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梅
【摘 要】目的:觀察舒適性護理用于肛腸術患者術后恢復自主排尿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收治的96例肛腸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48)和研究組(n=48),所有患者均需行肛腸手術,其中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研究組加施舒適性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恢復自主排尿的情況。結果:對照組患者的殘余尿量為(93.84±8.75)ml,研究組為(72.16±6.34)ml,顯著比對照組少(P<0.05);對照組患者的留置導尿管時間為(13.89±1.64)d,研究組為(10.23±1.27)d,顯著比對照組短(P<0.05);對照組患者的尿潴留發生率為22.92%(11/48),研究組為8.33%(4/48),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患者的舒適度(GCQ)評分為(92.47±8.25)分,研究組為(116.82±9.94)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舒適性護理有利于肛腸術患者術后快速恢復自主排尿,減少殘余尿量,縮短恢復時間,降低尿潴留發生幾率,患者感到更加舒適,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舒適性護理;肛腸術;恢復自主排尿
【中圖分類號】R47.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肛腸疾病多發于肛門、直腸等部位,是人類特有的疾病。肛腸手術是臨床治療肛腸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的特點,不足之處是影響患者的排尿功能,加上術后留置導尿管,容易引發尿潴留等并發癥,此時患者膀胱滿漲卻無法排尿,容易引發一系列問題,而且不利于預后恢復。本研究把舒適性護理引入肛腸手術中,觀察其對于患者恢復自主排尿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7年11月間我院收治的96例肛腸疾病患者,均需行肛腸手術。其中痔瘡手術30例、直腸潰瘍手術22例、肛瘺手術19例、直腸息肉手術15例、肛周膿腫手術10例。按照隨機數字法把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都為48例,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22例;年齡23~75歲,平均(50.38±4.62)歲。研究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24~76歲,平均(50.74±4.8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式等基本信息無明顯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術前做好相關準備,行健康知識宣教,術后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定時查房詢問患者狀況,提供引流管護理和常規止痛護理,指導患者用藥,介紹注意事項等。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施舒適性護理,具體內容包括:①術前舒適性護理。術前患者易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需針對患者實際情況給予心理輔導,及時緩解患者心理壓力。護理人員需要做好相應的健康教育,向患者介紹手術流程、重要意義、成功案例等,使患者保持輕松、舒適的狀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另外,為了術后快速恢復自主排尿功能,需指導患者進行肛門括約肌收縮訓練,5~10min/次,3次/d,告知患者生活起居應有規律,以免病情反復發作。②術中舒適性護理。術中嚴格遵循無菌操作理念,以盡量減少患者的損傷。事先把需輸注的藥液加熱至37℃左右,以盡量減少對患者機體的刺激。還可用棉被遮蓋裸露的皮膚,以免低體溫引發不良反應。③術后舒適性護理。術后護理人員需做好患者肛門、會陰等處的清潔處理,告知患者注意清潔衛生,大便后用溫水清洗肛門,內褲應寬松透氣,以棉織品為宜。對于留置導尿管的患者,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并詳細記錄下排尿情況。為了緩解患者的疼痛,護理人員可示范正確的呼吸方法,疼痛時行胸式呼吸,以減輕腹部壓力。囑患者平常宜取舒適體位,經常翻身或變化體位,以防出現壓瘡。④功能鍛煉。術后第1天開始指導患者在病床上做上舉、外展、屈伸、握緊、放松等上肢動作,進行早期功能鍛煉。術后第5天開始進行肛門、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和舒張鍛煉,術后第6天可適當做抬腿、下蹲等下肢運動,以促進排尿排便功能的恢復。護理人員還可指導患者按壓關元穴,輕揉下腹部,冷熱交替敷膀胱區,以促進尿液的排泄。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殘余尿量、留置導尿管時間、尿潴留發生率、舒適度(GCQ)評分。手術結束后的14天內患者可自行排尿,而且B超測殘余尿量不超過100ml,視為恢復自主排尿,反之為尿潴留。使用簡化舒適狀況量表判斷舒適度,共4個維度28個條目,按4級評分法評分,分數越高表明越舒適。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計量資料用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檢驗,P<0.05表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排尿情況
如表1,對照組患者的殘余尿量為(93.84±8.75)ml,研究組為(72.16±6.34)ml,經過對比,t=4.952,P<0.05,研究組患者的殘余尿量顯著少于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的尿潴留發生率為22.92%(11/48),研究組為8.33%(4/48),對比可得,=3.872,P<0.05,研究組患者的尿潴留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對照組患者留置導尿管的時間為(13.89±1.64)d,研究組為(10.23±1.27)d,經過對比,t=4.867,P<0.05,研究組患者留置導尿管的時間顯著比對照組短。
2.2 比較兩組患者的舒適度(GCQ)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的舒適度(GCQ)評分為(92.47±8.25)分,研究組為(116.82±9.94)分,經過對比,t=4.008,P<0.05,研究組患者的舒適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3 討論
肛腸科疾病是臨床外科常見病,發病部位多為肛門和大腸,相對較為隱秘和尷尬,相關治療較易使患者產生極大的不適感。而排尿牽涉到膀胱與神經反射的相互作用,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生理過程,其中的任何改變,都可能引發尿潴留、尿失禁、尿道損傷等并發癥,導致排尿困難。肛腸手術屬于有創性治療,容易出現手術刺激、局部切口疼痛、肛門括約肌痙攣等,給患者機體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傷,從而影響排尿反應,這成為影響手術效果的重要因素。
舒適性護理以患者為中心,是一種整體化、個體化護理模式,目的是減少不和諧、不愉快因素,使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達到愉悅狀態,以保證手術治療效果,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患者身心的快速康復。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研究組患者的殘余尿量為(72.16±6.34)ml,尿潴留發生率為8.33%(4/48),留置導尿管時間為(10.23±1.27)d,舒適度(GCQ)為(116.82±9.94)分,各指標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可見舒適性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者自主排尿功能,降低尿潴留發生率,提高患者舒適度,對于患者預后康復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廖一镅.舒適護理對肛腸術后恢復自主排尿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8,24(1):273-274.
袁麗莉.舒適護理對肛腸術后恢復自主排尿的影響分析[J].健康前沿,2017,26(5):105.
黃文秋.舒適護理干預對肛腸疾病術后恢復自主排尿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7,2(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