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軍
【摘要】政府在職能定位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我國的國情非常特殊,政府需要介入市場競爭,一定的調控是當前市場經濟下的一種必要補充,但是政府干預并非萬能的,過度干預也會讓人們懷疑政府的重要性。在進行公共管理時,要對行政管理職能是否與市場經濟相適應進行關注。本文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轉變進行思考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政府職能 職能定位 市場失靈 腐敗
一、政府職能出現的主要問題
(一)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過程中存在著缺位現象
職能缺位主要指的是政府在以經濟建設為主導的條件下,沒有依照市場的發展以及社會的變化情況及時的進行轉型。政府沒有把政府需要做但是市場沒有辦法做到的事情做到位。從當前的角度分析,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和社會職能非常薄弱,政府需要對一些公共職能不健全的方面進行分析,并且主動承擔相應的職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我國的基礎教育投資比較少,發展滯后、經費短缺,造成教育資源分配的過程中城鄉教育嚴重不均衡;沒有很好的進行醫療保障。政府在這方面有一定的職能缺位,比如說人們常常發現看病貴、看病難等情況頻頻產生,就業問題嚴重突出,目前沒有很好的進行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導致失業人口無法獲得相應的保障,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最后政府權力高于法律,造成了執法不嚴、有法不依、違法不究的情況出現,讓法律喪失了應有的尊嚴。
(二)政府實行經濟管理職能的過程中出現越位現象
政府越位主要是指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當中,政府沒有隨市場的發育而進行轉變,政府依舊在做著市場需要做的事情,另外政府直接對微觀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的情況仍然出現,政府沒有辦法禁止直接在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當中進行參與,企業沒有獲得真正的自主權。政府過多干預投融資風險,政府層層審批企業的投融資項目,造成企業在立項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困難,導致很多市場機會缺失。與此同時,地方保護主義、政府制度等造成行政壟斷,對勞動力、產品、技術、資金等在各地區和產業當中的自由流動產生了很大的阻礙作用,沒有辦法形成一個均衡而且統一的市場,導致市場出現紊亂。
(三)政府實行經濟管理職能的過程中出現行政性壟斷現象
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共服務仍然比較低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在進行公共服務提供的過程中具有壟斷性,我國的公共服務都是通過國家撥款而進行的,主要是國家直接進行投資,并且對管理人員進行任命,行政機構間接或者直接進行管理。比如說水電、郵政等方面,還有就是移動、聯通等通信領域。這些都是由于壟斷成分出現而造成的,行政上直接壟斷某些重點行業。為了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政府要擯棄由政府直接進行公共服務的傳統理念。政府在進行公共服務職能履行的過程中,要將生產公共產品與提供公共產品相分離的政府理念建立起來,讓公共服務市場化。由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造成行政事務無法再具有壟斷性,而是更多的需要市場和政府、政府與社會之間進行合作和互相補充,將政府職能改變,從直接的行政參與逐步變成間接的行政職能服務。對直接干預社會和企業的情況進行限制,讓政府機構更好的精兵簡政,并且防止政府規模逐步擴張。在市場經濟的調節下企業進行公平合理的競爭,利用市場對有利信息進行傳遞。但是因為我國是在社會主義新型技術建設的初級階段,市場的運行機制還不完備,所以要想讓這種行政壟斷的局面被打破,還需要各個方面的努力。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讓政府職能轉變的對策
(一)科學界定政府職能范圍
對法律規范進行健全,初步明確政府職能范圍,并對個人行為進行約束,要讓政資分開、政事公開、政企分開,讓企業和市場逐步細化,并且對政府行為進行約束,讓政府的法制建設進程逐步加快,對行政審批程序進行規范,逐步讓政府干預微觀經濟的情況進行轉變,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讓市政府干預,逐步變成法制化規范化,讓行政干預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一步提高。
(二)對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進行強化
政府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和自身發展特點出發,對市場經濟體制進行完善,并且不斷的創新、借鑒、反思、總結,加強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公平競爭環境,并且逐步對經濟安全防范提示進行建立健全,讓風險承擔的能力和意識提高,逐步保證市場經濟快速、穩定、健康的發展,與此同時還需要注意市場經濟條件下職能缺失的情況,政府一定要從實際情況和自身發展特點出發,將政府職能逐步轉移到公共服務方面來對社會保障體制進行完善,并且不斷對教育投資力度加大。
(三)對政府微觀管理職能進行弱化,還企業自主權
分析現行經濟體制和情況,我國政府對企業尤其是對國有企業壟斷的情況依舊出現,造成企業的服務和引導功能缺失,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一定要政府管理干預微觀經濟的情況進行適度弱化,從本質上對政府調配控制資源的模式進行改變,把這種職能還給市場,讓政府的權力從無限逐步變為有限。逐步轉變政府干預微觀經濟的情況,把它變為參與到微觀經濟活動當中,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實現分離,讓企業逐步變成一個獨立的市場個體。
(四)讓教育事業得到快速發展,提高全體勞動者的勞動能力
要想讓勞動力的勞動水平和勞動模式發生發生轉變,一定要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進一步的發展教育,并且弱化物質資本的貢獻率,強化人才資源創新以及科技進步的貢獻率。讓勞動能力普遍提高,轉變市場經濟模式,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我國工業化初期是弱勞動、強資本,這種格局會逐步跟隨勞動者勞動能力和勞動素質的提高而改變。所以在此條件下,政府一定要注意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逐步提升勞動者的勞動水平,并且控制勞動者由于勞動力差別而造成的收入過大的情況,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占到的份額。
(五)要發揮社會中介的作用
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管理的職能過多并且政府的權力非常集中,這就導致政府工作人員具有很高的優越感,導致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態度差,而且效率低下。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一定要對其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功能進行強化,并且進一步改善企業發展的內部環境,所以在當前條件下,政府一定要做好一個中介的作用,并且將其職能優勢突出的條件下,對服務意識進行強化,政府一定要從經濟競爭的角度,逐步變成社會服務中介的角度,做好服務員的角色,對企業的經營決策活動進行間接的引導和調控,更好的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
三、結束語
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改革不斷深化,政府在轉型的過程中,也需要相應的時間進行適應。然后從本質上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下,政府一定要逐步從掌控市場變成服務市場,從參與市場競爭逐步變成對市場進行間接管理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相適應。
參考文獻
[1]馬敏波.推進政府經濟管理職能轉變的策略研究[J].現代工業經濟和信息化,2015,03: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