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曉依
【摘 要】目的:探討分析反復性頑固性黃疸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分析于2007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間于我院治療的反復性頑固性黃疸患者8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后不同治療方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42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西藥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患者的基礎之上行中西醫結合治療。兩組療程均4周,共觀察兩個療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指標變化情況。結果:通過予以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相較觀察組患者明顯較低(p<0.05);對照組患者的ALT、AST、TBIL改善程度相較觀察組患者明顯較差,兩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通過對反復性頑固性黃疸患者,行中西醫聯合治療,能夠取得顯著臨床療效,并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肝膽各項指標水平,調節患者的肝功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狀態,屬中醫辨證論治中的清熱利氣、活血化瘀、利水瀉濁法的綜合治療,可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關鍵詞】反復性頑固性黃疸;中西醫治療;肝功能
【中圖分類號】R7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2
反復性頑固性黃疸通常指的是患者的體內膽色素代謝障礙,導致患者血液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黏膜及鞏膜、皮膚黃色的臨床病癥[1]。在長期的黃疸治療中,如果病程時間較久,毛細膽管形成內單栓,肝細胞內膽色素發生滯留情況,就會致使患者出現膽紅素攝取、排泄以及結合等功能障礙,因此出現反復性頑固性黃疸癥狀[2]。對此病癥臨床中通常誤認為急性肝病發生誤治,體內膽紅素發生反復升高,或者超出半年以上的長期升高,有著較為復雜的病癥機理,治療也存在較大難度,因此較難有所療效[3]。本次研究探討分析反復性頑固性黃疸患者接受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于2007年1月至2015年1期間于我院治療的反復性頑固性黃疸患者84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按照患者入院后不同治療方法均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均42例。所有納入本次研究患者均符合頑固性黃疸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患者中包括26例男性和16例女性,年齡為27-62歲,平均年齡為(38.91±2.44)歲;觀察組患者中包括23例男性和19例女性,年齡均為29-64歲,平均年齡為(40.11±2.05)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統計學可比意義不高,兩個樣本率無對比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護肝降酶、利膽退黃、抗病毒、降脂等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克黃方口服治療,克黃方中藥組成:柴胡5g、姜半夏6g、焦山梔6g、炒枳殼8g、綿茵陳15g、海金砂20g(包煎)、白茯苓20g、車前子20g(包煎)、生大黃8g、生薏仁30g、赤芍30g、葛根15g、廣木香8g、丹參15g、廣金錢草25g。中藥每日1劑,煎汁分兩次服用。兩組療程均4周,共觀察兩個療程。在治療前后各檢查記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變化,觀察患者治療前后臨床體征。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及指標變化情況。
1.3 評價標準
當患者的臨床病癥消失,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指標均恢復至正常范圍內,即為治愈;當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指標也均有所改善,改善幅度超出50%,即為顯效;當患者臨床癥狀基本好轉,患者的ALT、AST、TBIL水平指標改善幅度在30%-50%之間,即為有效;當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改善,且病情加重即為無效。
1.4 統計學方法
以軟件SPSS20.0為統計學基礎軟件,兩個樣本率比較以率(%)表示,用檢驗,卡方值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價值。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相較 通過予以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相較觀察組患者明顯較低,兩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1所示)。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指標變化相較 通過予以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的ALT、AST、TBIL改善程度相較觀察組患者明顯較差,兩組存在顯著差異(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反復性頑固性黃疸癥狀在臨床中,有著較差的退黃療效,主要原因就是由于患者的體內膽汁出現淤積、肝細胞功能被反復破壞,出現血液微循環障礙等復雜因素。有相關研究表明,反復性頑固性黃疸,膽汁分泌在患者的肝內膽管,較易出現肝內膽汁淤積癥狀[4]。黃疸在中醫論證治療中,通常被認為是感染濕熱疫毒病癥,肝膽之氣淤積,膽汁疏泄失常,或者患者淤熱與濕濁互結,損傷患者的肝膽功能,使膽汁不循常道,從而導致患者的身體眼睛發黃,而黃疸日久則必生瘀血。在病程最初主要病機是濕熱邪毒侵襲,肝膽氣機失疏,繼而則濕熱內滯,氣血失衡致黃疸加重,病久不愈則氣滯血瘀,濕熱膠結不解致病情反復難愈,氣血虧虛。因此中醫論證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氣、活血化瘀為主[5],并輔以利水退黃、通便瀉濁諸法。在本次研究中行中西醫聯合治療,其中克黃方系中醫《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的經典名方小柴胡湯與茵陳蒿湯據臨床經驗加減而成。小柴胡湯與茵陳蒿湯經長期的觀察有明顯的護肝降酶、利膽退黃、清熱解毒的作用,而方中的丹參、赤芍以及葛根能起到有效的活血化瘀作用,生大黃活血化瘀又能護肝利膽且與茵陳兩者一升一降協調氣機。同時白茯苓以及車前子、生薏仁、海金砂、廣金錢草等清熱利尿,引濕熱下行而出,更有助于患者的黃疸消退,修復患者的肝臟病變。研究結果也表明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相較觀察組患者明顯較低,對照組患者的ALT、AST、TBIL改善程度相較觀察組患者明顯較差。
綜上所述,通過對反復性頑固性黃疸患者,行中西醫聯合治療,能夠取得顯著臨床療效,并且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肝膽各項指標水平,調節患者的肝功能,促進肝臟血液循環狀態,屬中醫辨證論治中的清熱利氣、活血化瘀、利水瀉濁法的綜合治療,可以在臨床中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宋宇震,莊婷婷.前列地爾聯合苦黃注射液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頑固性黃疸28例療效觀察[J].福建醫藥雜志,2014,36(1):93-94.
田冀虹,劉紅燕,牛建海.活血化瘀法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慢性肝炎頑固性黃疸60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9):17-18.
黃大偉,葉春生,王曉東.重用活血化瘀法聯合西藥治療難治性黃疸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雜志,2017,39(7):25-26.
賈運喬,王靜,馮小濤,等.綜合療法治療頑固性肝硬化腹水療效研究[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6,31(1):23-25.
卓科.中西醫結合治療乙肝肝硬化頑固性腹水60例臨床觀察[J].中醫藥導報,2014(6):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