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摘要】在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中促進農民發展的同時,還要把政策帶來的經濟發展轉移到如何更好的發展內涵式發展理念上,而農村教育相對城鎮教育的落后現狀給“三農”發展帶來了阻礙。當前農村的教育主要問題就是現有學校的基z}建設較差、師資力量較弱,特別是幼師力量更加薄弱。很多留守兒童都是隔輩老人在帶,他們的思想還停留在讀書無用論的思想里。在這樣的氛圍中必須針對這些問題找到有效的切入口轉化老人們和兒童父母的認知觀,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政策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在城鎮化進程中可以長久的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 留守兒童 農村 教育
一、留守兒童產生的背景
城鎮化是指農村轉化為城市的演變過程,包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以及其他相應的轉變。我國正在穩步的推進城市化建設,發展的成果也切實的惠及到了廣大的農民,“十二五”期間有超過5千萬的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這巨大的遷移勢必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壓力,隨著城市和農村人口的結合重組,農村的教育形態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這就給農村教育帶來了諸多棘手問題。格局的變動也出現了兩個新的呈現群體,一個是留守兒童,一個是城市流動兒童。這一呈現凸顯了城鎮化教育背景下農村教育問題的嚴重性和復雜性。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就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經濟飛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城鎮的流動人口也越來越多。這些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甚至是在城市長期生活,在城市置業安家,但由于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制度相聯系的各種制度還未完善,他們并未取得城市戶口,從戶籍意義來說他們并不是城鎮人口。因為中國的這種城市化方式阻礙了他們成為完全城鎮化的轉變。
二、城鎮化進程中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
(一)家庭教育環境缺失,父母關愛缺乏
當前,由于農村的生活條件有限,農民普遍收入較低,種地只能是帶來溫飽,根本不能滿足如今的社會發展帶來經濟支出。所以很多農村的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在城市尋找發展機會。這就讓父母失去了跟孩子相處的條件,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有的一年回來一次,甚至有的幾年才回來一次,致使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舉個代表性的例子:我帶的中班有個小朋友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家里有爺爺、奶奶照顧,老人為了給家里帶來一些經濟收入,承包種植了幾個草莓大棚,平時都是忙著農活根本沒時間照看小朋友,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了,有時候布置一些需要家長共同完成的作業、小手工等,爺爺奶奶也無法準確的完成,想要跟他們深入的交流,他們也沒有辦法準確的理解實際意思,對于現代化網絡通訊的使用就更別說了,處于完全陌生的狀態。
所以說,即使他們有爺爺奶奶的陪伴,也代替不了父母的職能,也彌補不了孩子在母愛、父愛中的缺失。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也導致了一些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如把有父母陪伴和無父母陪伴的兒童做比較的話,明顯無父母陪伴的兒童性格更孤僻,留守兒童出現的心理變化,也是家庭教育的重大缺失。
(二)學校教育條件落后,幼教師資力量匱乏
在很多農村的教育理念里,對于幼兒教育認知較少,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上學,且上學費用也是家庭一部分重要支出。隔輩人的思想里還認為孩子小,上學也學不到什么知識,也就是在學校玩,不如自己在家帶。很大程度上就導致了兒童入園率低,生源的不足也導致了教學條件的滯后,教學設施也不夠完善,幼師的師資力量更加薄弱、合格師資更是緊俏。往往一個幼教老師要身兼數職,而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可能就無法兼顧到,例如:美術、體育、音樂等這類的教師比較缺乏,像心理咨詢教師這一類的就更談不上了。而諸如此類的教育問題,很多的幼兒園管理層考慮的不夠全面,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也就缺少了相應的改變措施。
(三)社會幫扶力量薄弱
除了以上說到的兩點外,農村社區的幫扶也很重要。但是,在實際工作中,社會幫扶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并沒有起到實際作用,在我接觸到的幾個小朋友村里情況來看,社區對他們的關懷基本處于空白,村領導也并不覺得留守兒童需要他們的幫助和扶持,對于留守兒童教育應有的關懷并未有體現,也沒有做過任何措施。很多村干部認為留守兒童是孩子父母的事,與村里無關,留守兒童的個人生活問題、教育問題自然也是父母的事。另外,現在的農村發展還不能夠像城鎮那樣,有完善的社區服務組織,大部分村落也只有一個村大隊,實際上起不到社區服務的作用,這也一定程度的造成了農村留守兒童在沒有父母的陪伴下缺少社會組織的幫扶,再加上撤點、并校政策的實施,很多的幼兒園合并、撤校,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變得更加嚴峻。
(四)缺少政府政策支持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人口流動大會成為一種常態,特別是農民工大量進城。農民工的大量流程和流動頻繁的這種特性,給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這個問題帶來了更大的挑戰。但是,在國家層面來看,實際我國對留守兒童這方面的相關政策并不完善。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資金支持不到位,各方面對于幼教的不重視,導致對幼教的投入不足,相應的學校配套設施投入不足,兒童戶外設施投入匱乏,此類等等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
(五)農村留守兒童個人問題
作為社會上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的個人問題也尤為突出。首先,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尤其是人身安全,因為缺少家長的看管,經常會有媒體報道小朋友自己玩耍被拐賣和擄走的情況發生。受教育的權益缺失,有些留守兒童家庭覺得孩子還小,并不需要上幼兒園、學前班這種類的學校,等到可以上小學的年齡直接上小學就可以了,對幼兒園的認識不夠明確。其次,農村留守兒童相對于有父母陪伴的同齡人來說,學業失敗的風險更大,幼兒園這段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導致在上小學時文化程度和接受新知識的程度不及其他小朋友。
三、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對策
(一)完善政府政策
首先,要充分做好城鄉長期發展規劃,在教育方面要做好以人為本,以公平、公正的教學理念為農名工子女提供當地的就學機會,讓更多的農民工有能力、有機會在打工的同時可以無憂的把孩子放在打工地的學校接受教育。其次,完善教育經費的投入,調整財政投入方向。如有教育負債的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可以借助社會資助等方式來改善教育經費的不足。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確定留守兒童監護人,制定針對性的法律條款。加強我國對戶籍制度的調整,減少一些地區對農民工子女上學收取的不合理費用,減輕他們的負擔。
(二)完善教育環境
環境對于留守兒童受教育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是留守兒童日常活動的重要場所。特別是這個特殊群體,本身對于他們來說,家庭父母關愛的缺失就是一種傷害,那么完善社會教育體系實際就是在給他們創造一個彌補的心靈的場所。充分發揮社會的力量,借助一些退休教師和社會義務工作人員為留守兒童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還需要加大對農村文化環境的投入,讓農村對于文化的認識更清晰。加強對校園周邊的環境治理,讓有礙兒童身心健康的不良場所清理掉。結合媒體宣傳,讓更多社會有愛人士了解留守兒童,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例如,慰問下鄉村一對一,讓城市的小朋友幫助農村的小朋友,建立友誼。從各個方面出發,盡可能讓每個留守兒童都能夠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茁壯成長。
(三)學校要及時掌握會社變化,滿足教育需求
作為一個縣城邊界的幼兒園,可能一些新的教育理念還不夠創新,那我們更應當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改變現在的教育理念,調整辦學方針。要認識到留守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斷的探索和完善現有的教育方式,為留守兒童的教育提供準確的引導。加強師資的素質教育,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四)結合家庭教育,發揮基礎性作用
很多父母因為覺得自己不在孩子的身邊,就推諉責任,覺得不在身邊所以管不了孩子,也不去想辦法解決這種狀態,這樣是不對的,不僅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傷害,也給孩子心理上帶來傷害。關愛兒童不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庭、社會的責任,為留守兒童有提供健康的成長環境。而留守兒童缺失家庭關愛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之一,所以家長們在打算外出打工的同時就要提前規劃好孩子的教育問題,選擇適合的監護人,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狀況,保持與老師的有效溝通,現在信息發展的這么發達,完全可以實現及時的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一舉一動。無論如何,孩子是未來,最好的教育方式,還是希望父母能夠陪伴孩子一同成長。如果能把孩子安排在身邊接受教育,讓他們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這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一個牽動社會性的話題,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個舉足輕重的系統性工程,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堅守。不管是要得到社會的關注,還是家庭和學校的關注,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政府也要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實施,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投資力度,實現公平的教學理念,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為留守兒童教育健康發展提供堅強的后盾。
參考文獻:
[1]路娟.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探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
[2]呂七.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分析[J].社會科學:全文版,2016,(7).
[3]丁品德.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J].吉林教育,2015,(10).