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平
【內容摘要】在社會不斷發展的影響下,學生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對初中語文教學而言,我們需要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立足于滿足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依靠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不應該再沿用小學語文的“老路”,勇敢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能夠為后續高中階段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中筆者對多元教學模式運用策略方面的問題進行了總結。
【關鍵詞】初中語文 多元教學模式 策略
多元教學模式指的是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立足學生的興趣愛好,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教學的方法策略。這是對應試教育背景下傳統語文教學模式的一次顛覆,順應了素質教育改革的訴求。作為一線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思想,在工作之余加強學習,進一步推進多元教學模式的應用。這能夠挖掘初中生的學習潛力,提高其學習能動性。
一、運用多元教學模式的重要性
學習語文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自身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這是語文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大屬性。此外,語文教學中還應當滲透情感教育、人文教育以及審美教育,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應當擴展現有的教學素材,這與多元教學模式的重心有異曲同工之妙。結合實際分析,運用多元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它能夠引導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轉變,讓其重新審視教學過程,立足于實踐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運用多元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到備課工作,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其次運用多元教學模式擴寬了語文課堂的內涵,為語文課堂增添了更多、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①。
二、綜合運用多元教學模式的策略
1.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是運用多元教學模式的策略,新課改的要求中明確了學生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而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便是尊重其主體地位的開始。在此基礎上,才能夠做到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選擇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案,以此來最大限度的滿足初中生的學習需要,提高教學效率。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其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幫助他們消除心理戒備,讓其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的側重點,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現階段初中語文教學的水平與質量。
2.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學生之間的基礎以及學習能力往往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應當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運用多元教學模式,在了解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基礎上制定教學方案,盡可能的顧及到所有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方案的針對性,這能夠保證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在語文課上有所收獲。此外,教師應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評估體系,逐漸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將學生的訴求、反饋作為衡量教學方案優劣的參考標準,不斷在教學中對其進行完善②。用這種方式讓多元教學模式發揮最大的優勢,推動初中語文教學的改革。
3.引入多媒體教學設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是多元教學模式下經常會用到的輔助教學工具,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教學效率也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性以及學生的知識水平來選擇適合的多媒體課件,以此來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多媒體課件以及與之相關的教學設備應當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而存在,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課文營造的場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
4.拓展生活化的教學內容
運用多元教學模式,需要在教學中引入多元化的知識點,這個過程中拓展生活化知識是最好的選擇。如此既能夠幫助學生強化對生活、對社會的認知,又能夠讓他們快速理解語文知識。基于學生發展的角度分析,拓展生活化的教學內容也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方面的拓展主要體現在備課階段,前期備課階段,教師應當根據課文內容適當的拓展教學內容,豐富語文課堂的內涵。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類似的詩歌為例,教師可以嘗試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引導他們分析詩歌中的句子對生活的意義。用這種賞析的方式去探究這篇課文的生活意義,然而這方面的嘗試應該建立在透徹了解所有詩句含義的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后續教學環節的有效開展。我們可以將拓展生活化的教學內容理解為基于生活的角度對課文內容進行賞析探究,這是多元教學模式的關鍵。
總結
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元教學模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提高教學效率,豐富語文課堂的深度。當然這個過程中仍有諸多問題需要注意,具體的實施也應該在特定的方案指導下來完成。以上筆者對此類問題進行了總結,旨在對相關工作的落實有所幫助。
【注釋】
① 徐小春. 淺析互動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 新校園(中旬),2015(02):104.
② 高相梅. 多元互動策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 考試周刊,2013 (94):34.
(作者單位:甘肅省莊浪縣水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