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輝
【中圖分類號】R54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2
中藥是我國傳統藥物的總稱,中藥以植物類藥材居多,一般認為,藥性平和毒性小,流傳有中藥“有病治病、無病健身”,中醫藥治療屬“自然療法、安全”之說。然而,藥物是具有兩重性的,在治療疾病的同時,還有不良反應的出現,正如人們所說的“是藥三分毒”,中藥也不例外。中藥既能起預防治療作用,同時也能損害人體,導致生理機能的絮亂,甚至組織結構的改變。事實上,今年來中藥毒副作用發現的頻率正日漸增高,中藥的毒性反應也成為目前國內外關注的熱門話題之一,公眾對有毒中藥的應用和其安全性的質疑也隨之而來。因此,為避免和減少中藥毒性反應的發生,合理應用有毒中藥顯得尤為重要。
下面我們就來正確認識一下生活中常用的幾種毒性中藥。
附子
在祖國醫學史上有關附子的記載,始見于公元前二世紀的《淮南子》:“天雄烏啄,藥之兇毒也,良醫以治人。”較為確切的記載,還要數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藥物專書《神農本草經》云:“附子氣味辛溫有大毒,主治風寒咳逆邪風……。”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烏附毒藥,非危證不用。”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對附子的論述頗多,各自有其獨到的見解。只因附子有大毒,臨床使用非常謹慎,若食用不慎,易引起中毒,甚則死亡。附子中毒的原因與附子的質量和煎煮不到有密切關系,與劑量關系不大。其實煨附片用開水和冷水都一樣,只需要保持煨藥的沸點,一般情況下不會中毒。
蒼耳子
中藥蒼耳子是中醫臨床常用藥物,功能通鼻竅、祛風濕、止痛。臨床主要用于各類型鼻炎治療,近年來拓寬應用范圍治療傷寒瘧疾、腮腺炎等,也有比較理想的療效。但蒼耳子有小毒,使用不當易引起各臟器功能的損害,其毒副作用不能忽視。蒼耳子中主要含有蒼耳甙、毒蛋白、樹脂及脂肪油和生物堿等成分。蒼耳子中的毒蛋白和毒甙是損害心、肝、腎臟等器官,能引起這些臟器的濁腫、出血,甚至壞死。其中以肝臟的損害最為嚴重。蒼耳子應用盡量不要超量使用,不能用未經炮制的生品,須將蒼耳子浸泡后再經高溫(炭化)處理后才能用于臨床。
苦楝皮
本品苦寒有毒,有較強的殺蟲作用,可治多種腸道寄生蟲,為廣譜驅蟲中藥,還能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單用本品研末,用醋或豬脂可治疥瘡、頭癬、濕瘡、濕疹瘙癢等癥。本品有毒,不宜過量或持續久服。有效成分難溶于水,需文火久煎。
朱砂
本品甘寒質重,寒能降火,重可鎮怯,專入心經,既可重鎮安神,又能清新安神,為鎮心、清火、安神定志之藥。本品質重而鎮,略有鎮驚止痙之功。本品有毒,內服不可過量或持續服用,孕婦及肝功能不全者禁服。入藥只宜生用,忌火煅。
總之,既不能盲目樂觀忽視中藥的毒副作用,也不能盲目悲觀懷疑中藥的療效。人們對藥物毒性的認識是不斷發展和深化的,必須堅持科學的、實事求是的觀點,正確把握和認識中藥的毒性,只有熟悉中藥的毒性,辯證用藥,嚴謹配伍,規范炮制,掌握用藥劑量,合理煎藥,明確服法,才能做到明其利而用之,知其弊而制之,揚長避短,充分發揮有毒中藥獨特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