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麗
摘 要: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中,數學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要結合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實際,應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方法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發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種教學方法,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對象,結合教學環境條件合理地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之發揮出最大的效果,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么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可以應用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呢?
一、小組合作,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新課改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而小組合作就是非常符合新課改要求,并能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教學方式。小組合作教學中,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發現問題,提出疑點,然后討論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小組合作中,學生的求知欲更為強烈,學生迫切希望能從學習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從而就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了主動學習。例如教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時,這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出示幾張形狀不一的圖形,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探討出這些圖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哪些圖形組合以后面積相等,你們是用什么方法知道這些圖形的面積相等的,等等。教師指明任務之后,學生就開始了小組討論,有的學生說,要想知道面積相等與否,我們需要先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有的學生認為,只要把這些圖形剪下來,然后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能夠完全重合的就是相等,不完全重合的就是不相等,判斷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哪個圖形的面積小時,有的一眼就能看出來,用眼睛看不出來的才需要計算出每個圖形實際的面積大小,然后再進行比較;有的學生說,就像學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時,把這些圖形分別放在格子圖上,然后通過數格子的方式來比較大小。學生你一言,我一語,他們的思維完全發散出來了,他們都在積極地出謀劃策,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以提高。
二、情境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所謂的情境教學就是教師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能夠促使學生施展才華、發展個性的學習場所。情境教學是激發學生求知欲,啟迪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教學方式,我們教師要學會科學地應用情境教學來切實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例如教學“分數的再認識”,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分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就是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概括分數意義的過程,理解分數表示多少的相對性,進一步體會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教學時,我們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教學情境: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直徑為10厘米的圓,展示直徑為20厘米的圓,展示直徑為30厘米的圓(當然在展示這些圓形的過程中,教師不需要將每個圓形的直徑大小標注出來,只需要呈現大小不一的三個圓形圖片就可以),并把每個圓形的一半涂上顏色,然后引導學生用分數分別表示這三個圖形的涂色部分。學生之前就學習過分數,當然知道涂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就是■。當學生用分數表示出涂色部分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同樣都是■,但是它們代表的面積大小一樣嗎?為什么呢?由于教師已經展示出了直觀教學情境,就是三個不同大小的圓形圖片,學生肯定知道三個■代表的面積大小是不一樣的,但是為什么呢?學生就會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這也就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三、實踐活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數學是從生產活動中產生的,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因此我們教師就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他們動手去實際操作,從而促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本知識。并且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構建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展開與折疊”,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認識正方體、長方體的不同展開圖,并能根據平面展開圖來判斷其是否能夠折疊成正方體或長方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一個正方體或者長方體拆分成盡可能多的平面展開圖,并把這些平面展開圖再復原成正方體或者長方體。在這個體與面的相互轉化的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能力會取得質的飛躍。
總而言之,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用,只有適應了教師的素養條件,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結合了教學內容,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努力學習不同教學方法的使用條件,應努力研究教學內容、學生特點、教學環境與不同教學方法的切合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王興建.淺談新課改背景下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15(26).
[2]沈建國.為學而教:探析小學高年級數學的有效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8).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