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金仙 黃曉杰
【摘 要】目的:提高護理人員評估和預測自殺危險因素的能力,從而達到有效的預防精神病患者自殺的目的。方法:我們使用PUBMED CENTRAL,MEDLINE,RePORTER和Elsevier等數據庫對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的文獻進行檢索,查找與自殺意圖、自殺風險因素、護理人員的自殺意圖評估和預測以及相關培訓的已發表文獻。結果:我們根據最終選定的八篇文章確定了兩個研究主題:自殺風險因素和自殺評估培訓計劃。結論:提高護理人員評估和預測自殺危險因素的能力是減少精神病患者自殺意圖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自殺;自殺意圖;自殺風險因素;培訓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2
1 簡介
自殺是有意的自我傷亡行為。已有的自殺干預措施的有效性研究主要是針對一般人群的自殺預防、干預的評估。自殺患者得不到合理的護理。此外結合精神護理費用的上漲,對精神病患者自殺行為最形之有效的預防就是對患者自殺意圖的預評估。為此,本文檢索了與自殺風險因素的評估及自殺風險評估培訓相關的、已發表的研究文獻。
2 方法和材料
我們使用PUBMED CENTRAL、MEDLINE、RePORTER和Elsevier等文獻數據庫對2010年1月至2017年8月的文獻進行檢索,并采用以下關鍵詞:“自殺意圖”、“精神病學”、“精神病患者護理”、“自殺評估”、“自殺預測”、“危險因素”和“自殺評估培訓”。搜索僅限于發表于最近七年的、同行評議的研究文章、臨床試驗、病例報告和實踐指南。
3 結果
我們根據最終選定的八篇文章確定了兩個研究主題:1)自殺的危險因素; 2)評估培訓計劃及成功的培訓案例。
3.1 自殺的危險因素
自殺意圖的產生是重度抑郁癥患者的核心癥狀。由抑郁而生的絕望也增加了精神病患者的自殺風險1。此外,有自殺意圖的精神病患者通常同時患有重度抑郁癥或其他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焦慮癥,雙相或單極等精神障礙。
除了精神障礙,一些體內酶、脂肪酸、遺傳基因也是自殺的風險因子,可作為自殺預測的標志物。女性自殺患者血小板單胺氧化酶(MAO)活性顯著降低,但并未出現在男性自殺患者中2。因此,MAO可作為檢測女性精神病患者自殺意圖的標志物2。另外,抑郁癥患者的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升高也是自殺風險的預測因子3。流行病學和遺傳學研究還發現了自殺行為的遺傳危險因素。如:血清素轉運蛋白基因(SLC6A4)中的遺傳變體與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殺行為相關4。色氨酸羥化酶1基因(TPH1)中的多態A218C被證實與自殺或自殺性嘗試有關5。
藥物及酒精的濫用也是自殺行為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服用大麻會導致患者產生強烈的自殺企圖6。藥物不良反應增加了患者試圖或完成自殺的風險7。此外,酗酒也是青少年自殺的重要風險因素8。
3.2 自殺評估及培訓方案
直接接觸抑郁癥、精神分裂或其他精神類障礙的患者的護理人員應著重評估患者目前是否具有自殺意圖。因此,自殺風險的評估和預測對于防止患者死亡至關重要。自殺是一個復雜的、多因素的個人行為,精神科護理人員對于自殺風險的評估也需要進行多元化、多維度的專業分析,應著重著眼于引發自殺意圖的危險因素評估,并結合患者的目前/過去意圖和計劃。
自殺評估培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護理人員識別自殺意圖的危險因素。為加強這一技能,多元化的醫護團隊應制定有效的自殺預防培訓來提高護理人員的自殺評估能力。然而,接受過自殺評估培訓的護士護理的患者是否比未經過培訓的護士護理的患者更容易從自殺意圖中恢復?此外,患者自殺意圖是否會有所降低?de Beurs 等9人的隨機對照試驗表明:培訓后,護理人員評估能力的提高降低了患者自殺的意圖;患者也更容易從自殺意圖中恢復。另外,經過培訓的護理人員護理的患者自殺嘗試總數量減少。此外,專業的“守門員”培訓有助于提高護理人員對精神病患者自殺的評估能力10。
這些成功的培訓方案一般有兩個步驟:一是專家對高級醫護人員進行培訓。自殺評估專家與自殺患者的互動作為高級醫護人員培訓教程。其次,護理小組或一般護理人員由訓練有素的高級人員進行培訓。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培訓計劃的成功也在于使用角色扮演和反饋的教學、學習方法,便于學員更有效地掌握這些自殺風險評估技能。但單次培訓是不夠的,需要從多方面對護理人員進行持續的培訓,以便更有效地減少患者自殺企圖。
4 結論
文章中,我們確定了兩個研究主題:1)自殺的危險因素; 2)評估培訓計劃及成功的培訓計劃案例。這些主題為精神科醫護人員預防和評估精神病患者的自殺提供了依據。自殺的風險因素評估的相關培訓有利于提高醫護人員在評估和預測自殺風險方面的能力,使其更好地識別和防止精神病患者自殺。
參考文獻:
Williams JM,Crane C,Barnhofer T,et al.Recurrence of suicidal ideation across depressive episodes.J Affect Disord.2006,91:189-194.
Meltzer HY,Arora RC.Platelet markers of suicidality.Ann N Y Acad Sci.1986,487:271-80.
Sublette ME,Hibbeln JR,Galfalvy H,et al.Omega-3 polyunsaturated essential fatty acid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future suicide risk.Am J Psychiatry.2006,163(6):1100-1102.
Lindholm Carlstr?m E,Saetre P,Rosengren A,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a genetic variant in the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SLC6A4)and suicidal behavior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Behav Brain Funct.2012,8:24.
Bellivier F,Chaste P,Malafosse A.Association between the TPH gene A218C polymorphism and suicid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Am J Med Genet B Neuropsychiatr Genet.2004,124B:87-91.
Bruijnzeel AW,Gold MS.The role of 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like peptides in cannabis,nicotine,and alcohol dependence.Brain Res Brain Res Rev.2005,49(3):505-528.
錢雪榮.精神病患者自殺行為的特征及護理對策.中國醫藥衛生,2005,6(3):20.
Swahn MH,Bossarte RM.Gender,early alcohol use,and suicide ideation and attempts:findings from the 2005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J Adolesc Health.2007,41(2):175-181.
de Beurs DP,de Groot MH,Bosmans JE,et al.Reducing patients' suicide ideation through training mental health team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Dutch multidisciplinary practice guideline 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suicidal behavior:study protocol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Trials.2013,14:372.
Rihmer Z,Rutz W,Pihlgren H.Depression and suicide on Gotland.An intensive study of all suicides before and after a depression-training programme for general practitioners.J Affect Disord.1995,35:147-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