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玲
【摘 要】骨科康復治療和護理的目的就是使傷肢恢復其正常功能,避免和減少并發癥,提高治愈率,與護理質量的好壞密不可分。本文對骨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對策進行了探討分析。
【關鍵詞】骨科護理;風險因素;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4--02
引 言 目前我國醫療護理工作日趨成熟,在醫療護理中骨科護理占據重要的地位。骨科護理中會出現很多風險,可能會導致不良的后果。這些風險包括骨科護理中醫院護理人員方面的風險和病人方面的風險。如何有效的避免這些危險因素的發生顯得十分重要,因此在骨科的護理中管理對策也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問題。管理對策是避免危險因素發生的有效工具。
一、骨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
一是護理人員缺乏護理意識和責任心。在目前我國的醫院骨科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的數量相對于其他科室是比較少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導致骨科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很大,造成身體的勞累和情緒的變化,護理人員的壓力變大。這些情況的發生會讓護理人員變得很冷淡,對護理服務意識變的淡薄,造成護理不周,甚至會造成骨科護理人員和病人之間的護患糾紛,從而引起了風險因素。
二是護理人員專業素質不高。由于骨科護理工作主要是在骨科是手術之后進行的,手術后的護理工作是復雜和漫長的,這其中不僅要求護理人員有較好的護理方面專業技能,同時也需要護理人員積極樂觀的心態。骨科護理一般包括手術后傷口的護理工作,后期的康復鍛煉和病人的心理疏導等多方面的護理工作,如果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夠高就不能對護理過程中病人的情況作系統的分析從而避免病情的惡化,因此一個好的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會具有預見性。護理不夠規范就可能失去病人的信任,甚至會有醫療事故的發生,從而帶來了風險。
三是患者對護理本身存在偏見所引起的風險因素。盡管我國醫療衛生條件有了很大的提升,人們對健康意識有了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見。有些患者認為骨科護理完全沒有必要照著醫院的步驟來做,認為醫院有好多的護理工作是多余的。也有些患者對醫院的最新醫療設備不認同,不認為是醫院引進來服務病人的而認為是醫院賺錢的理由。這些都說明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意識淡薄,沒有真正的意識到護理工作的必要性。患者拒絕接受最新設備的康復護理,不接受新技術新條件的護理無疑會導致骨科護理工作難度的加大,甚至會造成患者和護理人員的沖突,從而導致了骨科護理的風險。
四是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所引起的風險因素。骨科患者有著與其他科室患者不一樣的問題,骨科患者的患病周期一般比較長,少則幾個月多則好幾年,期間患者的心理問題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病人往往會出現像抑郁、焦慮、煩躁等情緒,甚至會造成心理疾病,這些都會導致患者不能配合護理人員的工作,從而影響到了骨科護理的正常進行,增加了護理風險。
二、加強護理有效對策的體會
一是從思想上轉變觀念。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并理解康復不僅是指身體健康的恢復,更重要的是心、身功能的恢復。也就是說采取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創傷所產生肢體或精神上的障礙,是骨科護理人員應盡的職責。另一方面還要充分認識到骨科康復護理不是等患者相關功能發生障礙或有心理負擔之后才開始進行康復護理,而是應在患者進入病房時就開始進行積極有效的康復護理。再次要充分認識到骨科護理不應是被動的執行醫囑過程,而應是積極主動地對患者進行有計劃、有指導、有具體措施的康復護理工作。即從患者功能受損開始就應集中力量維持其功能,防止功能喪失或并發癥的發生,只有這樣才能縮短療程,使其盡快恢復。
二是加強業務培訓勢在必行。目前大多數臨床醫護人員對康復醫學了解、掌握甚少,認識膚淺,對其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認識不夠,導致一些不該發生的事情出現。骨科護士亦是如此,為滿足康復護理工作的需要,首先應進行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康復醫學知識教育,如參加專題講座、專題培訓、業務競賽等,以解決在骨科護理中所遇困難;其次骨科護士應有扎實的解剖學、生理學知識,掌握神經、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特點,機體對損傷的反應與年齡的關系,掌握必要的生物力學、運動力學等方面的綜合知識,以便在護理過程中爭取放置患者體位、如何科學的變換體位和協助其功能鍛煉。
三是制定功能康復計劃的實施。心理康復是肢體康復的前提,首先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認同,并通過與患者家屬的溝通,以更快更準確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個性特征,尤其是對高位截癱患者,可根據傷殘人的不同心理變化階段,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幫助其從最初的無知期心理階段,順利地度過震驚期、否認期、抑郁期、承認期到最后的適應期階段,以更好地配合功能康復鍛煉。各項功能的鍛煉不論是軀體發生骨折,還是脊髓受損而致的截癱,都需要及時、合理、有效的功能鍛煉,使傷殘肢體康復。這時骨科護士應獨立對患者進行健康評估,并做出系統的功能康復計劃后進行實施。但要注意實施過程是貫穿于整個治療中,是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此外應注意護士護理病人是應當的,但有時指導督促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更有意義,這樣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戰勝疾患的信心。指導和督促有時比親自護理更費時間和精力,護理人員不應嫌麻煩而代勞,以助長其消極情緒,不利于功能康復。
四是加強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骨科疾病實施手法整復或手術后,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功能的恢復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為了順利進行康復護理患者及其親屬配合,這就要求護士運用豐富的綜合醫學知識,嫻熟的功能訓練技能,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為其制定的康復計劃及其重要性,示范功能訓練的技術,傳授康復知識,如在康復治療護理中應遵循的原則、注意事項及如何避免并發癥的發生等等問題。這樣做會使患者從心理上、行動上積極參與康復護理,而且能夠使患者逐步從護理接受者轉變為自我護理者,實現由“替代護理”向“自我護理”的轉變。
綜上所述,為了骨科患者康復的需要,骨科護士應改變認識,加強風險因素分析及管理,主動學習康復醫學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功能鍛煉方法、注意事項,更好地為患者提供科學合理、系統完整的康復護理指導,在忙于臨床護理的基礎上,要不斷增加科學知識儲備,不斷更新知識,拓寬視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不斷進取,才能適應專業技術的迅速發展,使患者能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葉小惠.骨科護理風險因素分析與風險管理的探討.中國當代醫藥.2015,3
彭靜.骨科護理風險管理與防范對策的探討.中國醫學創新.2015,2
吳曉明.淺談骨科護理風險因素及護理防范對策.基層醫學論壇.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