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晉嫻
摘 要 現階段處于一個手機媒介為主導的數字信息新媒體時代。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對傳統的廣播電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新媒體時代的新要求下,廣播電視臺需要認識自己的發展困境,深入了解新媒體的特點,積極促進廣播電視與新媒體的融合,利用新媒體加強品牌電視節目建設,促進與觀眾的實時互動,注重電視內容以及挖掘背后的潛在用戶信息數據,更加深入關注民生,利用新媒體手段進行輔助宣傳做到在新媒體時代,順利的轉型。
關鍵詞 融媒體;播音主持;素質能力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2-0072-02
網絡化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帶來了媒介生態變遷,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說的,是以手機等為客戶端的數字網絡、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以數字化、三網融合、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媒介發展的時代所趨[ 1 ]。
隨著互聯網功能的逐漸強大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數字電視、手機App、博客、微信、小程序等為主的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最重要的接受媒體的方式,不僅僅滿足了大眾的媒體需求、還提供了多種方式的互動與反饋。中國廣播電視媒體無論在節目收視還是產業發展上均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新媒體的載體、傳播方式和便利度,都讓傳統的廣播電視,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在這樣一個新媒體時代,作為廣播電視為主體的傳統媒體,必須要迎接這些挑戰、并反思和回顧自己的時代局限性,與新媒體融合,實現轉型之路。只有發揮好本來就具有的電視基礎、又要結合、開發新媒體傳播平臺,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實現自身的革新和轉型,實現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的新型廣播電視平臺。
新媒體的普及和人群覆蓋率越來越廣,形式越來越多。傳統媒體的核心機構廣播電視如何應對這樣的挑戰和形式,是一個值得關注和探討的問題,轉型問題是必須要解決的[3-4]。本文就針對這個問題,從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困境,到如何利用新媒體,開展融合轉型之路,進行了分析和討論,為廣播電視臺的發展、轉型、融合提供了借鑒。
1 新媒體環境下廣播電視臺的發展困境
新媒體環境下,對于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來說,即使跨領域的競爭和沖擊,也是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和發展機遇。這里的“融”主要是指將傳統媒體在保持自身發展特點的基礎上融入到新興媒體之中。
當下新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的環境下,手機與我們形影不離的時候,也就進入制造新聞、傳播新聞、又時時刻刻接受新聞的的全過程中。人們每天刷微信、關注網絡推送,代替了原來的讀報紙與看電視,尤其是部分老年人也逐漸成為手機用戶。從原來的讀報紙和看電視,成為了每天刷微博微信,更多關注網絡上的信息。作為播音主持,更應該關注這種變化帶來的優勢,每天收集各類新聞資訊,及時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傳播模式,為播音主持過程中,提供有益的幫助。
1)缺乏把握時代脈搏和創新力度。廣播電視長期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固定的體制,主要在編工作人員都是以傳統的專業為主,在創新力度上缺乏自主權。現在的廣電工作人員聘用方式缺乏靈活性。大多數具有專業技術的人才不太愿意或者不適合在廣播電視系統發展,缺乏相應的崗位來接受具有新技術、新領域的人才。結果就是廣電系統的工作人員一直保持原來的工作延續,缺乏新的生長點和發展方向。另一方面,還存在人才流失的現象。
2)缺乏與觀眾的交流反饋。傳統媒體,包括電視廣播,只是進行單方面、強制性的播報新聞,恰恰忽略了一些民眾熱議話題,缺乏與民眾的有效溝通和有效交流。然而在這個方面,新媒體具有天然的優勢,在新媒體,特別是以手機為載體的的新聞傳播中,用戶是一邊看新聞,一邊反饋信息。用戶可以點擊手機或電腦,及時反饋自己的讀完新聞的感受,增強了新聞制作者與群眾之間的互動。同時點擊量和熱點新聞都通過后臺數據,反饋給新聞制造者。在新媒體面前,傳統媒體在與民眾的回饋、溝通、用戶數據分析等方面,處于天然劣勢。
3)傳統媒體的新聞時效性滯后。相對于新媒體,傳統媒體存在新聞時效性滯后的問題。這是因為,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都需要時間來策劃、制作和審核,之后才能發布。對于新媒體而言,大部分受眾都需要獲得第一時間的新聞,特別是娛樂資源,有些年輕粉絲,會時時刻刻關注明星的動態,關注的明星微博一旦有更新,就會立刻進行互動或轉發。類似的現象是傳統媒體難以招架的。當傳統媒體播報的新聞,已經在微博、微信已經廣泛轉發時,就失去了新聞價值,也就讓傳統媒體的權威受到質疑。如果無法有效解決新聞時效性滯后的問題,那么就會讓傳統媒體越來越被動,最終影響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與發展。
4)電視節目播放方式缺乏靈活性。以電視為中心的傳統媒體,其節目的傳統方式,在播放時間和節目內容上,觀眾只能按照播放時間守候在電視前被動接受新聞,如果遇到其他事情,就很難合理的安排時間。新媒體是可以任意觀看新聞,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點播,用戶習慣大大改變。時間上,可以根據自己的空閑時間來收看新聞節目,在內容上,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關注點、自己的意愿來點播新聞。從心理上,民眾更喜歡自主選擇,而不喜歡被動接受,這也是新媒體能迅速發展的一個優勢所在。
2 制約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因子
1)本身的節目缺乏創新。跟新媒體比較,多半電視節目內容都缺乏新穎、時效、趣味,整體電視節目質量不高。更讓觀眾難以忍受的是,期間還會有許多廣告植入,影響了電視節目的收視率。當然,廣播電視植入廣告,是為了維持基本的運營成本,但如果節目制作不夠精良,廣告有很讓觀眾難受,這就會導致電視收視率下降,無人愿意觀看電視。以這樣的電視節目形式,缺乏創新性,漸漸的就失去了電視廣播媒體的吸引力,陷入一種惡心循環的局面。
2)廣播電視激勵機制缺乏。廣播電視系統從組織機構來說,是以事業單位的管理體制,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難以適應新時代的市場導向和激烈的競爭。新媒體沖擊下,廣播電視體系逐漸走向市場,然而,過程并不是那么理想,內部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等問題,使之缺乏強有力的競爭力。從新聞節目講,無論運作方式,還是廣告經營,都需要有激勵機制,提高節目質量。
3)缺乏市場觀念和競爭意識。廣播電視臺作為事業單位編制,不需要像企業那樣,必須要以優質的產品來生存,所以也就缺乏市場和競爭意識,電視臺做好做差,都不會對自身有太大的影響,工作內容也基本按部就班,所以結果就是節目質量難以提高,在整體思路上缺乏競爭性。同時,廣播電視臺設備更新不夠迅速,針對特定人才的培養機制缺乏,節目內容單調都是制約因素。廣播電視臺的另一個限制就是地域的限制,特別是市縣級電視臺,他們媒體活動范圍很狹小,節目影響力有限,更難以形成新聞性。這樣發展下去,有可能使得電視臺收視率更加下滑并處于低迷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
3 廣播電視臺新媒體融合轉型發展策略
1)整合資源,合理布局。廣播電視臺要積極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并且正式其帶來的影響和后果。打造電視臺品牌欄目、形象代言人和特色節目,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合理的獎懲機制,讓電視臺建立市場文化、競爭文化。同時,要對未來特定人才要進行合理配置和專業設置,需要與相關教育機構進行溝通和互動,一方面電視臺要要確保專業性,并且要建立良好人才培養機制,對整個新聞媒體行業,重新認識和布局。
2)融合新媒體,建立節目反饋互動機制。新媒體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與新媒體融合,互相補充,促進發展。首先,廣播電視節目建立新媒體平臺,增加互動和反饋,如建立微信、微博和專門的熱線等。節目主持人或主要品牌人物,可以就觀眾的一些問題,作出一些積極的回應。有些電視臺,在熒屏下方,以直接以字幕或者掃二維碼的方式,與觀眾進行及時播報和互動,從而使得觀眾可以進行充分的互動和交流。
3)更多關注當地民生,充分利用媒體宣傳。新媒體環境下,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信息,來關注民生,增強媒體人和民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新聞媒體的傳播手段需要更加親密關注民生,內容要更加貼近民生需求。廣播電視臺,一直是最接地氣的媒體主題,要突顯出地方特色,根據當地特有的文化、方言、特色,打造本土的民生節目,對本地受眾的影響力,將新媒體與廣播電視更親密融合。
4 結論
新媒體帶來新的沖擊,也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人們對新聞的需求發生了變化,也需要傳統媒體要與新媒體充分結合,積極轉型,開拓一條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的發展之路。電視臺必須抓住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契機,加強自身的人員配備和設備,要有市場意識和競爭意識,積極利用新媒體來吸引擴大受眾,增加自身領域的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廣電全媒體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2]周建亮.廣東電視融媒體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3.
[3]韓鋒.媒介融合時代的電視媒體轉型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7,3(2):98-101.
[4]姚洪磊,石長順.新媒體語境下廣播電視的戰略轉型[J].國際新聞界,2013,35(2):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