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蓮
摘 要:建國初期李富春是當時中共黨內為數不多的精通經濟工作的領導人之一,全程參與“一五”計劃的編制實施。在“一五”計劃編制過程中李富春提出了以重工業為主導,國民經濟各部門均衡發展的思想,重視干部和技術人員培養的問題,以及注重總結本國經驗的思想,為探索中國的工業化道路和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重溫這段歷史及相關檔案文獻,對中國的計劃經濟規劃與改革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關鍵詞:李富春; 一五計劃 ;編制過程 ;檔案
工業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近百年來,眾多仁人志士為實現中國的工業化探索奮斗。在這一歷程中,1953—1957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年代。在這一時期新中國編訂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簡稱 “一五”計劃)。“一五”計劃建設規模空前,其實施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對于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國內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五”計劃的編訂實施匯集了國家領導人和眾多黨內外專家的心血。尤其是作為當時主管全國工業和計劃工作的重要領導人的李富春,更是全程參與“一五”計劃的編訂修改以及與蘇聯的協商談判工作。
“一五”計劃五易其稿,歷時四載,期間李富春對于一五計劃的編訂提出大量的修改意見,體現了其對于中國工業化道路和計劃經濟運行的思想結晶。本文擬以“一五”計劃編訂期間李富春的有關言論為基礎,對其建國初期的經濟思想進行粗淺的梳理探討。
一、以重工業為主導,均衡發展的思想
新中國的工業化選擇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道路。眾所周知,“一五”計劃的重點就是以蘇聯幫助中國建設的156個項目為中心,以694個大中型項目為重點,以發展重工業為主,建立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日益嚴重的敵對形勢以及帝國主義國家的威脅,迫使中共不得不選擇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因為要保障新中國的安全必須有強大的國防,而國防建設必須以重工業為支撐。所以以重工業為中心,全力保障重工業的發展是當時全黨的共識。
二、重視干部和人才培養
建設需要人才,經濟的發展需要大量技術人員、專業人才和懂經濟管理工作的干部。李富春注意到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因此對技術人才的培養使用非常重視。1938年李富春就向中共中央建議成立自然科學研究院以培養科技人才。19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后改名為自然科學院)成立,李富春兼任院長,建院宗旨為“培養抗戰建國的技術干部和專門人才”。延安自然科學院被稱為中共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該院培養的500多名學員不僅在邊區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為各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輸送了一批有革命覺悟和科學文化知識的干部,更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富春也因在延安播下了“科技戰線的火種”而被稱為“是我黨有戰略眼光的領導者”。6
新中國建立后,在經濟恢復時期,李富春已經注意到我國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在1951 年3 月,李富春在全國第一次工業會議的總結報告中第一次系統地探討了在工業方面準備大規模建設所需要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他認為: “建設不外乎三個條件: 一要有錢,二要有資源,三要有技術?!眹窠洕謴凸ぷ魍瓿梢院螅笠幠5慕洕ㄔO更凸顯了我國建設人才的匱乏。
三、學習蘇聯,更強調總結本國經驗
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并走出了一條不同于歐美國家的工業化道路。成為當時社會主義陣營效仿的典范。從新中國建立到1955年這一階段,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是以蘇聯為榜樣來進行的。早在建國之前,毛澤東明確闡述了新中國外交方針是“一邊倒”,即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的陣營。同時,他也向全黨和全國人民發出向學習蘇聯的號召:“蘇聯已經建設起來了一個偉大的光輝燦爛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共產黨就是我們最好的先生,我們必須向他們學習。”這一時期在報刊上和人民群眾中的宣傳中最常見的口號,就是“向蘇聯老大哥學習”“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蘇聯過去所走的路,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榜樣”等等。在這些觀念的指導下,各行各業向蘇聯學習,甚至照抄照搬蘇聯的做法和經驗,在實際工作中造成了不便和損失。
李富春比其他領導人更早地意識到盲目學習蘇聯經驗可能導致的后果,因此在編制一五計劃時提出,“學習蘇聯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總結我們自己在建設中的實際經驗”。8李富春同時指出,在總結經驗時,要特別注意蘇聯幫助我們設計和建設的企業,對這些企業我們應該從地質勘察、資料收集、廠址選擇、產品方案、設計編制、設備供應以及建筑安裝等方面,認真、仔細地進行總結。“通過這些總結,使國外的先進經驗和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以便更好地組織我們的基本建設工作?!?
實踐證明,任何一個國家的成功經驗都不能做為別國的教材。迷信蘇聯經驗在很多地方造成了困難。1956年2月中共二十大的召開為我們破除蘇聯迷信解放了思想。毛澤東提出以蘇聯為鑒戒,走我們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由此起步。
建國初期李富春是當時中共黨內為數不多的精通經濟工作的領導人之一,這與李富春卓越的經濟才能以及長期主管經濟工作密不可分。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李富春為邊區生產的發展和東北經濟恢復做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建立以后,他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在三年困難時期的經濟調整工作中嘔心瀝血,辛勤探索。在探索中國經濟建設之路的過程中,李富春表現出了堅忍不拔的毅力,他向蘇聯專家學者謙虛學習,在實際工作中腳踏實地、勇于探索,其經濟思想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富春:《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3-1957)》(綜合卷),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第396頁。
[2]李富春:《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3-1957)》(綜合卷),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第397頁。
[3]李富春:《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3-1957)》(綜合卷),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第398頁。
[4]熊慧、肖芳林:《李富春飛經濟才能與新中國經濟建設》,《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5]李富春:《李富春選集》,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2年,第72頁。
[6]鄭昌?。骸独罡淮航洕枷胙芯俊?,杭州師范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第9頁。
[7]李富春:《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3-1957)》(綜合卷),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第398-399頁。
[8]李富春:《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3-1957)》(綜合卷),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第399頁。
[9]李富春:《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應注意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檔案館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檔案資料選編(1953-1957)》(綜合卷),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0年,第39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