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摘 要: 本文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并深入思考,從家庭親密度、大學適應、同伴關系、社會生活方式四個方面分析導致一些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社會因素,為大學生手機依賴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 大學生 手機依賴 社會因素
12.9億,這是截止到2015年2月中國工信部對中國移動電話用戶量的統計數據。很顯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手機持有人數最多的國家,這也意味著中國是世界上手機依賴問題最突出的國家。面對如此棘手的社會問題,國內教育界、學術界引起了高度的關注,掀起了一股研究熱。
目前,一些學生存在手機依賴現象,由于各個地區的篩查標準不一樣,導致手機依賴的檢出率不盡相同:臺灣地區的一項調研表明,近七成學生有手機依賴現象;江蘇的一項調查發現,40%的學生忘帶手機就會覺得很不舒服,37%的學生在沒有攜帶手機的情況下感到無法忍受;天津的一項研究顯示,明知沒有信息,73.2%的學生仍然忍不住習慣性地翻看手機,帶有強迫性質,一旦手機不在身邊,就有可能出現幻覺。總體而言,國內調查結果顯示,每10個人當中,就有2—3個人出現手機依賴。這種現象已經逐步國際化:韓國的一項研究顯示,75%的該國大學生出現了“手機中毒癥候群”;36%的英國學生報告說自己無法離開手機;西班牙近四成的年輕人,每天用在手機上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智能手機用戶每天查看手機的次數高達34次,甚至階段性的頻率可以高至每十分鐘一次。手機依賴已經上升為一種新時期的社會現象,這種社會現象有其產生的獨特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認真思考,我們對手機依賴的社會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親密度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元,也是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地。在儒家的倫理體系中,家庭與個體相比是更為重要的社會實體。我們在家庭中誕生,在家庭中成長,享受父母的愛,接受父母的思想洗禮,父母用他們的一言一行影響我們、教育我們。
家庭親密度,主要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具體表現為家庭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相親相愛、融洽和諧的關系。家庭親密度高,則家庭成員相親相愛、相互支持;家庭親密度低,則人心渙散、孤獨失落,缺少歸屬感。學者Olson等認為,家庭成員之間有良好的情感聯結可以在個體對未知事物進行探索時,為其提供安全的情感基地,這能幫助個體的成長過程和身心發展更加健康穩定,出現問題行為的可能性減少[1]。目前,關于家庭親密度和成癮行為的研究多集中在網絡成癮問題,為數不多的家庭親密度與手機依賴的相關研究與網絡成癮問題的研究結論一樣,結果表明,家庭親密度和成癮行為之間為顯著的負相關,個體生理、心理,還有所處的外界環境等很多方面都能對成癮行為造成影響,由物質、情感、精神等方面構成的家庭環境質量就是其中對成癮行為有直接影響的因素之一。當個體的家庭情感關系較好時,那么當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困難、挫折或挑戰時,個體可以從家庭成員那獲得較多的情感支持,他們將更有信心面對并解決問題,使他們不會從其他方面獲得精神支持以對抗這種挫折感,從而降低對外物產生依賴的可能性。
由此可見,家庭親密度低是導致大學生手機依賴的一個重要社會因素,要有效減少大學生手機使用過程中的問題行為,家長要高度重視家庭氛圍、親子關系、夫妻關系的建設,建立起和睦、互助、關愛、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圍。
二、大學適應
大學,是一個加了一道圍墻的社會,是公開追求真理的場所,是教育新人成長的世界,是個體之間富有生命的交往,是成人成材的地方。大學的含義是:盡可能廣泛,盡可能普遍。學生步入大學會遭遇到更為五彩繽紛的世界,也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新異刺激: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更為廣闊的校園環境、更為自主的學習方式……事實上,不論衣食住行還是學習、交友乃至認識社會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大學生自己的知識、能力思考、判斷、選擇和行動。大學階段,大學生要想有所收獲,首先必須融入環境、適應大學,一個有適應障礙的人,如“魚陷泥沼”,“不得水”而苦苦掙扎,我們很難想象他能在大學中自得其樂、熱愛學習、享受生活。總體來說,大學適應包括人際關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適應、擇業適應、滿意度、情緒適應、自我適應等方面。大學適應不良的學生往往會找不到自我、無所適從,孤立自己而隔離社會,嚴重的可能會引起精神抑郁。Young的ACE模型認為,逃避現實能夠影響并導致成癮行為的產生[2]。Beard的綜合模型和Davis的認知-行為模型也都認為,社會疏離感能夠導致網絡成癮行為[3,4]。所以面對學業、就業、實踐等方面的壓力和挫折時,新穎、方便、虛幻和無須承擔責任的網絡對青少年的吸引力較大,同理青少年容易通過手機逃避面對的問題,導致手機依賴行為的產生。
為了幫助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各大高校應積極采取措施,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如新生生涯規劃講座、新老生聯誼、老鄉會活動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更應發揮積極主動的作用,開展新生個體心理咨詢和適應主題的團體心理咨詢。
三、同伴關系
同伴關系是年齡相同或相近的人之間的一種共同生活并且相互協作的關系,是同齡人間或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人際關系。它在青少年的發展和社會適應中具有無法取代的獨特地位,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境因素之一。
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夠滿足大學生社會交往和愛的歸屬的心理需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人類的五種需要層次理論,從下往上呈金字塔型,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大學階段正是青少年尋求愛和歸屬需要滿足的階段,大學生們有相互交往的需要,通過同伴交往,他們可以相互傾訴衷腸、表達自我、溝通理解,能夠增進相互間的感情交流,從而獲得心理滿足。相反,如果缺乏這種最基本的溝通交流,大學生就有可能產生孤獨感、疏離感,即大學生在同伴群體中會獲得較低的認同感和融入感,產生負面、消極的情緒狀態。
良好的同伴關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大學生社會能力的發展、提高其學業效率。著名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同伴關系中的互動產生的合作行為與共情的結果,可以拓寬青少年對于社會的認知視野。從人的發展來看,兒童時期,我們以自我為中心,既不能又不愿意了解同伴的觀點、意圖和感情。然而隨著同伴互動的開始,我們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在建立平等、互惠的同伴關系的同時,我們表達自己,也開始傾聽別人,我們滿足自己,也必須考慮他人,其間體驗到沖突、談判、協商和妥協,成長過程中的這些交往經驗對大學生社會能力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社會能力”指“在特定的社會背景下,運用適當的方式實現相應的目標,并取得積極發展結果的能力”。良好的同伴關系還是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保證,不良的同伴關系會導致大學生適應障礙,從而引發成癮行為,并導致手機依賴。
四、社會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接人待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及與這些方式相關的方面。近年來,高強度的競爭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趨近簡單,人們對信息獲取的要求不斷提高,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人們希望“衣食”能夠花較少的時間廣泛選擇,優中選優,于是,選擇網上購;人們希望自助旅行能夠提早了解當地住行情況、提早訂房,節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于是,他們選擇網絡訂房;人們希望工作能夠無紙化、隨時隨地處理信息,于是,他們選擇OA流程;人們希望社會交往能夠在保護隱私的同時宣泄壓力,于是,他們選擇網絡交往。人們希望情感的交流隨意方便,希望娛樂內容的獲得可以隨時隨地,在這個時候,手機恰到好處地迎合了大家的需求,自然,“手機依賴”就成了迎合當今社會生活方式而生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總之,手機依賴是當今快節奏、強壓力、高科技環境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大學生們在家庭、大學適應、同伴關系等社會因素的影響下,深深地沉迷于手機。如何積極有效地利用手機進行學習,引導學生對手機的正向使用,是教育界應當思考的問題。利用多種手段縮短大學生的大學適應期,從教學手段、教學硬件、教師素養等多方面提高教師手機信息化教學能力是學校教育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Olson D. H., Russell C. S., Sprenkle D. H.. 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ystems: Theoretical update[J].Family Process, 1983(22):69-83.
[2]Young K., Rodgers R.. Internet addiction: Personality traits associated withits development[C].Paper presented at the 69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1998(8).
[3]Davis R..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17):187-195.
[4]Beard K.,Wolf E.. Modification in the proposed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internet addiction[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2001(4):377-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