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雪
[摘 要]課堂教學的本質就是師生之間關于知識、情感、態(tài)度和經驗的溝通交流,在此過程中師生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相互討論、共同提高,實現(xiàn)教學目標時最具有價值的即是效率的溝通。師生之間的交流除了語言對話形式外,還有很多的輔助交流模式,比如非語言交流,盡管師生雙方之間沒有進行語言的的直接溝通,但是恰當?shù)睦梅钦Z言交流間接的給了學生反省、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如何通過非語言交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非語言交流
書面或者口頭的言語表達以及身體動作、臉部表情、音調等非語言表達是語言溝通的兩大部分。交際的全過程就通過語言與非語言交際間共同配合。研究表明,非語言交流在人的交往中傳遞的信息占總信息量的65%-93%,心理學家布魯克曾指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流手段占有很大的比重”,它可以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認識起到心理調節(jié)、印象加深、情感鼓動等積極作用,或情緒干擾、意識削弱或認識否定等負面作用。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重視并發(fā)揮非語言交流的巨大功效,更好的開展和實施教育工作呢?
一、豐富多彩的面部語言
人們豐富多樣和富有內涵的表情的表現(xiàn)力遠超過語言的表現(xiàn)力。可以說面部語言對人們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具有強化語言的功效,甚至在有些情況之下,面部語言的表達要比語言表達,更加的有震撼力,更加的明確。以下兩種是面部表情主要的表達方法:一種是眼睛,所謂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同時眼睛又可以直觀顯示人們的內心情緒,另一種就是面部表情,面部表情能夠傳遞人們內心的真實想法。
1.眼睛
眼睛是最有表現(xiàn)力的面部語言。我們可以通過效率的運用眼睛來調控課堂,因為我們的所看之處是捉摸不定的,可移動的。所以眼睛不僅可以傳達、打開、延伸、或封閉我們課堂的信息,還可以傳達驚異、疑惑和矛盾,又可以表現(xiàn)信賴、支持和友好。良好運用眼睛這個“窗戶”對于增益課堂教學作用很大,因為心靈的窗戶就是擁有豐富語言的眼睛,而心與心的溝通就通過目光的觸碰。老師要有效的利用眼睛的注視和沉默結合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例如做小動作的學生。所以老師一定要學會運用眼睛來鑒貌辨色,隨機應變。
2.面部表情
面部語言中極其有效的一種非語言溝通形式即是面部表情。人內心情感的表達也通過由面部肌肉運動組成的面部表情。顯然,部分信息即是通過有目標的面部表情來傳達的:如微笑表示贊美,怒目表示氣憤,皺眉表示深思,咬唇表示不適,提眉表示吃驚———在學習情境中,如果教師能擅長運用這些一閃而過的表情就能對于一些學生的行為產生良好的節(jié)制和鼓勵。否則學生則會因為教師一如既往的表情而學習情緒消沉,興趣消減,感到嚴厲、枯燥和煩厭。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想要對課堂有效地掌握,課堂氛圍的調節(jié),學生積極性的提高以及課堂教學效益的增加就要通過老師不斷變化的表情。
二、變幻莫測的肢體語言
學生可能從老師體態(tài)的每一點變換都獲得一些信息,普遍的非語言溝通渠道就是通過頭、手、臂和身體其他部位構成的肢體。對學生的行為如點頭表示贊同、認定;搖頭表示失望、否定;側著頭表示某種期待;講解板書時,表達重點的突出可以輕叩黑板;提醒學生提高注意力可以敲擊講臺表示;擊掌表示時間結束在學生相互探討時;攤開雙手表示百般無奈——教師增加語文課堂活潑生動的氛圍就要在課堂上常常運用這些體態(tài)言語,師生間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默契。
三、非言語交流的運用方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師生彼此相互溝通的有效方法就是通過常規(guī)、多樣、確切的非語言信息,施展著他特有的信息傳遞、輔佐、表示、協(xié)助功能。優(yōu)異的教師總能有效的利用非語言信息溝通的方法,創(chuàng)立一個協(xié)和、民主、同等的師生溝通氣氛于語文課堂中,達到和諧歡快的效果。
1.自察內省策略。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動作、語音和表情都會傳達一定的非語言信息。學生既會注視到,且會牢記在心。語文教師應不斷關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己,反思自身非語言行為產生的信息效果,努力使自己的非語言信息的傳遞符合當前的教學情境。最終實現(xiàn)由“自覺”向“自然”的飛躍。
2.通識確向策略。要真正促進師生的互動溝通與獲取“通識”的意義必須要通過彼此理解達成一致的非語言載體傳達信息。教師想要確定非語言信息傳遞的方向并達到有針對性的效果必須在傳遞非語言信息時依據(jù)學生編制解讀非語言信息的能力,尋找?guī)熒畔⑦_成一致的“操作平臺”。
3.最優(yōu)調適策略。一如既往的非語言信息并不總能在正在千變萬化的課堂教學情況中順應語文教學心理過程的需要。語文老師要適應特定的教學過程必須配合具體的教學情況,不斷變換非語言溝通方式。 要使非語言信息有效必須要做到傳達的時適量優(yōu)。
4.體念關愛策略。在中文課堂教學中,表達特有的立場和情緒更偏重于體現(xiàn)在非語言信息中,教師應該將自己置于思考學生的位置,尊重學生的個性,更多觀察理解學生在認識和感情方面的需要。對學生的殷切希望與關愛能通過非語言信息傳達,并且可以與學生產生感情的共鳴,使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并完成語文的傳遞知識、拓展思維與養(yǎng)育才能的目標。
5.要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并合理應對。為了使非語言交際的使用更加有效,除了采取主動行動之外,教師還應該注意對學生的非語言反饋進行回應并變換自己的方法,例如與學生在語言中溝通以確定接下來做什么,或者觀察學生的動作和面部表情來獲得學生對課堂的直接感覺而對自己的教學計劃進行修改,以使學生更易于適應。由此可見,語文教師想要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必須要注意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非言語反饋。
總之,對于語言溝通,非語言溝通是一個重要的協(xié)助方法,能夠豐富非語言溝通的內容,及時填補語言上的漏洞,有時還可能在表達方式,以及內容上優(yōu)于語言交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不停變換各種非語言溝通方法的利用,使自己與學生相互配合,默契十足,使自己在舉手投足間都能揚起激情、展現(xiàn)魅力,使非語言溝通的“聲音”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徜徉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使語文課堂“此時無聲勝有聲”,從而更加提高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特有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煥發(fā)生命活力的三種境界[J].褚麗霞,鄒麗勤.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1年04期.
[2] 淺談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非言語交流[J].蔡廷勇.新課程導學2014年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