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學葛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心臟彩超及心電圖對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12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同時對其進行心臟彩超及心電圖檢查,并對檢查結果進行分析判斷。結果:實施心電圖檢查,檢出左室肥厚39例,左房增大14例,左室擴大13例,主動脈擴張及主動脈彈性減退各0例;實施心臟彩超檢查,檢出左室肥厚92例,左房增大49例,左室擴大43例,主動脈擴張16例,主動脈彈性減退77例。兩種檢查方法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臟彩超檢查對確診高血壓性心臟病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心電圖檢查能夠有效預防漏診情況的發生,臨床上應將兩種檢查方法配合使用,從而作出更加確切的診斷。
【關鍵詞】心臟彩超;心電圖;高血壓性心臟病;診斷價值
【中圖分類號】R5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02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環境的不斷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凸顯,我國高血壓患病人群在不斷擴大。高血壓具有病程長,病情持續進展的特點,持續的高血壓狀態導致體循環動脈壓不斷升高,嚴重影響機體的血液流變,繼發心、腦、腎等多器官損傷。尤其是對心臟的損傷更為嚴重,常常引起心肌纖維化、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擴張,左心房增大等多種器質性心臟疾病,被稱之為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患病早期由于心臟的有效代償而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常常被患者忽視,錯過了最佳的診斷治療時間,而當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時,往往是進入了疾病的中后期,病情發展已然較重,患者很有可能出現心力衰竭或猝死的情況,預后情況不容樂觀。因此,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而言,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心臟彩超和心電圖是臨床上診斷高血壓性心臟病常用的輔助檢查工具,本文探討分析這兩種檢查工具對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更加準確的參考依據,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9期間收治的12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于患者就診1周內,同時對其進行心臟彩超及心電圖檢查。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54例,年齡46—80歲,平均(66.3±5.2)歲,病程2年—17年,平均(9.8±1.6)年。所選患者均符合WHO對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其中并發糖尿病38例,并發并腦血管病59例,并發冠心病46例,同時排除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肝腎功能異常、妊娠、惡性腫瘤等患者。
1.2 檢查方法 心臟彩超檢查:采用阿洛卡α 5多普勒彩超儀進行檢查,設定探頭頻率2.0—3.0 MHz。指導患者左側臥位,充分暴露前胸,進行心臟常規掃查,以左室長軸切面作M型取樣。主要檢測主動脈內徑、心臟室壁厚度、左室收縮功能、腔室大小、容積、左心室射血分數、心輸出量等,并對舒張期心臟血流頻譜E峰、A峰及E/A值進行監測、計算、判斷。心電圖檢查:采用上海光電心電圖檢測儀進行心臟檢查。指導患者取仰臥位,用酒精擦拭導聯部位,而后進行12導聯心臟檢查,檢查結果由專業醫師進行判斷、分析。
1.3 診斷標準
1.3.1 心電圖診斷標準 左心房增大:PV1負向波>0.04 s,深度值>1 mm,ptfv1絕對值<-0.04 mm.s,PII發生雙峰值,時間常≥0.11 s,同時P與P—R的對比數值應超過1.6;左室肥厚:左室高電壓,P波增寬且出現切跡,女性SV1 + RV5 ≥3.5 mv,男性SV1 + RV5 ≥4.0 mv,RV5≥2.5 mv,RV1≥1.0 mv,QRS電軸右移,R I+S III≥2.5 mv,V1室壁激動時間>0.03s,R波或VS波上移,ST-T段下移,T波倒置,心電軸左偏。
1.3.2 心臟彩超診斷標準 左室擴大:二尖瓣腱索水平短軸切面左室內徑女性>50 mm,男性>55 mm;左室肥厚:二尖瓣短軸切面舒張期>14 mm,前后徑>13.0mm,左室后壁與室間隔之間的絕對厚度>11mm;室間隔肥厚:二尖瓣短軸切面舒張期>12.5mm,前后徑>12.5mm。
1.4 統計方法 采用軟件SPSS20.0進行統計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行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26例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實施心電圖檢查,檢出左室肥厚39例,占比30.95%,左房增大14例,占比11.11%,左室擴大13例,占比10.32%,主動脈擴張0例,主動脈彈性減退0例;實施心臟彩超檢查,檢出左室肥厚92例,占比73.02%,左房增大49例,占比38.89%,左室擴大43例,占比34.13%,主動脈擴張16例,占比12.70%,主動脈彈性減退77例,占比61.11%。檢查結果說明對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實施心臟彩超檢查的陽性檢出率明顯高于心電圖檢查,兩組檢查方法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衛生條件得到不斷改善,人們對疾病的防治意識逐漸增強,臨床醫師在疾病的診斷治療過程中面臨的考驗更加嚴峻,盡早對疾病確診成為臨床醫師關注的焦點。高血壓性心臟病對患者左心房、左心室的損傷最為嚴重,左房、左室代償性增大、肥厚成為主要臨床表現,也是診斷高血壓性心臟病的主要指標,而且左心房增大要比左心室肥厚發生的時間更早。采用心電圖或心臟彩超檢查可輔助診斷高血壓性心臟病,在臨床上具有明顯的應用優勢。由于高血壓病不影響患者心肌正常的收縮功能,尤其是對于代償期內的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其心電圖檢查通常不會發現異常情況,而一旦顯示左心室增大、增厚等情況,患者已處于疾病的中晚期,對該病的早期診斷存在局限性。另外,左室擴大、左房增大、主動脈擴張、主動脈彈性減退同樣也是高血壓性心臟病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在疾病的診斷過程中應予以充分考慮。心臟彩超檢查,可以對患者的左、右心室收縮功能、舒張功能進行測定,以便對心功能和血流動力學作出準確評價,為臨床診斷、治療提供參考依據。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偶爾會發生咳嗽、頭暈、胸悶等情況,易被看作是肺部問題而導致漏診、誤診,使患者錯過最佳的診斷和治療時機。
綜上所述,心臟彩超檢查具有準確率、敏感性高的特點,而心電圖檢查具有操作簡單、便于攜帶、操作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等諸多優點,而且能夠有效預防漏診的發生和確診高血壓性心臟病中晚期患者。臨床上對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應將兩種檢查方法聯合使用,診斷效果更佳,從而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
參考文獻
閻振紅,朱芳,丁明巖,等.心臟彩超及心電圖對高血壓性心臟病的診斷價值分析[J].中國醫學創新,2016,13(11):48-51
袁旭.心臟彩超及心電圖對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的診斷價值[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6,(01):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