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子成
【摘 要】目的:研究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頸椎疾患的療效。方法:選擇我院于2015.9月-2016.10月間收治的14例頸椎疾病患者,均為其提供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評價患者術后結果及頸椎JOA評分。結果:14例患者手術平均用時為(116.28±15.40)min,術中出血量平均為(110.45±21.40)ml,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并發癥情況:切口出血1例。術前14例患者頸椎JOA評分平均為(9.42±1.04)分,術后評分為(15.41±1.01)分,(t=15.460,P=0.000)。結論:臨床醫師為頸椎病患者采取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可快速改善患者頸椎病癥狀,術后療效樂觀,幫助改善頸椎功能。
【關鍵詞】頸椎病;內窺鏡;頸椎間盤;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1
頸椎病是骨科常見病,發病人群多集中于成年人,發病因素較多,包括長期坐姿不佳、年齡較大導致頸椎發生退行性病變、長期重體力勞動造成慢性勞損、睡姿不良、缺乏體育鍛煉等,發病后患者主要癥狀包括主訴頸背疼痛、手指發麻、乏力等,疾病發生后會影響患者日常工作與學習,對其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引起機體主觀不適感[1-2]。臨床針對頸椎病患者可采取多種治療手段,如藥物、手術、運動、牽引、中醫按摩及推拿等。文章選擇我院于2015.9月-2016.10月間收治的14例頸椎疾病患者,為所有患者均提供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該手術作為微創脊柱外科術式,具有微創的特點,現將其治療效果總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5.9月-2016.10月間收治的14例頸椎疾病患者,包括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齡范圍在24-72歲,平均為(47.3±6.0)歲,病程在1-4年,平均為(2.1±0.5)年,疾病類型:脊髓型7例、神經根型3例、交感型4例。單節段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間植骨融合10例、相鄰兩個椎間盤切除及植骨融合、內固定術4例。納入標準:所有患者本人自愿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研究取得患者同意;入院后均接受攝頸椎正側位X線片及MRI確診[3]。需排除合并其他嚴重疾病患者。
1.2 方法
術前常規為患者提供訪視、知識宣教等,術日安全護送患者進入手術室,指導其擺好仰臥位后,在患者頸肩部墊一軟枕,幫助頸部保持輕度后伸位,患者調整患者頭部位置,稍稍偏向左側,配合麻醉師完成氣管插管全麻操作。自患者椎間隙平面沿著右側胸鎖乳突肌內緣向頸前正中線做一橫切口,長度一般在3.5cm左右,醫師使用手術刀切開皮膚及組織后,開始鈍性分離頸闊肌、將食道外側與胸鎖乳突肌、頸部血管鞘內側進行分離,醫師使用食指保護內臟間隙,分離血管鞘與內臟鞘,向前分離直至椎前筋膜。結束操作后醫師使用克氏針將頸椎病變處間隙進行定位,采用C臂透視儀輔助完成定位后,采用擴張管道置入,最后置入內窺鏡,采用內窺鏡撐開器撐開內部通道后,做好導管固定工作,連接內鏡系統。醫師采用電刀將病變頸椎切除,同時切除相鄰軟骨,取患者自體髂骨輔助完成椎體間植骨操作,操作完成后采用適宜大小的頸前路鈦板固定,透視輔助下確定螺釘位置,松開自由臂后結束手術,器械護士確認器械數量準確無誤后,做縫合處理。術后為患者佩戴頸圍,早期鼓勵患者在家屬陪伴下離床活動。
1.3 觀察指標
頸椎JOA評分標準:觀察指標包括運動(8分)、感覺(6分)、膀胱功能(3分),總分為17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頸椎功能較好[4]。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評估手術結果
14例患者手術平均用時為(116.28±15.40)min,術中出血量平均為(110.45±21.40)ml,所有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并發癥情況:切口出血1例。
2.2 評估患者手術前后頸椎JOA評分
術前14例患者頸椎JOA評分平均為(9.42±1.04)分,術后評分為(15.41±1.01)分。
3 討論
文章結果表明為頸椎病患者提供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后,患者術后頸椎功能恢復情況樂觀,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術中出血量較少。分析原因發現,該手術應用的主要優勢包括:⑴手術具有微創性,與其他術式相比較而言,該手術術中明顯減少切除范圍,減少對頸椎前方組織及器官的損傷,直接降低術中出血量。此外術中切口范圍較小,術后愈合時間相對較快,患者疼痛度較低,住院治療縮短,減輕主觀不適[5]。⑵手術中需在內窺鏡手術監視下完成手術操作,內窺鏡傳導出的圖像可將手術部位放大至2-3倍,相較于直視下的手術操作,準確度更高。但同時該種術式也存在一定不足,手術對醫師技術要求較高;該種手術技術需醫師進行長期進行手眼配合訓練后方可掌握。術中工作通道易發生移動,固定存在難度,且過于狹窄的椎間隙牽開難度較大,對于手術操作存在限制,
綜上所述,臨床醫師為頸椎病患者采取內窺鏡下頸椎間盤切除及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手術療效樂觀。
參考文獻
陳博來,李永津,林涌鵬等.經皮全內鏡下頸后路椎間盤切除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J].中華外科雜志,2017,55(12):923-927.
孫兆忠,鄭振陽,李瑞等.經皮頸椎后路內窺鏡術安全性的應用解剖學[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7,25(7):652-656.
楚磊,劉超,陳亮等.椎體入路經皮內鏡髓核摘除術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5):349-353.
鐘杰.脊椎釘棒固定系統聯合椎體間植骨治療腰椎滑脫癥臨床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5,21(9):1486-1488.
王林,劉寶戈.后路腰椎椎體間植骨融合術與經椎間孔入路腰椎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病變的近期療效對比[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3):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