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潔
摘要: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是加強醫院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國需要在這一方面加強相關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本文梳理了相關理論基礎,探討新形勢下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必要性,研究財務信息公開內容及方式選擇,提出建立完善公開制度、規范財務報表和表外信息披露等工作機制。
關鍵詞: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必要性;工作機制
我國基本建立了相對完善的企業財務信息披露制度,但公立醫院的財務信息公開研究與實踐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非營利組織的公立醫院獲得了工資福利等財政補助70%以上、科研課題經費全額支持,享受企業所得稅免稅政策,其成本投入、效益產出等財務信息應該向社會公布,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2016年1月財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公立醫院財務和預算管理的指導意見》,明確規定:2016 年底,所有縣級公立醫院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醫院要實行財務報告制度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并要向社會公開財務信息;2018 年底,全成本核算、財務報告制度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在全國所有公立醫院推開,財務信息公開制度在全國所有公立醫院和所有地區推開。建立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機制已成為當前緊迫任務,有必要梳理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問題。
一、從公立醫院官網看信息公開實施現狀
從表1可以看出,已有“院務公開”或“信息公開”欄目的醫院,對外公開的信息內容僅局限于患者就醫服務方面的醫院概況、科研教學、服務價格、招投標和收費情況等信息,并未涉及財務相關信息。
二、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理論基礎
(一)公共產品理論
公共產品是與私人產品對應的經濟學概念,是在受益上具有非排他性、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的產品和勞務。現實社會中純公共產品并不多見,更多屬于準公共產品。公立醫院是典型的準公共產品,從受益范圍看,國家及個人均從中受益,雙方均需為此負擔一部分成本;從籌資來源看,醫院正逐漸從政府完全負擔向多元化籌資過渡。準公共產品由于市場機制缺位容易出現缺位、越位等效率低下問題。相對完善的財務信息公開制度可以通過強化內部監督、引入社會監督替代市場機制的作用,從而解決公立醫院供給效率性問題。
(二)委托代理理論
委托代理關系是指一方委托另一方代理行使指定的決策權、管理權,其最核心的問題是委托人與代理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代理人具有扭曲受托責任、偏離委托方要求的偏好或傾向。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實際上是國家作為委托人對醫院進行投資,醫院作為代理人按照國家要求規范運營。委托代理要求公立醫院向國家或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真實、有效的財務信息,從而評估監督公立醫院經費使用的規范性和合理性,降低委托代理成本。
三、新形勢下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必要性
(一)公立醫院財務管理引入權責發生制是推動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催化劑
權責發生制可以更為準確、真實的反映會計信息,《醫院會計制度》要求引入權責發生制作為核算基礎,基建賬中相關科目的發生額需按月在“大賬”中按新制度處理,累計計提的壞賬準備不應超過年末應收醫療款和其他應收賬款科目余額的2%-4%,固定資產按月計提折舊等等,解決收付實現制下的公立醫院會計核算中“隱形負債”、“隱形資產”以及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提高公立醫院會計信息質量的準確性、完整性、及時性。權責發生制的引入使公立醫院與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逐步趨同,為政府部門、公立醫院利益相關者準確掌握公立醫院真實財務狀況、債務風險與償債能力等關鍵、核心信息提供了可能,從而對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
(二)加快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是完善公立醫院內部控制體系的必然要求
2014年開始實施的《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試行)》要求公立醫院加強財務管理、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目標是保證公立醫院經濟活動合法合規、資產資金安全和合理有效使用、財務會計信息真實完整,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確保醫療服務及科學研究有序開展。在公立醫院經費來源多元化背景下,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成為加強公立醫院內部控制管理的內在要求。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由社會公眾及利益相關者監督,對公立醫院經費財務管理形成必要壓力,有利于提高公立醫院預算編制、執行的規范性、績效性,是提升公立醫院社會公信力的重要工具和主要方式。
(三)加快推進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是構建現代高精尖醫療服務團隊的重要基礎保障
《國務院關于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決定》指出:“推進預決算公開,構建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讓財政資金在陽光下運行。”隨著醫療改革的逐步完善,公立醫院資金來源日趨多元化,財政補助、銀行貸款、合作辦醫已成為推動公立醫院快速發展的有力支撐。公立醫院利益相關者復雜化意味著對公立醫院財務信息質量及公開的及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將加大公立醫院去行政化力度,體現公立醫院管理戰略選擇和開放發展姿態,推動民主管理和公眾監督,某種意義上已成為公立醫院軟實力的象征,是衡量公立醫院成為一流高精尖大型醫院的關鍵標準。
四、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內容和方式
(一)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目的
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應圍繞保護利益相關者權益展開,增強信息披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首先,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服務對象主要包括財政部門、上級主管部門、稅務部門、債權人、公立醫院員工、投資者和捐贈者等,公立醫院財務信息披露以上述服務對象需求為導向。其次,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要兼顧客觀現實性、引導性,充分反映公立醫院受托責任,將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壓力轉化為公立醫院規范財務管理、優化收支結構的動力,促進公立醫院良性運轉和可持續發展。
(二)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內容
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內容既要滿足利益相關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又要體現公立醫院自身的財務管理水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強調:“加強醫院財務管理和財務信息公開,建立定期公示制度,重點公開財務狀況、績效考核、價格和醫療費用等信息。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相關財務信息每年向社會公布。”公立醫院應當主動公開除了涉及國家隱私等特殊情況的相關內部規章制度,如財務管理制度、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招標采購制度等;主動公開教育、科研情況,年度經費預決算方案,財政性資金使用決算報表,自籌資金使用決算報表等,大型儀器設施等物資設備采購方式、程序和基建項目的招投標情況等。因此,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至少應包括醫療收費、公立醫院年度預決算報表、招標采購、固定資產管理等情況,其中資金支出財務報表是核心。公立醫院基本建設財務信息、債務存量及融資需求必須以適當形式公開;可以從“三公經費”等最敏感、最受關注的財務信息公開起步;對外投資形成投資收益的,其收支運行情況、資金使用方向也應納入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范圍。
五、完善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工作機制
(一)進一步轉變觀念和提升認識
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已是大勢所趨,醫院管理者應更新管理理念和戰略認識,增強財務信息公開的主動性、自覺性,提升財務基礎工作和財務制度建設水平,向利益相關者和社會公布準確、及時、規范的財務信息;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改變人們對公立醫院經費使用的傳統觀念,使公立醫院預算收支、資金使用的目標和方向、審核撥付流程等更加透明化、陽光化,使之成為公立醫院提升整體管理規范性、增進社會公信力的重要途徑。
(二)完善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制度
當前制約我國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瓶頸是制度建設不系統、公開內容不明確、政策執行不嚴肅。要結合當前公立醫院多渠道籌資、多元化辦醫實際和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需求完善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制度,明確當前我國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的原則、范圍及程序,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報告體系設計應兼顧內部管理、外部監督、可操作性等多重需要,對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完整性、準確性、及時性、可比性提出具體明確的質量標準和規范要求,嚴格限制公立醫院信息公開的內容彈性,主動、自覺接受相關監督問責。
(三)規范財務報表和表外信息披露
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可分為資金流財務信息和非資金流財務信息。資金流財務信息公開主要是公立醫院財務會計報表、預決算公開,這是財務信息公開的重點和難點。公立醫院財務報表公開應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財政撥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資產投資決算報表等,要將公立醫院基本建設信息并入資產負債表中,準確客觀反映公立醫院全口徑醫療成本;按照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公開公立醫院年度收支及負債情況,為預測未來現金流量奠定基礎;如實公開公立醫院房屋及建筑物、大型儀器設備、基建在建工程等凈資產變動情況等。
非資金流財務信息反映公立醫院財務決策、規章制度、工作流程等業務信息,主要以財務報表附注、重要信息補充說明等形式體現,用于拓展公立醫院財務數據信息的可讀性、可理解性,幫助公立醫院財務信息使用者更加透徹理解相關財務報表,從而更全面了解公立醫院財務運行狀況。
(四)進一步加強監督及績效評價
公立醫院財務信息公開需要強有力的監督機制予以保證。首先要建立公立醫院內部監督管理機制,向全員公開預算編制及執行情況、財務制度落實情況、資產管理情況等;其次要充分利用政府審計監督,引入社會公眾監督制約機制。三是公立醫院財務報表應引入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委托獨立審計機構審計,審計報告應與財務報表一并公開。最后,要建立科學合理、簡便易行的公立醫院財務管理績效報告評價體系,評估和反映公立醫院投入產出效率效果整體情況。
參考文獻:
[1]鄭大喜.財務信息公開對公立醫院的影響[J].中國衛生經濟,2017(2).
[2]曹瑞,付敬,王華明,等.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公立醫院公益性回歸補償機制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14,33(6):15-17.
[3]方霞波.公立醫院破除逐利機制的政府責任與醫院財務管理工作責任承擔[J].中國衛生經濟,2016,35(4):85-87.
(作者單位:北京安定醫院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