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藝

【摘要】本文以財政支出規模發展變化的一般趨勢為切入點,具體分析了新中國六十多年財政支出的發展變化,并與發達國家如美國比較。結果顯示,我國財政支出規模變化既有大多數國家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我國全口徑財政支出規模高于一般的發展中國家,基z}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事業雙發展,這都是由我國的國情決定的。
【關鍵詞】財政支出 規模 結構
一、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分析
(一)宏觀因素
(1)經濟性因素。經濟性因素主要是指經濟發展水平、經濟體制以及中長期發展戰略和前經濟政策。經濟不同發展階段對財政支出規模以及支出結構變化有一定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財政支出規模的明顯例證,是經濟發達國家高于發展中國家。
(2)政治性因素。當一國發生戰爭或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時,財政支出規模必然會超常規地擴大,而且事后一般難以降到原來的水平。一般而言,傾向于集中的單一制國家,財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高一些,傾向于分權的聯邦制國家則相對低一些,北歐各國由于政府包辦高福利而導致財政支出規模最高。若一國的行政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經費開支必然增多。政府的經濟干預政策也是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重要因素。政府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干預于通過財政等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具有不同的資源再配置效應和收入再分配效應。
(3)社會性因素。社會性因素包括人口、就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城鎮化等因素,這些因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相應的義務教育、社會保障、失業和貧困救濟、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城鎮化等支出的增長壓力就大。
(二)微觀因素
福利經濟學對財政支出增長的分析主要是從微觀角度進行的,它采用效用最大化的分析方法,將市場有效供給原理運用到政府公共物品的供應中,通過影響財政支出增長的變量,如公共物品的需求、公共物品的成本和價格、公共物品的質量、生產組織形式等,來分析和研究財政支出規模。
二、我國財政支出規模的現狀
發達國家的財政支出規?;揪S持30%-50%,而OECD國家的平均財政支出規?;揪S持在60%左右。我國財政支出規模從1996年以后一直呈上升趨勢,到2015年達到22.2%,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中國財政支出規模的統計未能全口徑涵蓋所有財政支出資金,而僅限于公共財政收支。如果把標準統一之后再比較,我們得到下表:
中國財政支出規模過去十年均超過30%,較為接近發達國家財政支出規模較低的國家的水平。根據經濟發展階段論來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卻有著發達國家應有的財政支出規模,似乎是不合理的。
這一現狀與中國的特殊國情和經濟發展階段密切相關,在多數老牌發達國家,其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在二戰之前,歷經百年己基本完成,其后主要是更新改造,而其社會福利性支出的大幅攀升,基本上是在二戰之后。但在我國現階段,受趕超發展戰略的影響,基礎設施體系要壓縮在幾十年內完成,未來十余年內依然處于高峰期;按照改善民生執政目標以及國際潮流的要求,社會福利體系的建設也必須同步加大投入。這兩大歷史性任務導致,在中國當前發展階段,需要維持較高的財政支出水平,且財政支出結構較發達國家明顯傾向于經濟建設性支出。
三、結論及建議
(一)結論
中國財政支出絕對規模除個別年份外都是呈現增長的狀態,與政府擴張性法則相符合,但相對規模呈現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趨勢,這與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轉向市場經濟,政府簡政放權的特殊國情相關。結合美國,可以知道中國現在的發展階段和基礎設施福利建設“雙碰頭”的特殊國情是造成當今中國財政支出規模的主要原因。
(二)建議
(1)合理財政支出規模的要求。第一,政府履行其基本職能的財政資金需求得到保證,財政支出規模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為根本目標。第二,財政支出規模要與特定的國情相適應。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相應的義務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等支出增長的壓力比較大,這些社會問題會是財政支出規模擴大的重要因素。
(2)對我國財政支出的建議。首先,要把財政支出規??刂圃诤侠淼姆秶鷥取.斍埃袊洕M入新常態,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是頭等大事。為此,政府實施了以公共投資為標志的寬松財政政策,支出規模不斷擴大,但當支出占GDP比重超過30%之后還繼續放縱支出無止境擴張,最終只會動搖經濟社會基礎而無益于經濟增長。其次,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包容性增長。為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財政支出以生產建設為重,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投入不足,會造成貧富懸殊拉大和消費水平低下。因此,未來中國政府應主動轉變其職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排他性向包容性過渡。第三,堅持厲行反腐,提高行政效率。我國的行政管理費用占比較高,隨著行政支出的絕對量增長,應進一步推動政府行政機關的改革,逐步推進信息透明化,避免行政資金的浪費。最后,推動政府和市場的職能分離,實行政企分開。政府應當適當放權,把該由市場承擔的責任交由市場處理,集中資金不斷增強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能力,促進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在財政支出中的比重,使各項民生措施得以落實,充分調動各市場主體的參與積極性,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共.財政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報社,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