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棟

【摘 要】21世紀初我國企業引進股權激勵制度以來,該制度不斷被完善,在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推動企業發展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近年來,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作為我國證券交易市場中穩健優質發展的行業,為保證企業在行業競爭中長期處于優勢地位,紛紛推出股權激勵計劃。文章針對醫藥行業自身定義及穩健性特征,總結醫藥上市公司股權激勵方案實施背景和總體情況,探討股權激勵方案對該行業產生的積極效果,對我國上市公司特別是醫藥行業企業股權激勵方案的制定和實行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醫藥行業;股權激勵;績效
【中圖分類號】F426.7;F832.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688(2018)12-0162-03
1 醫院行業股權激勵概念綜述
股權激勵是一種長期的激勵制度,其核心是通過授予企業利益相關者一定比例股票以促進公司價值增長,使得管理層、所有股東與利益相關者之間形成良性關系,提升公司股價,為公司不斷增加的盈利能力做強有力的保障。隨著我國資本市場不斷發展與壯大,上市公司通過構建股權激勵制度更好地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自2005年我國開始引進股權激勵制度以來,上市公司實施該制度的數量不斷增長,截至2016年底,共有1 200家企業實施股權激勵制度。但由于行業或公司自身特性及市場差異性,部分企業并沒有達到預期激勵效果。
醫藥行業是關系到我國民生的戰略基礎性產業。得力于政策推動,我國醫藥行業在“十一五”期間爆發性增長,“十二五”期間雖然增速放緩,但總體增長形勢迅猛。隨著全球化趨勢發展,生物醫藥作為高投入、高產出、長周期的產業,各國對其競爭愈發激烈。因此,對醫藥行業特別是生物醫藥板塊實施股權激勵有利于加快企業發展,保證其競爭優勢,促進行業成長從而穩定國民經濟。
國外學者在股權激勵理論研究方面起步早、發展快、研究透徹,為股權激勵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雖然我國股權激勵研究起步晚,但是我國日漸成熟的資本市場環境保障了股權激勵的實際應用。目前,我國大多數研究集中在理論深化拓展方面,一些學者對于股權激勵制度能否發揮其積極作用仍然持懷疑態度。再者,國內對于案例研究、實證分析較為缺乏。本文選取中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進行分析,對其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方式及所產生的經濟后果進行研究。研究股權激勵對醫藥行業上市經營業績是否有影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意義。
2 我國醫藥行業股權激勵發展概況
2010~2015年,我國醫藥行業增速放緩并且轉為下降趨勢。2015年前后,各大醫藥企業將股權激勵作為重要手段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2016年,醫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上升0.6%,逐步提高總醫療行業在GDP中的占比。綜合來看,基于我國國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醫療改革不斷加深等內外部因素,2016~2017年我國醫藥行業發展總體良好,呈上升趨勢。這表明當下我國醫藥行業已經步入整體穩步發展階段,醫藥行業的股權投資也在逐步完善,對該行業進行金融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截至2016年,A股上市生物化學制藥公司有173家,其中進行股權激勵的公司有11家。據中國證券網股權激勵一覽表顯示,截至2018年,醫藥行業共出臺73份股權激勵方案,其中,2016年9家、2017年8家醫藥上市公司實行激勵措施,截至2018年10月,該年度共有12家醫藥公司相繼推出股權激勵制度。股權激勵方案數量穩健增長的趨勢表明,該制度不僅能留住高科技人才,在相繼低迷的市場中也起到穩定公司價值、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作用。中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作為高科技企業,其推出股權激勵計劃后成長越來越快,獲得高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增長較快的朝陽產業。
3 股權激勵對醫藥行業適用性分析
隨著股權激勵行業集中性愈發明顯,醫藥、電子等高科技行業已然成為股權激勵的重點實施對象,其原因在于此類行業對人才需求遠遠大于平均水平。因此,該類企業采取股權激勵機制留住高科技人才,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維護企業整體利益。從股權激勵的方式看,我國上市企業大多采用股票期權方案,也有一些企業采用限制性股票或者股票增值權方案等。但是股票增值權側重于以合約的形式規定股價上升所帶來的收益,把企業發展重點放置于短期內企業的股價提升,這與醫藥行業發展戰略長期性和研發周期性長等特點不相符合。所以,本文著重研究股票期權和限制性股票機制。
股票期權是指公司授予激勵對象的一種權利,激勵對象可以在規定的時期內以事先確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的本公司流通股票,也可以放棄這種權利。雖然該期權在行權時間和價格上均有一定限制,也需要被激勵者運用自有資金行權。結合往期效果看,股票期權在激勵員工方面更具效率性,因為激勵對象必須努力提升公司價值,使得股價超過行權價格才可能獲得超額收益。醫藥行業投資回報周期長的特點表明了企業發展初期并不能依靠股票期權制度扭轉公司整體積極性,側面說明股票期權在醫藥企業發展初期的局限性。
限制性股票指上市公司按照預先確定的條件授予激勵對象一定數量的本公司股票,激勵對象只有在工作年限或業績目標符合股權激勵計劃規定條件時,才可出售限制性股票并從中獲益。限制性股票又指現實持有但是收益受到鎖定的一種權益,相對于股票期權其利益更加確定。當股價小于行權價格時,出于機會成本考慮,限制性股票更能降低員工離職率。因此,股票期權有利于公司發展,而限制性股票有利于留住人才。無論是在企業發展的任何時期,限制性股票都更加適用于公司的戰略性發展。對于醫藥行業,公司應適當增加限制性股票激勵份額,優先考慮核心研發人員的去留問題,在不同發展階段采取不同的股權激勵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股票期權機制逐步壯大公司自身發展。
4 醫藥公司股權激勵績效分析
作為長期激勵制度,股權激勵最終體現在公司業績長短期穩定增長方面。本文選取醫藥行業上市公司2013~2017年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率及總資產周轉率進行分析。原因在于凈資產收益率能夠合理反映公司對股東回報水平,每股收益反映即時公司凈盈利水平,總資產周轉率反映公司運營情況,三者可以綜合顯示公司股權激勵的有效性。本文重點對2015年實行股權激勵措施的醫藥公司進行上述指標分析并與行業進行橫向比較(見表1)。其樣本有藍光發展、舒泰神、華邦健康、哈藥股份、健民集團、復星醫藥、海翔藥業、健康元、海王生物、華海藥業、科華生物。
由表1可知,在2015年股權激勵制度實施前,樣本公司各項財務盈利指標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其每股收益率最高只達到行業總值的68%,總資產收益率平均只有全行業的57%,總資產周轉率與全行業基本持平。這說明在運營情況大致相同、公司沒有出現經營異常的情況下,樣本公司盈利能力與行業均值存在明顯差距,發展堪憂。2015年,樣本公司開始實行股權激勵制度,總資產周轉率并無顯著變化,但是每股收益率和總資產收益率大幅提升,總體略高于醫藥行業平均盈利能力。由此說明,股權激勵制度對于醫藥上市公司刺激作用十分明顯,效果顯著,具有積極正效應。
5 啟示和建議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愈加開放,相關法律政策愈加完善,金融市場工具愈加豐富,股權激勵措施對于我國醫藥行業上市企業在一定范圍內具有刺激績效增長、提高業績的作用。在低落的市場環境中,對醫藥行業公司股價起到刺激作用,提高市場信心,從而穩定行業發展。但是我國醫藥行業的股權激勵措施還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管理層持股定位不明晰、委托代理效率低、激勵期限不匹配等問題直接或者間接影響股權激勵效果。因此,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公司治理結構至關重要。
5.1 完善法律監管體系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金融市場得到蓬勃發展,各項激勵制度隨之推出并且愈加完善。但是市場起步較晚,發展時間短,配套法律體系與西方國家存在明顯差距,現有法律監管條例無法全面覆蓋我國企業股權激勵機制。若要進一步提高資本市場運營效率,必須不斷改進現有法律監管體系。利用法律細化醫藥行業各項監管條例,加強規范制度的執行力度,在股權激勵的監督上建立健全反饋調節機制,在強化市場公平性、減少投機需求的同時,通過實證檢驗醫藥行業股權激勵的有效性,保證股權激勵效果的公正性,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5.2 優化高管持股機制
我國醫藥行業的上市公司管理層采取的激勵措施大多屬于傳統工薪制,獨立于公司運作效益,使得管理層缺乏推動公司發展的積極性。再者,管理層對公司績效效益影響具有區間曲線效應,即醫藥行業中管理層持股比例的差異性對公司績效影響不同:低于22%的持股比例會增加公司績效,而負效應臨界點介于22%~45%之間。因此,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應弱化工薪激勵機制,強調管理者和股東的利益趨同性,用股權結合期權獎勵機制降低委托代理風險,保證公司長遠運營。
5.3 細分股權激勵對象
基于醫藥行業本質的特殊性,股權激勵除了集中于公司管理層的傳統模式外,更應提高核心技術研發人員的激勵力度。現階段醫藥公司大多沿用我國上市企業普遍股權激勵模式,忽略醫藥行業的前沿性、創新性。對核心技術人員和科研人員實行股權激勵有助于鼓勵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行業超車。另外,股權激勵制度應該兼顧中小股東利益,做到各方兼顧,略有側重。隨著我國醫藥企業股權激勵比例不斷上升,股權激勵措施不斷完善,醫藥上市公司的發展可持續性和效率性將持續提高。
參 考 文 獻
[1]陳清泰,吳敬鏈.股票期權激勵制度法規政策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132.
[2]承彥殊,羅正英.蘇泊爾公司股權激勵設計及實施效果研究[J].經濟研究,2016(3):21-28.
[3]高潔,張學平.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對公司績效的影響研究[J].會計研究,2016(5):33-40.
[4]郭曉鳳,周玉晶,白雪.股權結構與內部控制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金融經濟,2014(14):116-118.
[5]李爭光,趙西卜,曹豐,等.機構投資者異質性與企業績效——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4(5):77-87.
[6]呂玉枝,曹崇延.股權激勵與企業風險承擔間關系研究——基于CEO權力視角[J].會計研究,2016(5):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