺失是影響因素之一[11]。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學者們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對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影響因素從不同角度做了比較透徹的分析。概括起來主要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大方面,主觀方面包括大學生的價值觀、認知態度及對學術道德的了解程度等。客觀方面主要包括社會風氣、學校教育與管理、傳統文化滲透及教師德行和態度等。
(四)對改變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對策的研究
相對于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影響因素研究,學者們對于對策的關注更為廣泛。在對策研究這一方面,雖然學者們各有側重,但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優化社會環境
通過培育社會公德文化,建設誠信的社會環境,讓學生在誠信氛圍濃厚的社會中成長,從而使其做出正確的學術行為[12]。
2.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培養大學生的學術責任意識”。學術道德教育包括學術法律、學術倫理及學術規范等層面的教育[13]。具體途徑包括開設專門課程如:學術規范、學術倫理、學術論文寫作、知識產權法及著作權法等課程;通過新生入學教育或舉辦類型多樣的宣傳活動,開設講座等營造誠實守信的校園學術氛圍[14]。對大學生開展學術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優良學風的建設,還有利于誠信教育及職業道德教育的普及[15]。其次,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弘揚傳統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可以“開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堅持德行優先的方針”[16],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機制
首先,建立學術誠信制度,制定學術誠信辦法和誠信守則。在此基礎上,建立激勵機制,對擁有優秀科研成果的學生予以獎勵。其次,完善學術監督機制。“建立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行為的監察制度和懲罰制度,發揮師生的監督作用,加強輿論曝光和警示作用。各學科專業要成立學術道德檢查委員會,對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為進行嚴厲批評和嚴肅處理”[17]。將學術不端行為納入校規校紀,給予相應的紀律處分,如取消評優評先資格等[18]。同時,建立學生學術誠信檔案,將學生學術不端行為錄入誠信檔案,作為大學生道德評價的重要參考[19]。
4.發揮教師的學術和道德示范引領作用
大學生的學術訓練缺乏,學術能力欠缺,因此要充分發揮導師的學術示范作用,要求導師對學生的學術論文加以積極引導和指正[20]。同時,要提高教師的道德素質,發揮教師在學術道德方面的引領作用。如:對教師進行崗前學術道德教育,提高其認識程度,將職稱評定等與教師學術道德修養相掛鉤[21]。
四、結語
我國大學生學術道德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在數量、質量及研究視角和方法上都有一定進展,但還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對于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調查研究多,影響因素調查研究少。對于大學生學術道德的影響因素,學者們多是通過經驗進行綜合性的分析,缺乏數據調查的支持,難以說明哪種因素的影響程度更大,不利于針對性措施的提出。第二,盡管對于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法,具有數據支撐,但多數研究的調查樣本容量不足一千,而且多是對某一地區的調查,其代表的充分性是需要考慮的。第三,就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影響因素而言,多考慮外因,較少關注內因,畢竟外因最終還是要通過內因起作用。第四,關于改變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的對策,較少有學者參考國外研究,從國外實踐中借鑒有益經驗。第五,關于對策研究,沒有學者進行實驗研究,驗證某一措施的有效性。如果對某一地區,或某一高校進行實驗或深入調研,發現某些措施實施前后的變化,對有效的措施予以推廣,將更有利于措施的實踐與現狀的改觀。
參考文獻:
[1]江新華.大學德育應重視大學生學術道德素質的培養[J].教育探索,2002(06):72-74.
[2][3]王雯姝,杜晶波.當前大學生學術道德缺失現象分析及引導[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6(03):83-89.
[4]劉明亮.大學生學術道德現狀與教育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09):29-33.
[5]張英麗.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現狀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12,28(01):52-56.
[6]張英麗,程永佳.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的現狀、心理歸因及影響因素[J].教育科學,2014,30(01):69-74.
[7]張英麗.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相關因素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2(04):125-131.
[8]丁潔.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原因及學術道德養成的路徑——理念管理視角[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6(02):143-144.
[9][17]劉娟.大學生學術道德缺失現象分析及對策[J].中國市場,2008(40):144-145.
[10][18]華正偉.略論大學生學術道德建設[J].道德與文明,2007(04):86-88.
[11][12][13][20]張英麗,楊景麟.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的現狀與對策——基于調查的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3(12):47-49.
[14]吳曉春.試論德育在大學生學術道德建設中的作用及對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11):104-107.
[15][21]趙穎.大學生學術道德失范的表現、歸因及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31(03):35-37.
[16]杜晶波,王仁波,吳厚強.論開展大學生學術道德教育的意義[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06):135-136.
[19]郭薇.大學生學術規范教育初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2(S3):196-198.
[20]陳丹丹.大學生學術規范與學術道德認知研究——基于成都市高校的數據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3(05):22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