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蓮
摘 要: 課程內容源于社會文化,應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礎上為兒童選擇和組織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內容。文化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內容具有鮮明的特點,應在遵循該特點的前提下,增強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文化適宜性。
關鍵詞: 幼兒教育 課程內容 文化適宜性 生活化
課程內容是根據課程目標的要求而為學生選擇和設計的學習內容,它是學習的對象和載體。幼兒園課程內容是實現課程目標的媒介,是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主要依據。從一定意義上說,全部課程問題就是課程內容問題[1]。課程內容源于社會文化,并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應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礎上為兒童選擇適宜的課程。
一、文化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內容的特點
1.繼承性與開放性并存
文化是課程的母體,幼兒園課程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幼兒園課程的性質定位就是其根基性,課程內容的選擇要把繼承優秀的國家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作為己任”[2]。幼兒園應從小培養兒童的文化自覺意識,把幼兒培養成永遠的中國人。
20世紀60年代以來興起的多元文化背景拓寬了我國幼兒園課程改革的視野,但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出現了盲從跟風和機械模仿的誤區,最典型的表現是西方化和城市化,以此將使幼兒教育喪失自我的文化品性。幼兒教育的目的是不僅把幼兒培養成永遠的中國人,而且把幼兒培養成優秀的世界公民。因此,課程內容既要傳承自身傳統文化,又要不斷適應多元文化背景。但絕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歐美發達國家的課程體系,應該探索具有中國特點的幼兒園課程。
2.生活性與發展性并存
文化適宜的幼兒園課程內容是關注兒童文化的,以兒童為本,尊重和理解兒童,促進幼兒完整和諧地發展。
生活是幼兒一切經驗的獲得來源。幼兒處在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思維是感性且直觀的,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就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這種學習內容主要源自幼兒周圍的實際生活。因此,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距離越近,越能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的學習就越有效。幼兒園課程的生活性還意味著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并不是嚴格的學科知識的再現,幼兒的興趣是確定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雖然適合于幼兒學習的課程內容是來源于生活的,具有淺顯性,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考慮課程內容是否促進幼兒發展。文化適宜的課程內容不僅適合幼兒學習,還要兼顧幼兒的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滿足幼兒身心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同時,在選擇和確定內容時,要考慮各領域內容安排的平衡性,而不要不適當地偏重某一領域,這樣才有助于幼兒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另外,教學活動內容要適應兒童當下的發展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盡量關注幼兒的最近發展區。
3.科學性
文化適宜的課程內容應在充分考慮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前提下,結合國家、地方、幼兒園各種要素進行科學的選擇和組織,這樣編制的課程才能得以實踐。然而,在盲目跟風的取向下,一些幼兒園并沒有考慮自身的實際條件和教師資源,盲目機械地照搬各種先進的課程內容,實際上幼兒園并不具備開展這些課程的先決條件。如此不僅不能實現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根本目標,反而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因此,文化適宜的課程內容必須考慮科學性,結合園所條件和文化過濾和篩選課程內容,還應以生活的邏輯科學組織趣味化的活動。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建立適宜的幼兒園課程關鍵在于課程內容的選擇要適宜,即要符合社會、地方、園所文化,貼近幼兒生活,滿足幼兒的需要。
二、增強幼兒園課程內容文化適宜性的有效途徑
在對文化適宜性幼兒園課程內容特點進行探討的基礎上,為增強課程內容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從本土化、生活化和多主體化三個層面著手。
1.注重開發利用本土文化資源
文化適宜的課程內容具有繼承性和開放性,在當前幼兒園課程偏西方化情結下,尤其需要在開放思維下開發利用好本土文化資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幼兒園課程要保持文化自覺。
(1)注重開發利用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孕育了我國燦爛的傳統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學前教育作為人生教育的起始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在此階段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從小學習主流文化,培養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而且有利于帶動家長和社區人員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學習潮流中,從而普及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對傳統歷史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課程內容要發揮促進幼兒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傳統歷史文化包括傳統戲曲、古詩詞、經典誦讀、傳統節日文化、革命傳統等,幼兒園在選擇課程內容時一定要慎重。盡力避免差別對待不同類型的傳統文化。其次,以主題的形式組織編排傳統文化課程內容,注意課程的整合性。例如,傳統節日文化具體包括節日傳說、節日飲食、節日歌謠、節日活動、節日習俗等,選擇適宜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不僅需要考慮與之相對應的課程目標,而且需要考慮傳統節日文化的特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幼兒園的實際條件等因素。選擇不同難度的傳統節日文化內容,力求從幼兒的需要與興趣出發,打破學科間的界限,在特定時間段內圍繞一個主題展開一系列活動。
(2)注重開發地方文化充實園本課程內容。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豐富。地方文化在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過程中形成,并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但整體而言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幼兒的成長和發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依托生活的故土,伴隨著地方文化的滋養而成長,其個性品質的形成和社會化過程必將會受到中國文化特別是其所處地域文化的影響和熏陶[3]。
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充分發揮地方文化資源的優勢,不僅可以增強園本課程的文化適宜性,而且可以激發幼兒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增強幼兒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例如,我國南方很多地區盛產竹子,幼兒園可以依托竹子開發適宜于幼兒的游戲;北方地區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天多下雪,幼兒園可以開發有關冰雪常識、冰雕等綜合活動;民族地區幼兒園可以增設以民族文化為基礎的園本課程,以蒙古族為例,草原、歌舞、服飾、飲食、游戲等都可以以單元主題的形式納入課程內容。
2.課程內容實現生活化
“關注兒童生活和學習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回歸兒童的生活是文化適宜性課程的價值追求”[4]。《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應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文化適宜性的幼兒園課程應把視角轉向兒童本身,讓兒童成為課程的主人。
首先,課程內容應來源于與幼兒相關的生活事件。課程內容要從兒童自身生活的環境出發,從幼兒的生活中尋找適合的內容。主題式活動應將幼兒自身相關的經驗和與幼兒密切相關的自然、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納入課程內容的選擇。其一,可以選取以時令季節為主的內容,讓幼兒接觸大自然,讓他們在與環境的互動中建構豐富的知識。城市幼兒可以通過春游、寫生、冬令營、夏令營的形式進行,摘草毒、摘葡萄、挖紅薯、拾樹葉、堆雪人等活動都是孩子的最愛。農村幼兒在這方面更加得天獨厚,藍天、白云、小溪、各種果實、農作物都是理想的教學內容;其二,可以選取幼兒身邊有意義的事件為教學內容,包括新聞大事、地方性的重大活動、園所的大型活動等;第三,可以選取園所周邊社會資源為內容。充分利用幼兒園周邊的社區資源、家長資源、人文資源,把幼兒園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
其次,選擇適合幼兒觀察與操作的課程內容。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需要在活動中直接感知、親自操作和親身體驗,而更多的活動即是生活本身,幼兒的生活本身就是課程。因此,課程設計者需要側重選擇能通過幼兒的生活和游戲實施的課程內容,把一些粗淺的知識和技能還原為實踐探索的過程,讓幼兒在行動中學習。
3.多主體參與選擇課程內容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提出:“家庭、幼兒園和社會應共同努力,為幼兒創設溫暖、關愛、平等的家庭和集體生活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5]教師、家長與幼兒之間形成良性關系體現在多方面,其中從課程內容選擇的角度來說三者都是主體,只是具體參與程度不同、表現不同而已。然而,當前課程內容的選擇存在一些弊端,如部分課程以教師選擇為主,幼兒不感興趣和參與程度不高,部分課程內容缺乏生成性。
第一,關注幼兒興趣點提取和生成課程內容。適宜的幼兒園課程是以師幼互動為主體的,主要來源于教師對幼兒發展狀態的了解和關注。首先,多觀察幼兒。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常常會自發游戲和自由聊天,教師應耐心傾聽幼兒所聊的話題,記錄下幼兒最常談論的話題,及時做好文本資料的梳理分析,便于后期在幼兒的興趣中尋找課程資源。這樣就能打破教師單方面設計,幼兒間接地參與設計,獲得最適宜幼兒的課程內容。其次,選擇富有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課程內容。如果課程內容以主題式活動的形式呈現,教師就需要對幼兒的話題進行篩選,選擇開放式的話題,促進幼兒發揮創造性。最后,注重課程內容的生成,邊選擇、邊實施,隨著幼兒興趣的更改和轉移,增加教師沒有預設到的內容。
第二,調動家長深度參與。家長是幼兒發展的教育者,也是文化的擁有者,家長不僅是學校教育的配合者,而且是與幼兒園共同教育的合作者,應從外圍走向中心,成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有權參與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尤其是隨著“90后”成為家長,家長普遍文化素養提高,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與課程決策能力,吸收家長有目的、有組織地參與到幼兒園課程內容選擇中,可以實現學校課程決策主體的多元化,增強幼兒園課程內容的文化適宜性。
尋求家長參與課程的方式多樣,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行:一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觀察和評價幼兒發展水平、學習特點和興趣點,激發幼兒的求知欲;二為教師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家長是幼兒園了解幼兒的主要信息來源;三為家長與教師合作選擇適宜的課程內容,鼓勵家長義務助教充實課程內容。由于家長缺乏有關學前教育的專業知識,會更多地從自己的教育經驗等角度認識幼兒園課程。因此,在選擇文化適宜性的課程內容中,教師應發揮好引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在家長參與中加深家長對幼兒園課程的認識和理解。
總體而言,幼兒園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程,不同的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園所文化、兒童文化下必然會呈現多樣的個性化的幼兒園課程。文化適宜性的課程內容的構建更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教育理念、文化知識素養及課程內容選擇反思的能力,這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艱難路程。
參考文獻:
[1]叢立新.課程論問題[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285.
[2]左瑞勇,楊曉萍.在文化哲學視域下重新審視幼兒園課程內容的選擇[J].學前教育研究,2010(9).
[3]段靖.地域文化視野下西部地區幼兒園課程文化適應性研究教育現代化[J].2017(7).
[4]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兒園課程文化適宜性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5]晏紅.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形式與方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67-69.
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社科規劃項目《民族地區幼兒園課程文化適宜性研究》(項目批準號2016NDB08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