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芯 付凌霄
【摘 要】目的:分析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診斷腕管綜合征的臨床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就診108例腕管綜合征患者,對患肢進行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分析其SCV、MCV、SNAP、CMAP、DML及肌電圖異常的陽性率。結果:腕管綜合征患者表現出一定程度的SCV減慢(90.74%)、MCV減慢(42.59%)、SNAP波幅下降(62.04%)、CMAP波幅下降(21.30%)、DML延長(63.88%),同時記錄到纖顫波或正銳波(37.96%)及MUAP異常(23.15%),其中SCV減慢陽性率最高。結論:通過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能夠對腕管綜合征診斷提供相對客觀依據。
【關鍵詞】神經-肌電圖;腕管綜合征;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R5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01
腕管綜合征或稱為正中神經卡壓綜合征,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腕管內容積減小或者壓力增高,使正中神經受壓、功能障礙,表現出神經支配區域的功能異常,如手部出現麻脹感,橈側3指半的麻木、疼痛,甚至出現拇短展肌肌力下降、對掌困難及大魚際肌萎縮[1]。根據該疾病發病原理,選擇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方法對腕管綜合征進行檢查,可通過神經傳導的動作電位的改變判斷神經受壓位置及程度,本研究通過分析我院腕管綜合征患者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結果,討論其在臨床診斷中的價值。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期間我院診斷腕管綜合征患者10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87例,年齡26-63歲,平均(43.75±11.08)歲,病程19天-8年。納入標準:1 患肢橈側3個半手指麻木、感覺障礙或疼痛;2 伸指障礙、握力減弱,大魚際肌萎縮;3 正中神經受壓體征,Tinel試驗或和Phalen試驗陽性;4 神經-肌電圖提示正中神經傳導異常。該研究方案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檢查方法
本研究選用丹麥丹迪全功能肌電誘發電位儀Keypoint.NET,在室溫26℃左右,保持室溫相對恒定,患者端坐位、無干擾條件下進行檢查。
1.2.1 感覺神經傳導檢查:測量正中神經感覺神經的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以及感覺動作電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rotential,SNAP)的波幅。
1.2.2 運動神經傳導檢查:測量正中神經運動神經的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以及末端運動傳導的潛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
1.2.3 肌電圖檢查:測量拇短展肌肌電圖,記錄纖顫波、正銳波及運動單位動作單位(motor unit action potential,MUAP)。
2 結果
2.1 腕管綜合征患者的神經電圖檢查結果
先分析108例腕管綜合征患者神經電圖結果,多數患者表現為正中神經SCV的減慢,陽性率達90.74%,SNAP波幅下降(62.04%)和DML延長(63.88%)的陽性率相近,CMAP波幅下降的陽性率較低(21.30%)。
2.2 腕管綜合征患者的肌電圖檢查結果
入組腕管綜合征患者拇短展肌肌電圖中,41例檢出纖顫波或正銳波(37.96%),25例檢出MUAP時限長或波幅增寬(23.15%)。
3 討論
腕管是指解剖學上腕骨及腕橫韌帶組成的骨性纖維隧道樣結構,正中神經穿過其中,當體力勞動、腕骨骨折、石膏固定不當、腕管內腫瘤、關節炎等原因引起腕管內壓力增高時,其內正中神經受壓,繼而表現出其支配區域的功能障礙,即腕管綜合征[2]。正中神經功能包括感覺和運動功能,當感覺功能障礙時,表現為橈側3個半手指感覺減退或麻木,運動功能障礙則表現為拇短展肌肌力下降,甚至大魚際肌萎縮[3]。
本研究對所有入組患者患肢進行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分析其SCV減慢、MCV減慢、SNAP波幅下降、CMAP波幅下降及DML延長的結果,發現其陽性率有所差異。本研究入組108例患者中,病程時間19天至8年不等,時間差異較大,考慮與該疾病的發病原因與癥狀的低特異性有關,該疾病患者多存在長期患肢反復腕部活動,最終導致腕管壓力增高,且其癥狀與頸椎病等其他疾病引起周圍神經功能障礙鑒別存在一定困難,因此,不同患者醫院就診及診斷時間差異較大,而正中神經損害嚴重程度不同時,具有不同的神經-肌電圖電生理表現[4]。
本研究發現SCV減慢陽性率最高,腕管綜合征患者正中神經發生脫髓鞘病變,多先累及感覺纖維,因此神經-肌電圖檢測時,表現為SCV減慢、繼而SNAP波幅下降,因此SCV減慢和SNAP波幅下降兩指標對診斷腕管綜合征具有較好的靈敏度。而MCV減慢、CMAP波幅下降及DML延長提示正中神經的運動神經受累,雖其陽性率低于感覺神經指標,但當該類指標陽性時,提示正中神經受累嚴重程度。兩者相結合,能夠更好發現正中神經損傷及其損傷的嚴重程度。
此外,肌電圖檢查針對拇短展肌的纖顫波、正銳波及運動單位動作單位進行記錄,對神經電圖結果起到補充作用,當正中神經支配肌肉受累時,提示該疾病病情的加重,以及預后的不良。
綜上所述,通過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能夠對腕管綜合征診斷提供相對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
魯亞蕊,畢寵剛,張曉楠,蘇魏魏.神經-肌電圖電生理檢查應用于腕管綜合征的診斷價值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10):1256-1257.
張敏健,沈儉,程記偉,王澤,姜玉祥,張利軍,張曉菁.327例腕管綜合征患者的肌電圖分析[J].上海醫藥,2017,38(02):19-21.
曹春燕,邢威,田增,孫玉蘭.手臂振動病與腕管綜合征的鑒別診斷[J].工業衛生與職業病,2007(03):171-172.
鐘燕霞,黃為民.神經-肌電圖在腕管綜合征診斷中的價值[J].贛南醫學院學報,2007(02):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