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要素,從寫作課的角度,探討從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兩個方面,提出英語學科素養的培養途徑。
【關鍵詞】高中英語;核心素養;寫作教學;培養
【作者簡介】姜輝,長春市養正高級中學教師,從教20年,一級教師,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碩士。
我國基礎教育正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這是一個全球性的教育趨勢。核心素質是每個人發展與完善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礎性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個體應具有的起基礎與支撐作用的素養,是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與解決復雜問題的修養和能力。英語作為一門實用性學科,教師往往注重從學語言角度,從對學生加以訓練,對英語的理解停留在掌握一定的語法知識和能用英語表達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內容。
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既具有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共性,有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獨特的育人價值。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
既包括培養語言能力,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語言,以聽、說、讀、寫、看等方式理解和表達意義的能力,也包括文化品格的培養。通過英語學習,學生能夠獲取文化知識,理解文化內涵,比較文化異同。寫作課,不應只停留在教語言知識的層面。要注重在寫作課上如何結合單元話題和單元主題,結合了單元中的詞匯和主題,我們的寫作課才不是無源之術,無本之木,才能在學寫作的課上盡量調動起學生的情感和主動性。在作文的選材上,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滿足生活需要,讓學生在體驗中升華,在操練中落實。
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往往會將各種句式、詞和短語交代給學生,即非常重視語言的形式,例如:有經驗的老師會總結出一些寫作的小竅門。如:主動不如被動好,倒裝總比直敘妙。我們說語言的規范性和得體性是必要的,但是,問題是,我們的寫作教學能否止步于此,不作開拓了呢?在過去,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教師的職責被定義為知識的傳遞者。如果我們能著眼于時代的發展,從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基的角度,看重圍繞學生的發展而進行學科知識的創造性重組,看重有關學習活動的設計。關注核心素養的英語教學,絕不否認學科知識所起到的奠基的作用。因為沒有這些學科知識,學科素養就是無法落地的空中樓閣。
例如,在必修一unit friendship一課中,有兩個部分和寫作板塊密切相關。一個是students book當中,writing task部分給出了若干句的Some proverbs about friends and friendship這些語句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短小精悍,句式工整,無疑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本單元的寫作主題是a letter of advice, 寫作內容是關于如何與同學發展友誼提供建議,而在信中,恰到好處地運用諺語,無疑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學生的寫作要培養篇章意識,因為時代不僅僅需要泥瓦匠,能在細節上精雕細琢,也要有建筑師的精神,條理清晰,行文連貫,甚至具備一點creative writing的能力。現在中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常用半開放式寫作(即給要點的寫作),時常會見到一些學生有前后文重疊的現象,或是人稱時態不一致,更嚴重的是缺少必要的discourse marks, 讓讀者一頭霧水,讓人不知寫作者的意圖是什么。因此,對教者而言,首先,應教會學生做到明文體;其次:明了特定文體在文章結構、句式、用詞上的特點,還有就是如何帶學生進入特定的寫作情境,充分挖掘教材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在第一單元Using language部分,以聽力的形式,呈現了Lisa在學校中遇到的一些困惑以及Lisa 給出的建議和忠告。在此過程中,可以充分體會到建議信的一下常用句式,而在Reading and Writing 部分,則對這類文章的結構有了清晰的呈現。學生在此寫作實踐中,充分體會了與人相處之道,寫作教學達到了教技能,教思維,教做人的三者統一。
讓寫作教學為學習而設計,關注學習過程,積極通過內容呈現、活動編排、學業評估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為學生的學習,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設計豐富的互動機會和拓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