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文化中心 百川健康資訊
世界觀也叫宇宙觀,是指人們對世界或宇宙的總的根本的看法,即認識論觀點。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或社會發展狀況的不同,因而在不同的歷史時代,有 著不盡相同的世界觀或宇宙觀。即便是在同一個時代,也會由于人的文化知識結構不一以及社會地位的不同,因而其觀察問題的角度也會不同的,所以,形成的世界觀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當今所倡導的“唯物論”的世界觀,只能是說是我們這個特定歷史時代的產物,它雖然說是人類的最現代的“世界觀”,但絕不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正確、最完整的“世界觀”。
在歷史上,“唯物論”和“唯心論”這兩種世界觀一直是在進行著長期的論戰,彼此也都曾經交替地主導過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范圍的人們的世界觀,尤其是在歐洲。而在我們中國偏執于某一論的時候并不是很多見,自有西周以來至20世紀初(即五四新文化運動),我們的先人提倡的是一種“心物并重”的世界觀,這就是說,在這兩千五百多年中,我們的炎黃子孫是既不唯物,也不唯心,但又重視心,也重視物,即執其兩端的“心”與“物”,而取其“中”的認識論的觀點。這里的“心”、“中”和“物”可視之“三元”,因此,這也可以說是一種“三元論”(而不是唯一論)的世界觀了。
當歷史進入20世紀后半葉后,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已把人們推進到了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時代人們遇到的諸多復雜問題(亦稱復雜性科學)已經不可能在牛頓力學的單一因果鏈的思維平臺上獲得滿意的答案,除了對立雙方之間的力學作用之外,還必須考慮介質或者環境變化的信息作用問題。對立雙方長期斗爭的結果并不總是一個吃掉另一個,而往往是兩敗俱傷,由第三者或第三態主導局面。因此,在信息時代,人們已經發現其思維方法應該是至少要考慮三個最基本的要素而不是兩個。比如:物質、能量和信息;無序、有序和自序;整體、局部和媒介;主體、對象和環境;正態、負態和零態;宏觀、微觀和中觀等等。其中,物質、能量和信息是學術界已經公認的,它們三者是人類可利用的三大基本的戰略資源。即整個世界包括我們的人體都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者所共同構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物質、能量和信息三者之間究竟是什么關系呢?物質和能量的關系是相互轉化的關系,即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物質;能量和信息的關系是負載與駕馭的關系,即能量負載信息,信息駕馭能量;物質和信息的關系是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即物質包含信息,信息隱含于物質(由于物質和能量可以相互轉化,而能量受信息的駕馭,因而也可以說信息間接地駕馭著物質);正是由于物質所包含的信息(包括性質)不同,才構成了物質之間的差異。進一步看,物質最具顯性,信息最具隱性。所謂顯性其實就是表象性;所謂隱性其實就是內涵性。由此可見,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要素”之中,信息是更為本質的,因而是居于主導的地位。可見,這三者之間是相互交錯、密不可分,合而為一的。
不僅如此,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者還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即物質可以被加工成材料或機器,亦為工具準備形體;能源可以被轉換為動力,為工具注入活力,驅動機器運轉;信息則可以被提煉成為知識和智慧,為工具和機器提供智能指令。或者說:物質是能量的基礎,能量是信息的基礎;反過來說:信息主宰能量,能量驅動物質。在這三種資源之中,物質資源相對直觀而形象,信息資源是比較玄妙或意象,而能量資源則介于兩者之間而相對抽象。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是由客觀形象而至抽象,再到主觀意象。這就決定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生產力發展進程。在農牧業時代,人們主要利用物質這一種資源來制造人力工具(稱為一維工具、死工具),這種“物質”又全部取之于自然環境中;在工業化時代,人類進一步學會了高效地利用能量這一種資源,并把它與物質材料結合起來制造動力工具(稱為二維工具、活工具),致使物質和能量大顯身手、大出了風頭,使我們看到了電燈代替油燈,汽車代替了馬車;到了信息化時代,人類又學會了利用信息這一種智能資源,并把它與物質和能量結合起來制造智能工具(稱為三維工具、聰明工具),也使我們看到計算機代替生產線上的工人。也因此在信息時代,大量的下崗和失業已是在所難免的,因為,當今信息的利用和作用已無處不在。
總之,在信息化時代,一種以“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基元的哲學指導思想正在取代傳統哲學“結構決定功能”(即物質和能量)的二元論思想原則,并起著主導作用。這種新的哲學思想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三個具有正交完備性的最基本的要素構成的,比如熱力學有三定律,機械學有三定律,生物學也有三定律(遺傳、變異、自然淘汰),現代交叉科學有老三論(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新三論(協同論、突變論、耗散結構論),馬克思主義有三個基本原理,彩色電視中有三基色原理,任何事物可能都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個基本要素的完整體現,任何事物(包括機體)的組織形態都可能存在著三態(即固態、液態和氣態),也可能都存在著無序、有序和自序這三種極端的模式等等。這種“三基元論”的哲學指導思想原則,無疑將改變我們對整個世界的研究方法和認識論的諸多觀點。
(本文節選自百川《三元論思想》,原創作者:黃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