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鴻江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習,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及自主探究能力,已經日益為教師所認可并接受,但是在農村地區的教學中仍然存在著盲點與誤區。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通過合理選題、氛圍烘托、師生互動等多個方面,全面推動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合作學習;語文課程標準
在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學習,不僅可以將知識教授給學生,更可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與學習的興趣。在當前教學中,教師往往處于一種畏手畏腳的狀態,不敢大膽放權給學生,加之部分農村地區課堂條件有限,缺少必要的輔助手段,學生學習很難得到突破。本文針對當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現狀展開討論,以期為日后教學實踐做出啟示。
一、教師合理調整教學結構
在整個小學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是要經歷一個從識字向識文的逐漸轉變過程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把握,給學生以指導,在宏觀上把控好課堂教學工作。只有當教師熟悉課堂節奏,把握課堂節奏的前提下,才能給學生指引更好的發展方向,明白哪些知識適合學生合作,什么階段能夠以什么樣的方式合作。就學生合作方式而言,有課堂的小組討論、課下的實踐探究,每一種情況都需要教師合理地運用及掌控。例如,在學生剛入學的階段,需要識字認詞,而孩子年齡還偏小,對新鮮事物有著豐富的興趣但是持續性比較短,加之字詞的學習向來屬于較為枯燥的部分,教師可以采取集體的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初試合作。筆者曾經嘗試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以豎排的小組為組,進行詞語接龍,以游戲的形式,最終每個小組的不同成績還能得到相應的獎勵或懲罰,這樣的游戲設定,能夠使學生在不自覺中承擔起小組的榮譽,更盡心地投入到學習中。當學生年齡逐漸提高,面臨的不僅是知識內容的復雜,還有學習形式的新變,而作為教師要積極吸收新的教學理念,鉆研新的教學方式等。
二、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
盡管教育實踐已經驗證了合作學習既能夠提高教學效率,又符合我國新課改的要求,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語文課程都適合合作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做出甄別,對教學工作做出合理安排。一般情況下,適宜運用合作學習的課程應具備如下特點:其一,具有一定的討論性,這樣的內容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從開始就吸引學生的關注;其二,符合學生的學習能力,處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的內容能夠促使學生既感受到難度,又能在“踮一踮腳”的地方摘到果子,通過自主探究能夠完成,這一內容的制定,就需要教師不僅關注到學生的年齡階段以及普遍的思維成長情況,也要關注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出及時的判斷。例如,在講解《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的時候,教師可以嘗試運用合作學習的方式組織授課,“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子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在讀到這里的時候,學生會自然地想到或者說想知道“為什么會什么都沒有,哪去了呢?”等等,此時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契機,問學生“為什么會什么都沒有”,然后鼓勵學生進行進一步的討論,找出答案。在小學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等都是通過閱讀與學習逐漸形成的,此時教師要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鼓勵學生進行合理的探究,以達到發展的目的。
三、營造良好的氛圍
合作學習有時也可以是一種“角色扮演”,學生在此時已經不再是坐在下面只能聽教師講解的被動接受者了,而是掌握著主動權的人。想要進一步推進小組合作學習的發展,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營造相應的課堂氛圍。一方面是人文氛圍,想要使合作學習在班級教學中持續地推動,還需要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民主、自由的人文氛圍,使學生感受到民主與平等,敢于在課堂教學中突破自我,大膽表達。另一方面是知識氛圍,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創設相應的課堂環境。如在學習《美麗的西沙群島》一課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通過大聲朗讀的方式,帶有感情色彩于其中,在朗讀中熟悉課文也能積極地感受那種驚喜的心情。在學習《雪地小畫家》一課時,教師可以嘗試在冬日里帶學生一起到足球場去感受冬天,走上去踩一踩自己的腳印。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已經明確提出了“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且明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鼓勵并運用合作學習,是教師必備的技能。在農村地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融入學生,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并且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選擇教學組織方式,運用可利用的材料,將學生與課程拉近,將課程與生活也拉近,全面推動教學工作向前發展。為學生制定明確的學習目標與成長目標,既要教學生知識,又要教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燕雷.試論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合作學習[J].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7,18(6):51-52.
[2]楊步紅.語文個性教學必須遵從教學內容的適宜性[J].中學教學參考,2013,15(1):72-73.
[3]后現代文化視界的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178.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