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摘 要:“意象”是凝聚著豐富形象與經歷的一種文化符號。詩詞的教學,重點不在于逐字逐句理解詩詞的字面意思,而是通過對詩詞中的“意象”進行場景再現,體悟詩詞背后的情味和意趣。教學中,教者應從以下兩方面利用詩歌“意象”主題構建詩詞意境:走進文字,在與意象相遇中實現詩歌情與境的體驗再現;組合意象,在文化浸潤中實現詩歌意與象的豐盈再造。
關鍵詞:意象構建;主題教學;教學策略
詩是彌漫著、生長著的情感,是從作者、從讀者的內心深處生發出來的情思,而不是語言本身。詩詞的教學,應努力給學生留下一些長久的東西,這比知識的傳授更重要。“意象”便是凝聚著這些形象與經歷的一種文化符號。它是指在中國文化發展的長河中,古圣先賢懷著真、善、美的人格追求,將承載著人們的情感、思想、情趣的不同物象,通過詩文、書畫、音樂等藝術形式,形成一個個“生活場境”。兒童閱讀古詩詞時,重點不在于逐字逐句理解詩詞的字面意思,而是通過對詩詞中一個個場境再現,體悟詩詞背后的情味和意趣,涵養帶有民族文化印記的志向和情愫。
詩詞教學中,教師如何利用詩詞“意象”主題讓學生走出理解詩歌描寫內容的藩籬,進入詩詞構建的意境呢?筆者從《漁歌子》詩詞教學要求出發,淺談意象構建下的古詩詞主題教學。
一、走進文字,在與意象相遇中實現詩歌情與境的體驗再現
漁翁是中國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形象,他們以山為伴,與水為鄰,淡泊的情懷、超逸的品格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這樣的境界令人神往。在以“漁翁”為主題意象的教學時,我以《漁歌子》這首詞為主,整合了《山中問答》《和答弟志和漁父歌》與《江雪》等幾首詩,在學生充分了解詩人身份背景的基礎上,采用“三讀法”,即: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讓學生在富有層次的朗讀中,尋找讀詞的感覺,揣摩詞的意境之美。
為了建構詩詞中營造的漁翁文化形象,在學生的感知中形成文化表象,在理解詞意時,我重點講解“箬笠”“蓑衣”“不須歸”這三個詞。在理解“箬笠”“蓑衣”時,筆者從漢字結構入手,讓學生觀察字形,欣賞課件,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直觀地建立起漁翁文化形象。
二、組合意象,在文化浸潤中實現詩歌意與象的豐盈再造
“漁翁”這一形象,詩歌中并沒有直接描寫,那么這一形象是通過什么來呈現的?如《漁歌子》《江雪》這兩首詩歌都以“蓑”“笠”塑造了一位漁翁形象。《漁歌子》中的“蓑”是綠蓑衣,“笠”是青箬笠,似乎與常理不合,詩人這樣描寫是為了通過這一“青”一“綠”與岸邊的桃花、空中的白鷺互相映襯,突出江南春季的明媚艷麗。同時也反映出詩人內心的悠然自得,是詩人內心的體現;而《江雪》中的“蓑”和“笠”,詩人沒有描寫其顏色,但學生通過想象肯定認為是灰色或褐色,它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這是詩人情感的表達。所以說,只有把這兩樣事物放到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比較閱讀,它們生成的不同意境,才會具有獨特的意義。
因此,在《漁歌子》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在以下三方面來重組意象,品味詩歌中的文學意境:
1.聚焦典型色彩,感知詞中生機春景
“一切景語皆情語”。本首詞短短27個字就用了3個表示顏色的詞:白、青、綠。經過反復誦讀,學生想象景物的色彩,并將想象到的畫面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朗讀呈現。學生的腦海中形成色彩鮮明、生機盎然的和諧畫面,為后面走進詩人內心做好鋪墊。
2.聚焦典型景物,感受詞中自由之情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詞中“白鷺”“鱖魚”是閑適、自由的象征,詩人借景來抒發自己對自由的向往。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走進詩人內心,我抓住這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引導學生理解和感悟它們在古詩詞文化中的意蘊,體會詩人描寫這兩個景物的用意。“世外桃源”歷來是人們心中追尋的一個理想的、自由的圣地。詞中西塞山前桃紅柳綠,花團錦簇,此人只寫了桃花流水,教學中我組合詩人李白《山中問答》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讓學生鮮明地感受到“桃花流水”意象中流露出詩人的超然物外、不問世事的追求。這樣,意與象、情與景交融,學生便能深入地感受詩人追求自由的情懷。
3.聚焦典型人物,豐盈詩詞文化意象
漁翁形象凝聚著中華文化中流淌著的悠悠風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研讀柳宗元的《江雪》,找出文中能夠反映詩人心情的詞語,并結合詩人的政治背景來體會這位“漁翁”的孤獨苦悶。對比閱讀這兩首詩,歸納兩首詩中描寫的不同畫面,以及兩位詩人不同的人生態度。把漁翁文化的典型形象根植于學生心中,并由此引導學生走向對典型古典詩詞中景物文化印象的研究。
“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是多比較、多歸納。”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分析、解剖、探尋相同意象組詩的相異之處,通過比較朗讀,找出組詩中相同意象在不同情境下的個性營建。
從文字閱讀浸潤到文化閱讀,兒童走進的是一個陌生卻多彩的世界,通過這樣的主題閱讀,詩中的一個個意象所構成的意境便成為孩子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世界,文學意象便成為他們心靈的棲居地。
參考文獻:
[1]祝禧.意象構建 讀出文學的真美[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10.
[2]教育部師范教育司.竇桂梅與主題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